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59歲的呂素英是蓬溪縣新會鎮會宇壩村村民,兒時一場大病導致殘疾,現爲肢體一級殘疾人,由於行動困難,勞動力不足, 2014年,呂素英被列爲了建檔立卡貧困戶。

由於自身殘疾,呂素英沒法像村子裏其他人一樣外出打工賺錢補貼家用,生活過得尤爲艱難。隨着國家對脫貧攻堅工作的不斷深入,產業扶貧、健康扶貧、就業工程培訓等各項精準扶貧政策的落地落實,呂素英一家迎來了春天。

在縣殘聯、村“兩委”、駐村幫扶隊的鼓勵幫扶下,呂素英學習了實用技術,在她的堅持下,丈夫楊永碧陪着她一起開始了養豬生涯,夫妻倆當上了“豬司令”。

早上五點多,天還黑着,呂素英就已經在豬舍邊熱火朝天地忙碌起來了。砍紅苕、拌豬食、煮早飯……雖然一瘸一拐行動困難,但手上動作卻十分乾練。這個豬舍,是她和她家的希望。

“通過貧困戶的貸款政策,貸了5萬元,用來買能繁母豬。”呂素英告訴記者,一開始,自己也很害怕,和丈夫根本沒有養豬經驗,什麼都不懂,只有不怕喫苦的決心。下定決心,說幹就幹。重拾信心的呂素英只要一有時間,就和丈夫學習養豬和防疫知識,很快便掌握了生豬保健、病豬治療、母豬繁育等養豬理論和實踐操作技術。憑着一股不服輸的闖勁,闖出了一條致富路,夫妻二人逐漸成爲養豬能手。

養豬除了需要懂得技術外,還需要付出大量的體力勞動。呂素英和丈夫每天都要早起,清掃、飼餵,大部分時間都在豬舍裏忙碌, 仔細觀察豬舍內的溫度、每頭豬的狀況。 “我自己腿腳不方便,需要丈夫的幫忙,感謝他的陪伴。”呂素英說。

現如今,呂素英臉上充滿了喜悅,心裏裝滿了幸福,家不但脫了貧,還擴大了養殖規模,目前養有能繁母豬3頭、肥豬2頭、牛12頭。

“有兩頭母豬剛下了小豬仔,一窩 14只,一窩 6只。如果有人買小豬就賣,沒人買就養大了再賣。”呂素英笑着告訴記者,不能只靠國家, 只要能勞動就會繼續把豬和牛養好,雖然掙得不多,但是生活不成問題,會靠自己的雙手拼出一條幸福路。

責編:林 敏

審覈:冉啓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