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海軍的12艘大型航空母艦,是美國海上武裝力量與作戰戰略的核心。目前,幾乎每艘航母都裝載着不少於70架艦載機,在必要時刻,可以以每30秒一架的速度進行艦載機彈射。

美國海軍認爲,一個典型的航空母艦作戰平臺應該可以在一天之內精確鎖定瞄準攻擊距離航母幾百公里外的一千多個獨立目標。

航母是美國打造全球政治霸權意志的最突出之體現。但是,由於這些航母排水量巨大,造價驚人,搭載人員幾千,總會引起其生存能力的爭論。尤其是隨着偵察衛星,巡航導彈,柴電潛艇的發展,很多人認爲航母越來越脆弱。尤其是豐富的資源與強大作戰能力集中在一個平臺上,美國海軍一直避免航母離衝突區的距離過近。

對於美國來說,一艘航母被擊沉,就意味着成千上萬的美國人喪生,其國內民衆支持戰爭的比例也會降到極低,但根據近20年來美國航母遇到的對手的分析來看,除非美軍自己出現重大失誤,否則航母依舊擁有強大的生存能力。

航母擊沉史

在航母戰史上,美國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參戰的第一年,就對航母的優勢與弱點有了充分的理解,哪怕具備防禦措施的創新與雷達,航母並非是堅不可摧。

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事件爆發,日本海軍6艘航母上的轟炸機將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的大部分艦船其中包括8艘戰列艦全部擊毀。當時,因爲太平洋艦隊當中的航母不在港口,因此幸運的躲過了一劫。

珍珠港事件爆發一年內,日本海軍6艘航母中4艘已經被擊沉,而太平洋上的大部分美國航母也被擊沉。1942年10月,美國海軍航母大黃蜂號在聖克魯斯被擊沉之後,至今美國航母就再也沒被擊沉過。

現代航母面臨的打擊風險

航母的主要威脅基本上來自於空中,傳統上來說,就是有人駕駛飛機與巡航導彈。

早期或者航母戰史中可以看出,航母最致命的武器一般來自陸地基地或者是其他航空母艦上的飛機,這也導致了航母對防空的重視。

尤其是冷戰期間,美國航母的防禦性措施及升級的宗旨幾乎都是爲了解決與應對日益嚴重的空中威脅。由於美國海軍當時在水下作戰具有實質性的優勢,哪怕是蘇聯在1960年大批量部署核動力潛艇之後,美國依舊我行我素的重視空中威脅。

蘇聯巡航導彈的發展曾一度讓美國海軍更加擔憂航母的生存能力,甚至當時福特政府啓動了建造小型常規動力航母的計劃,來替代大型核動力航母。

1976年時任美國國防部長的唐納德認爲:只有將海基戰術飛機更加分散,才能抵禦日益增長的反艦巡航導彈,因此更提議放棄另一艘尼米茲級核動力航空母艦,轉而發展可供垂直起降的小型常規動力航母。

但此提議隨即被美國海軍否決,美國海軍認爲排水量大的核動力航空母艦在本質上更能抵禦侵害。越大的艦隻就擁有越大的吸收損害的能力,除此之外,大型航空母艦還能容納更爲強大的防禦系統,例如F-14戰鬥機與E-2C預警機。

由於採用了核動力,推進器幾乎可以使航母無限期的以30節的最大速度進行航行。這一切會使航母更難被攻擊,對後勤的依賴更加小,而且擁有更多的空間用於防禦性的儲備。

尼米茲級航母自誕生之日起,三十年中一直是爲美國航母的霸主設計。在那一段時間裏面,整個美國海軍都沒有進行新航母的研究與設計。1975年第一艘尼米茲級航母尼米茲號服役以來,所有新航母都基本上是對前一艘航母的改良。尤其是第十艘也是最後一艘尼米茲級航母CVN77取代小鷹號常規動力航母來說,可以看出,CVN77是通往美軍最新航母福特級的橋樑,其納入的全新作戰系統與性能更強的雷達讓福特級航母擁有巨大的借鑑意義。

