美国海军的12艘大型航空母舰,是美国海上武装力量与作战战略的核心。目前,几乎每艘航母都装载着不少于70架舰载机,在必要时刻,可以以每30秒一架的速度进行舰载机弹射。

美国海军认为,一个典型的航空母舰作战平台应该可以在一天之内精确锁定瞄准攻击距离航母几百公里外的一千多个独立目标。

航母是美国打造全球政治霸权意志的最突出之体现。但是,由于这些航母排水量巨大,造价惊人,搭载人员几千,总会引起其生存能力的争论。尤其是随着侦察卫星,巡航导弹,柴电潜艇的发展,很多人认为航母越来越脆弱。尤其是丰富的资源与强大作战能力集中在一个平台上,美国海军一直避免航母离冲突区的距离过近。

对于美国来说,一艘航母被击沉,就意味着成千上万的美国人丧生,其国内民众支持战争的比例也会降到极低,但根据近20年来美国航母遇到的对手的分析来看,除非美军自己出现重大失误,否则航母依旧拥有强大的生存能力。

航母击沉史

在航母战史上,美国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参战的第一年,就对航母的优势与弱点有了充分的理解,哪怕具备防御措施的创新与雷达,航母并非是坚不可摧。

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事件爆发,日本海军6艘航母上的轰炸机将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的大部分舰船其中包括8艘战列舰全部击毁。当时,因为太平洋舰队当中的航母不在港口,因此幸运的躲过了一劫。

珍珠港事件爆发一年内,日本海军6艘航母中4艘已经被击沉,而太平洋上的大部分美国航母也被击沉。1942年10月,美国海军航母大黄蜂号在圣克鲁斯被击沉之后,至今美国航母就再也没被击沉过。

现代航母面临的打击风险

航母的主要威胁基本上来自于空中,传统上来说,就是有人驾驶飞机与巡航导弹。

早期或者航母战史中可以看出,航母最致命的武器一般来自陆地基地或者是其他航空母舰上的飞机,这也导致了航母对防空的重视。

尤其是冷战期间,美国航母的防御性措施及升级的宗旨几乎都是为了解决与应对日益严重的空中威胁。由于美国海军当时在水下作战具有实质性的优势,哪怕是苏联在1960年大批量部署核动力潜艇之后,美国依旧我行我素的重视空中威胁。

苏联巡航导弹的发展曾一度让美国海军更加担忧航母的生存能力,甚至当时福特政府启动了建造小型常规动力航母的计划,来替代大型核动力航母。

1976年时任美国国防部长的唐纳德认为:只有将海基战术飞机更加分散,才能抵御日益增长的反舰巡航导弹,因此更提议放弃另一艘尼米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转而发展可供垂直起降的小型常规动力航母。

但此提议随即被美国海军否决,美国海军认为排水量大的核动力航空母舰在本质上更能抵御侵害。越大的舰只就拥有越大的吸收损害的能力,除此之外,大型航空母舰还能容纳更为强大的防御系统,例如F-14战斗机与E-2C预警机。

由于采用了核动力,推进器几乎可以使航母无限期的以30节的最大速度进行航行。这一切会使航母更难被攻击,对后勤的依赖更加小,而且拥有更多的空间用于防御性的储备。

尼米兹级航母自诞生之日起,三十年中一直是为美国航母的霸主设计。在那一段时间里面,整个美国海军都没有进行新航母的研究与设计。1975年第一艘尼米兹级航母尼米兹号服役以来,所有新航母都基本上是对前一艘航母的改良。尤其是第十艘也是最后一艘尼米兹级航母CVN77取代小鹰号常规动力航母来说,可以看出,CVN77是通往美军最新航母福特级的桥梁,其纳入的全新作战系统与性能更强的雷达让福特级航母拥有巨大的借鉴意义。

航母的使用寿命一般在50年左右,寿命的增加使得设备老化,再加上技术的不断变革导致航母面对未来的作战环境具有强烈的不确定性。

一般来说,对付航母的手段或者说是武器有几种:即战斗机,舰艇,陆地基地发射的远程巡航导弹或者弹道导弹, 先进的柴电潜艇以及水雷。由于冷战期间存在的贸易壁垒的覆灭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这几种武器已经不仅仅存在于大国手中。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数十个国家拥有巡航导弹与弹道导弹,几乎每一个拥有海岸的国家都具备埋设水雷的能力,甚至很多国家已经研究装备越发先进的柴电潜艇。

除此之外,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将会更容易的为这些武器提供制导,反制等技术服务。这一切将使得现代航母面临着巨大的生存风险。

现代武器的威力已经远远超越从前,但是为什么要击沉航母依旧是一个最具挑战性的军事任务呢?拥有现代武器其实并不代表着具备击沉航母的能力,击沉航母,首先要找到它,然后建立可持续的目标追踪体系,并穿透多层防御,完成重大破坏,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茫茫大洋上找航母何其困难

航母是一个体积巨大的海上作战平台,因为体积大的原因,想找到它看似是一个十分简单的任务。其实不然。

以美军航母各种表现来看,航母首先会在距离岸边200海里以上的地方游荡,利用舰队中的潜艇,无人机等等各种工具来收集潜在的威胁信息。

其次,作战时不限制舰载机的使用,目前美军舰载机F/A-18E/F与替代机型在不进行空中加油的情形下已然可以达到600海里的作战距离,一旦冲突爆发,航母舰载机的第一攻击顺位即会是敌方的各类传感器,卫星链接设备,及相关武器。发现威胁并消除威胁是航母优先的自保措施。当威胁被逐渐消除之后,航母可以在不担心敌方发现的情况下向大陆推进,进一步扩大舰载机对敌方领土的覆盖范围。

航空母舰的位置只要远离陆地,对手发现它的能力就会变得越弱。在攻击时,航母得位置并不是一成不变得,为了避免潜在的危险区域,航母变换所在位置是一种必然手段。另外,在历场现代航母参与的战争来看,核动力航母对于躲避敌方的侦察与袭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采用核动力为动力源的航母可以用最高速度在战时航行数周,不必适应频繁的海上加油等等复杂的后勤补给工作。

对于航空母舰自身来说,其最基础的防御措施是距离。根据美军航母的相关资料可以看出,即使航空母舰不出动舰载机对敌方进行通信及武器方面的压制,一般来说,对手也很难发现航母的所在。

航母所在的位置位于大海深处,以EP3电子侦察机为例,其搜索能力达到260万平方千米,就这么强大的搜索能力对于一个大洋来说也过于渺小。

由于卫星的视野比在大气层当中运行的传感器更为精准与宽阔,因此找到航空母舰最实用的方式其实是利用卫星,但是,全球只有极少数的国家拥有军事侦察卫星,如果用商业卫星来侦测航母,那么,几乎要高达数周才有结果,延迟性太高。

如何在茫茫大洋上找到航母

在茫茫大洋中找到航母并不是最终目的,即使已经发现航母,但攻击者必须做出一系列的指挥决策,错一步都不允许。从采用武器类型,到发射武器,到击中目标必须一气呵成。

实际状况中,航母不是靶子,或者说它是一块快速移动的靶子。30分钟内,航空母舰可以出现在1800平方千米的范围内的任何一点。90分钟内,这个区域已经增加到了15000平方千米。

换种表述形式,如果航母从被发现那刻开始,全速以直线航行,一天之后,它与被发现点之间的距离长达700海里。

为了跟上航母的不确定移动,攻击者必须采用海陆空一体化的相应作战侦察方式对航空母舰进行长时间的精确追踪,以便攻击武器抵达时可以提供精确的坐标完成击杀。

截至目前,全球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具备这种追踪能力,连美国也不可能。因为目前人类掌握的追踪侦察技术基本上属于四种类型:即雷达,声学,光电与电子情报收集。

这几种方式原理都各有千秋,同样缺点也是很大电子侦察机甚至是无人侦察机的使用在这里看似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这些机载雷达的视场还是有限,更可能被拦截,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电子侦察技术只有很少的国家才拥有。

当然,在追踪航母方面有些人会提出陆基超视距雷达不容忽略,陆基超视距雷达的确可以提供探测航母的能力,但他有两个致命的弱点。

其一,数据分辨率太差,无法分别航母与游轮。

其二,由于要提供强大的探测能力,此类雷达一般会采取大型固定阵列来发射与接收信号,一旦开战,初期即会被击毁。

在技术领域来说,部署在海底的被动型声学传感器理论上可以最大程度的监控到航母的运行轨迹,但是,其分辨率与可靠性跟其密度成正比。在航母有可能出现的上千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区域里部署合适密度的声学传感器,其成本会高的难以置信。另外,声学干扰,战术欺骗与直接性破坏都是其难以逾越的壕沟。

在电子情报方面,理论上来说,一艘航空母舰的传感器,通信设备与相关舰载系统必然会产生大量的电子发射物,对手可以对这些电子发射物进行收集从而建立目标位置所在。但是,每个国家的航母都有战时管理政策,规定了战时电子发射的方式。此外,对航母舰队可以对电子发射物进行作假,达到干扰欺骗对手的目的。

在目前所有已经公开的文献当中,提及最多的当属天基或机载光电传感器侦察与跟踪航母,这也是目前公认的最有效的方式。

遍观全球,目前很多国家已经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卫星,在极端条件之下,这些卫星可以演化成跟踪系统。但是,其成本之昂贵,技术之复杂也是一般小国无法企及的。