航母的使用壽命一般在50年左右,壽命的增加使得設備老化,再加上技術的不斷變革導致航母面對未來的作戰環境具有強烈的不確定性。

一般來說,對付航母的手段或者說是武器有幾種:即戰鬥機,艦艇,陸地基地發射的遠程巡航導彈或者彈道導彈, 先進的柴電潛艇以及水雷。由於冷戰期間存在的貿易壁壘的覆滅與經濟全球化的影響,這幾種武器已經不僅僅存在於大國手中。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球數十個國家擁有巡航導彈與彈道導彈,幾乎每一個擁有海岸的國家都具備埋設水雷的能力,甚至很多國家已經研究裝備越發先進的柴電潛艇。

除此之外,信息技術的蓬勃發展,將會更容易的爲這些武器提供製導,反制等技術服務。這一切將使得現代航母面臨着巨大的生存風險。

現代武器的威力已經遠遠超越從前,但是爲什麼要擊沉航母依舊是一個最具挑戰性的軍事任務呢?擁有現代武器其實並不代表着具備擊沉航母的能力,擊沉航母,首先要找到它,然後建立可持續的目標追蹤體系,並穿透多層防禦,完成重大破壞,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在茫茫大洋上找航母何其困難

航母是一個體積巨大的海上作戰平臺,因爲體積大的原因,想找到它看似是一個十分簡單的任務。其實不然。

以美軍航母各種表現來看,航母首先會在距離岸邊200海里以上的地方遊蕩,利用艦隊中的潛艇,無人機等等各種工具來收集潛在的威脅信息。

其次,作戰時不限制艦載機的使用,目前美軍艦載機F/A-18E/F與替代機型在不進行空中加油的情形下已然可以達到600海里的作戰距離,一旦衝突爆發,航母艦載機的第一攻擊順位即會是敵方的各類傳感器,衛星鏈接設備,及相關武器。發現威脅並消除威脅是航母優先的自保措施。當威脅被逐漸消除之後,航母可以在不擔心敵方發現的情況下向大陸推進,進一步擴大艦載機對敵方領土的覆蓋範圍。

航空母艦的位置只要遠離陸地,對手發現它的能力就會變得越弱。在攻擊時,航母得位置並不是一成不變得,爲了避免潛在的危險區域,航母變換所在位置是一種必然手段。另外,在歷場現代航母參與的戰爭來看,核動力航母對於躲避敵方的偵察與襲擊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採用核動力爲動力源的航母可以用最高速度在戰時航行數週,不必適應頻繁的海上加油等等複雜的後勤補給工作。

對於航空母艦自身來說,其最基礎的防禦措施是距離。根據美軍航母的相關資料可以看出,即使航空母艦不出動艦載機對敵方進行通信及武器方面的壓制,一般來說,對手也很難發現航母的所在。

航母所在的位置位於大海深處,以EP3電子偵察機爲例,其搜索能力達到260萬平方千米,就這麼強大的搜索能力對於一個大洋來說也過於渺小。

由於衛星的視野比在大氣層當中運行的傳感器更爲精準與寬闊,因此找到航空母艦最實用的方式其實是利用衛星,但是,全球只有極少數的國家擁有軍事偵察衛星,如果用商業衛星來偵測航母,那麼,幾乎要高達數週纔有結果,延遲性太高。

如何在茫茫大洋上找到航母

在茫茫大洋中找到航母並不是最終目的,即使已經發現航母,但攻擊者必須做出一系列的指揮決策,錯一步都不允許。從採用武器類型,到發射武器,到擊中目標必須一氣呵成。

實際狀況中,航母不是靶子,或者說它是一塊快速移動的靶子。30分鐘內,航空母艦可以出現在1800平方千米的範圍內的任何一點。90分鐘內,這個區域已經增加到了15000平方千米。