根据美国相关研究资料得知,就伊拉克战争而言,通过天基即卫星追踪航母必须要三个波段,每个波段需要46颗卫星在40度倾斜的极地轨道上同时工作才能持续进行追踪。

换句话说,高精准代表高分辨率,高分辨率代表着低轨道,低轨道决定着每个波段的卫星数量,还决定了每个波段300海里的视场内,必须有多少个波段才能覆盖整个搜索区域。如果升高卫星的轨道,所需要的卫星数量的确呈指数级下降,但其分辨率已经无法达到侦察目标的程度。

当前,连美国在内,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具备能力建设侦察卫星群,即使部署了一部分,也是针对特定区域做出的特殊安排。更何况,一旦出现战争,与卫星对接的场地人员也会被优先进行压制,卫星群的能力能否发挥出来也犹未可知。

也许无人机的出现可以改变这个局面,它可能会替代卫星成为最新一代的光电传感器轨道平台,但当下无人机的视野有限,对于目前来说还不是一个最好的解决方式,只能寄希望于未来科技的更加强大。

如何突破航母防御系统

不能定位航母所在即不能对航母造成威胁,不过,这一切全部受限于科技,科技是不断前进的,也就是说,迟早一天科技总会让寻找定位航母变成不难的事情,如果真的可以做到侦察定位追踪航母了,那就意味着进入到下一个主题,如何突破航母的防御系统?

目前,对航母造成威胁的武器有以下几种:

从飞机舰艇或者岸上基地发射的巡航导弹;从舰艇或岸上基地发射的弹道导弹;从潜艇发射的鱼雷;水雷。虽然航母较之于人庞大异常,但对于茫茫大海来说却是十分渺小。在一定程度上来讲,航母防空较之陆地防空要轻松的多,航母是移动的目标,周围是平坦的海洋,能供提供最大程度上的探测视线。陆地目标固定,往往被障碍物包围,大大降低了其探测威胁的能力。

如果使用巡航导弹或战机袭击航母,那么,其将面对有史以来最为密集最为复杂的防空系统。因为海洋上宽阔的面积,让航母探测威胁的能力极高。航母战斗群分层防空系统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这些优势。

在航母战斗群的分层防空系统中,最外围是由E-2C鹰眼舰载预警机与宙斯盾系统组成,其一般距离航母长达几百公里。随着巡航导弹或战机的进一步渗透,巡航导弹或战机会被各类防御型传感器捕捉,并进入到防空武器的射程。

现代战争中,作战是一个强大的协作系统,以航母战斗群为例,其防御系统已经可以做到快速合并,过滤,处理,整合与传播来自于数十种舰载机和水面雷达的信息,并提供周围空域的综合图像。防御者在作战时可以共享相同的战区图景,以便从各个方面观察来袭者的任何特定威胁。在这种防空体系中,哪怕是隐身的掠海巡航导弹也不可能逃过其系统的侦察。

防空武器方面上,位于防御圈的最外围的是航母的舰载机,其配备空对空导弹。较近的敌方将要面对的是装备宙斯盾的驱逐舰和巡洋舰上携带的地对空导弹。哪怕巡航导弹或战机穿越两层防御圈直接面对航空母舰,也需要面对航母自身的防空武器的防御。

以美国航母为例,最后一层的防御由航母自身的地对空导弹及法兰斯近程武器系统组成。法兰斯近程武器系统组成是一种20毫米转管内的加特林型机炮,每分钟可以射出4000发子弹。除此之外,航母为求自保还会动用电子对抗装置,释放诱饵等等。

巡航导弹与战机其实并不是航母唯一的空中威胁,据统计来看,除北约之外,全球还有三十多个国家拥有战术或战略弹道导弹。由于弹道导弹到达预定目标的速度远超于巡航导弹,因此弹道导弹可以大幅度的削弱航母机动性带来的防御优势。

但是目前来看,弹道导弹在一定时间内可能对航母无法造成实质性的威胁。遍观全球的弹道导弹技术,大多的弹道导弹弹头是缺乏终端制导能力的,这样的话,即无法在最后关头锁定航母。

技术层面上来讲,由于弹道导弹返回大气层时的高速会产生高温,对于弹头的技术要求就更为苛刻一点。如果不考虑以上几点的话,那么弹道导弹就必须使用数百甚至数千枚弹头的攻击方式才有希望击中一艘移动中的航母。这是一种十分拙劣的战术,成百上千的弹头执行起来的成为远远超出一艘航母的价值。除非,使用核弹头

使用核武器意味着战争升级,在目前世界范围内,很少有国家愿意迈出这一步,或者说,成为第一个使用核武器的国家。

对于用弹道导弹来击沉航母来说,除非弹道导弹终端制导与机动的能力产生质变,否则在未来相对长的时间内,可能弹道导弹对于航母来说是一个最不重要的威胁。但是,弹道导弹对于陆地固定目标的威胁却完全不同。