換種表述形式,如果航母從被發現那刻開始,全速以直線航行,一天之後,它與被發現點之間的距離長達700海里。

爲了跟上航母的不確定移動,攻擊者必須採用海陸空一體化的相應作戰偵察方式對航空母艦進行長時間的精確追蹤,以便攻擊武器抵達時可以提供精確的座標完成擊殺。

截至目前,全球沒有任何一個國傢俱備這種追蹤能力,連美國也不可能。因爲目前人類掌握的追蹤偵察技術基本上屬於四種類型:即雷達,聲學,光電與電子情報收集。

這幾種方式原理都各有千秋,同樣缺點也是很大電子偵察機甚至是無人偵察機的使用在這裏看似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是,這些機載雷達的視場還是有限,更可能被攔截,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電子偵察技術只有很少的國家才擁有。

當然,在追蹤航母方面有些人會提出陸基超視距雷達不容忽略,陸基超視距雷達的確可以提供探測航母的能力,但他有兩個致命的弱點。

其一,數據分辨率太差,無法分別航母與遊輪。

其二,由於要提供強大的探測能力,此類雷達一般會採取大型固定陣列來發射與接收信號,一旦開戰,初期即會被擊毀。

在技術領域來說,部署在海底的被動型聲學傳感器理論上可以最大程度的監控到航母的運行軌跡,但是,其分辨率與可靠性跟其密度成正比。在航母有可能出現的上千萬平方公里的海洋區域裏部署合適密度的聲學傳感器,其成本會高的難以置信。另外,聲學干擾,戰術欺騙與直接性破壞都是其難以逾越的壕溝。

在電子情報方面,理論上來說,一艘航空母艦的傳感器,通信設備與相關艦載系統必然會產生大量的電子發射物,對手可以對這些電子發射物進行收集從而建立目標位置所在。但是,每個國家的航母都有戰時管理政策,規定了戰時電子發射的方式。此外,對航母艦隊可以對電子發射物進行作假,達到干擾欺騙對手的目的。

在目前所有已經公開的文獻當中,提及最多的當屬天基或機載光電傳感器偵察與跟蹤航母,這也是目前公認的最有效的方式。

遍觀全球,目前很多國家已經擁有了屬於自己的衛星,在極端條件之下,這些衛星可以演化成跟蹤系統。但是,其成本之昂貴,技術之複雜也是一般小國無法企及的。

根據美國相關研究資料得知,就伊拉克戰爭而言,通過天基即衛星追蹤航母必須要三個波段,每個波段需要46顆衛星在40度傾斜的極地軌道上同時工作才能持續進行追蹤。

換句話說,高精準代表高分辨率,高分辨率代表着低軌道,低軌道決定着每個波段的衛星數量,還決定了每個波段300海里的視場內,必須有多少個波段才能覆蓋整個搜索區域。如果升高衛星的軌道,所需要的衛星數量的確呈指數級下降,但其分辨率已經無法達到偵察目標的程度。

當前,連美國在內,沒有任何一個國傢俱備能力建設偵察衛星羣,即使部署了一部分,也是針對特定區域做出的特殊安排。更何況,一旦出現戰爭,與衛星對接的場地人員也會被優先進行壓制,衛星羣的能力能否發揮出來也猶未可知。

也許無人機的出現可以改變這個局面,它可能會替代衛星成爲最新一代的光電傳感器軌道平臺,但當下無人機的視野有限,對於目前來說還不是一個最好的解決方式,只能寄希望於未來科技的更加強大。

如何突破航母防禦系統

不能定位航母所在即不能對航母造成威脅,不過,這一切全部受限於科技,科技是不斷前進的,也就是說,遲早一天科技總會讓尋找定位航母變成不難的事情,如果真的可以做到偵察定位追蹤航母了,那就意味着進入到下一個主題,如何突破航母的防禦系統?

目前,對航母造成威脅的武器有以下幾種:

從飛機艦艇或者岸上基地發射的巡航導彈;從艦艇或岸上基地發射的彈道導彈;從潛艇發射的魚雷;水雷。雖然航母較之於人龐大異常,但對於茫茫大海來說卻是十分渺小。在一定程度上來講,航母防空較之陸地防空要輕鬆的多,航母是移動的目標,周圍是平坦的海洋,能供提供最大程度上的探測視線。陸地目標固定,往往被障礙物包圍,大大降低了其探測威脅的能力。

如果使用巡航導彈或戰機襲擊航母,那麼,其將面對有史以來最爲密集最爲複雜的防空系統。因爲海洋上寬闊的面積,讓航母探測威脅的能力極高。航母戰鬥羣分層防空系統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這些優勢。

在航母戰鬥羣的分層防空系統中,最外圍是由E-2C鷹眼艦載預警機與宙斯盾系統組成,其一般距離航母長達幾百公里。隨着巡航導彈或戰機的進一步滲透,巡航導彈或戰機會被各類防禦型傳感器捕捉,並進入到防空武器的射程。

現代戰爭中,作戰是一個強大的協作系統,以航母戰鬥羣爲例,其防禦系統已經可以做到快速合併,過濾,處理,整合與傳播來自於數十種艦載機和水面雷達的信息,並提供周圍空域的綜合圖像。防禦者在作戰時可以共享相同的戰區圖景,以便從各個方面觀察來襲者的任何特定威脅。在這種防空體系中,哪怕是隱身的掠海巡航導彈也不可能逃過其系統的偵察。

防空武器方面上,位於防禦圈的最外圍的是航母的艦載機,其配備空對空導彈。較近的敵方將要面對的是裝備宙斯盾的驅逐艦和巡洋艦上攜帶的地對空導彈。哪怕巡航導彈或戰機穿越兩層防禦圈直接面對航空母艦,也需要面對航母自身的防空武器的防禦。

以美國航母爲例,最後一層的防禦由航母自身的地對空導彈及法蘭斯近程武器系統組成。法蘭斯近程武器系統組成是一種20毫米轉管內的加特林型機炮,每分鐘可以射出4000發子彈。除此之外,航母爲求自保還會動用電子對抗裝置,釋放誘餌等等。

巡航導彈與戰機其實並不是航母唯一的空中威脅,據統計來看,除北約之外,全球還有三十多個國家擁有戰術或戰略彈道導彈。由於彈道導彈到達預定目標的速度遠超於巡航導彈,因此彈道導彈可以大幅度的削弱航母機動性帶來的防禦優勢。

但是目前來看,彈道導彈在一定時間內可能對航母無法造成實質性的威脅。遍觀全球的彈道導彈技術,大多的彈道導彈彈頭是缺乏終端制導能力的,這樣的話,即無法在最後關頭鎖定航母。

技術層面上來講,由於彈道導彈返回大氣層時的高速會產生高溫,對於彈頭的技術要求就更爲苛刻一點。如果不考慮以上幾點的話,那麼彈道導彈就必須使用數百甚至數千枚彈頭的攻擊方式纔有希望擊中一艘移動中的航母。這是一種十分拙劣的戰術,成百上千的彈頭執行起來的成爲遠遠超出一艘航母的價值。除非,使用核彈頭

使用核武器意味着戰爭升級,在目前世界範圍內,很少有國家願意邁出這一步,或者說,成爲第一個使用核武器的國家。

對於用彈道導彈來擊沉航母來說,除非彈道導彈終端制導與機動的能力產生質變,否則在未來相對長的時間內,可能彈道導彈對於航母來說是一個最不重要的威脅。但是,彈道導彈對於陸地固定目標的威脅卻完全不同。

航母的防空系統的複雜與強大,以及現代航空類彈藥具有一定得作戰侷限性,因此在擊沉航母方面可能會轉向水中或水下武器。當前可以對航空母艦造成最普遍威脅的是水雷。在每一個擁有海岸線的強國來說,都有一定的能力設計,製造及部署水雷。

相較於其他武器,水雷成本低廉,造成的危害往往很大。但是水雷有不少的內在侷限性。對於深海水雷來說,其對於180米以上的水中目標是無效的,並且由於是栓在海底,因此相對來說十分容易被探測到。如果在一定範圍內部署足夠多的水雷,如數萬枚或者說是數十萬枚水雷,那制約的就不僅僅是航空母艦,也會對自身的艦艇起了制約作用。