航母的防空系统的复杂与强大,以及现代航空类弹药具有一定得作战局限性,因此在击沉航母方面可能会转向水中或水下武器。当前可以对航空母舰造成最普遍威胁的是水雷。在每一个拥有海岸线的强国来说,都有一定的能力设计,制造及部署水雷。

相较于其他武器,水雷成本低廉,造成的危害往往很大。但是水雷有不少的内在局限性。对于深海水雷来说,其对于180米以上的水中目标是无效的,并且由于是栓在海底,因此相对来说十分容易被探测到。如果在一定范围内部署足够多的水雷,如数万枚或者说是数十万枚水雷,那制约的就不仅仅是航空母舰,也会对自身的舰艇起了制约作用。

在现实情况中,水雷击中航空母舰的情况几乎不可能发生。现代航母战斗群中基本都会装备各类水雷探测与中和系统,例如机载激光探雷系统,机载和水面探测扫雷系统,机载水雷中和系统,快速机载扫雷系统,拖拽式扫雷直升机,水下无人扫雷系统。

越大的舰艇能够吸收的伤害越多而不会致残,就算水雷数量众多,航母被其中一些击中,那么几乎也不太会削弱航母的战斗能力。以美国尼米兹级航母为例,美国尼米兹级航母拥有上千个独立的舱室与厚重的侧面装甲,当遭遇水雷之际,会使水雷的爆炸力发生一定偏移甚至是遏制。

在整个海洋之中,除去空中方面给航母带来的威胁之外,来自于水下的危险才是航母真正的威胁,尤其是装备先进鱼雷的潜艇。

随着科技的发展,非常安静的柴电潜艇与现代鱼雷的出现,使得航母跟踪与消灭它们成为了一个非常复杂的挑战。航母战斗群当中的浅水层面的反潜系统是最为重要的系统。

mk54鱼雷发射瞬间

根据目前全球反潜态势来看,当中最有前途的新系统是水下无人航行器与其部署系统。这种系统是一种便携式的水下听器阵列,可以深层次的大范围的侦测水下潜艇的活动,哪怕最安静的潜艇也很难不被捕获。这类系统的应用与航母战斗群中反潜力量与攻击性潜艇相结合的话,将会提供给航空母舰强大的生存能力。

正所谓计划没有变化快,纵使航空母舰具备分层与雄厚的反潜能力,也不能排除与对手潜艇的偶遇状况,实际上,世界范围内发生过多次这种事件。为了应对此类的突发状况,航母一般在设计中会加入鱼雷侧防护系统,这类系统可以有效的抵御任何小型或者侧击鱼雷。

其实,在抵御鱼雷方面,航母庞大的船体占尽优势,厚重的装甲与复杂的舱室可以让鱼雷的攻击局部化,使航母在遭遇袭击之后最大范围的减少致残甚至沉默的奉献。

先进潜艇的拥有并不代表着战力的存在,无论潜艇多么先进都不可能自动的赋予其水下作战能力。任何一个国家在建立和维持一支具有战力的潜艇部队绝对不是一个轻松的任务,这一切需要多年的训练,专业的领导及科学的培养。一支潜艇部队的素质关系到水下战力的形成与否,因此这也是潜艇及鱼雷目前很难对航母造成真正威胁的一个原因。

结语

航空母舰作为一个国家的战略威慑力量,甚至是战力的突出表现,本质上并不是无坚可摧的。但是,如果深层次剖析所有对航空母舰造成的威胁时又会发现,当代,没有任何一个军事系统或者说作战系统比之生存力更加旺盛。航空母舰很难被发现,更难被追踪,它多层且复杂的海空防御系统实在是难以被突破。哪怕最终击中了航空母舰,其内在的弹性也让其自身不可能出现严重的破坏。

1969年,美国企业号航空母舰被引爆9枚500磅重的炸弹,这些炸弹释放的威力相当于6枚俄罗斯巡航导弹,并造成27名人员死亡,300多人受伤。但是,爆炸数小时内,企业号航空母舰便恢复了作战行动,此前爆炸并未造成实际上的损伤。

随着航母技术的发展,航母的设计开始变得越来越有弹性,包括开发新的作战系统,加强舰体结构,合理调整航母内部空间,进一步提高生存能力等等。

对于当今的美国航母来说,自沙漠风暴行动以来,其应对海外威胁与危机的任务越发熟练。这些航母当前可以在一天之内精确攻击对手内部一千多个目标,可以在没有政治限制与军事风险的状况下完成行动。

航母的确面临的危险非常多,但是,在当前这个无人机缺乏打击移动目标的能力,大多数的非舰载机都依靠陆地基地的时代,没有替代物出世的时候,航母是一个不能抛弃的重要战略力量,重点是短时间内都不可能被替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