在現實情況中,水雷擊中航空母艦的情況幾乎不可能發生。現代航母戰鬥羣中基本都會裝備各類水雷探測與中和系統,例如機載激光探雷系統,機載和水面探測掃雷系統,機載水雷中和系統,快速機載掃雷系統,拖拽式掃雷直升機,水下無人掃雷系統。

越大的艦艇能夠吸收的傷害越多而不會致殘,就算水雷數量衆多,航母被其中一些擊中,那麼幾乎也不太會削弱航母的戰鬥能力。以美國尼米茲級航母爲例,美國尼米茲級航母擁有上千個獨立的艙室與厚重的側面裝甲,當遭遇水雷之際,會使水雷的爆炸力發生一定偏移甚至是遏制。

在整個海洋之中,除去空中方面給航母帶來的威脅之外,來自於水下的危險纔是航母真正的威脅,尤其是裝備先進魚雷的潛艇。

隨着科技的發展,非常安靜的柴電潛艇與現代魚雷的出現,使得航母跟蹤與消滅它們成爲了一個非常複雜的挑戰。航母戰鬥羣當中的淺水層面的反潛系統是最爲重要的系統。

mk54魚雷發射瞬間

根據目前全球反潛態勢來看,當中最有前途的新系統是水下無人航行器與其部署系統。這種系統是一種便攜式的水下聽器陣列,可以深層次的大範圍的偵測水下潛艇的活動,哪怕最安靜的潛艇也很難不被捕獲。這類系統的應用與航母戰鬥羣中反潛力量與攻擊性潛艇相結合的話,將會提供給航空母艦強大的生存能力。

正所謂計劃沒有變化快,縱使航空母艦具備分層與雄厚的反潛能力,也不能排除與對手潛艇的偶遇狀況,實際上,世界範圍內發生過多次這種事件。爲了應對此類的突發狀況,航母一般在設計中會加入魚雷側防護系統,這類系統可以有效的抵禦任何小型或者側擊魚雷。

其實,在抵禦魚雷方面,航母龐大的船體佔盡優勢,厚重的裝甲與複雜的艙室可以讓魚雷的攻擊局部化,使航母在遭遇襲擊之後最大範圍的減少致殘甚至沉默的奉獻。

先進潛艇的擁有並不代表着戰力的存在,無論潛艇多麼先進都不可能自動的賦予其水下作戰能力。任何一個國家在建立和維持一支具有戰力的潛艇部隊絕對不是一個輕鬆的任務,這一切需要多年的訓練,專業的領導及科學的培養。一支潛艇部隊的素質關係到水下戰力的形成與否,因此這也是潛艇及魚雷目前很難對航母造成真正威脅的一個原因。

結語

航空母艦作爲一個國家的戰略威懾力量,甚至是戰力的突出表現,本質上並不是無堅可摧的。但是,如果深層次剖析所有對航空母艦造成的威脅時又會發現,當代,沒有任何一個軍事系統或者說作戰系統比之生存力更加旺盛。航空母艦很難被發現,更難被追蹤,它多層且複雜的海空防禦系統實在是難以被突破。哪怕最終擊中了航空母艦,其內在的彈性也讓其自身不可能出現嚴重的破壞。

1969年,美國企業號航空母艦被引爆9枚500磅重的炸彈,這些炸彈釋放的威力相當於6枚俄羅斯巡航導彈,並造成27名人員死亡,300多人受傷。但是,爆炸數小時內,企業號航空母艦便恢復了作戰行動,此前爆炸並未造成實際上的損傷。

隨着航母技術的發展,航母的設計開始變得越來越有彈性,包括開發新的作戰系統,加強艦體結構,合理調整航母內部空間,進一步提高生存能力等等。

對於當今的美國航母來說,自沙漠風暴行動以來,其應對海外威脅與危機的任務越發熟練。這些航母當前可以在一天之內精確攻擊對手內部一千多個目標,可以在沒有政治限制與軍事風險的狀況下完成行動。

航母的確面臨的危險非常多,但是,在當前這個無人機缺乏打擊移動目標的能力,大多數的非艦載機都依靠陸地基地的時代,沒有替代物出世的時候,航母是一個不能拋棄的重要戰略力量,重點是短時間內都不可能被替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