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一系列的文明变迁中逐渐形成一套自己的礼仪。在历史中,古人是将礼仪习俗看得十分重要的,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不同等级人之间,还是在战场上的战斗,都是将利益摆在最重要的地位。

生老病死自然是所有人都无法避免,而我们在观察人们死后他们被埋葬的地方,都会发现堆起的土堆,这背后究竟有什么原因呢?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死后落叶归根是一生最大的心愿,即使是一生在外漂泊的游子,对故乡也是有着长久的思念。

同时中国人常认为人死后,会变成一捧黄土,所以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土葬则是一种对死者最大的尊敬,讲究入土为安也就是这样的道理。而在中国古代社会,还是在封建主义统治下的思想观念,社会的等级化差距十分的明显,所以对于死后所采取的墓葬地的名称也是有很大的讲究。

作为当时一个朝代的最高层的人,为了彰显自己的地位与权力,在死后他们都会葬入一块风水宝地,而且这块地还是这个家族共同埋葬的地方,而这个地方还是有着一个独有的名字叫做陵。我们在历史电视剧中,也会经常的听见这样的称呼:皇陵,历史上有名的便是明十三陵。

对于历史上有名的文人圣者,他们死后埋葬的地方则称作林,大抵这样的称呼是为了说明他们的学生弟子如同林中的树木,遍布天下,而历史上最为出名的便是孔子死后埋葬的孔林,作为有着孔圣人之称的他自然是担得起的。

对于皇亲国戚,还是在朝堂之上有着很大权力的王公大臣,他们死后埋葬的地方则是称作为冢,在历史上,王昭君对于当时的朝廷是有着一定的贡献,而在她死后埋葬的地方自然被称为青冢。

而相对于普通的百姓来说,他们在这样等级严格的社会上,是没有什么地位的,所以他们死后只是埋在土中,堆起一个土堆就这样了事。然而在历史上,为了有一定的统一的称呼,所以不论是陵,林,冢还是最为常见的土堆状的坟都被称为墓。

但不管是怎样的的称呼,我们都能看见埋葬的地方有着一个鼓起的小土堆,人死之后,不就是将人放在棺材中,然后将棺材放入挖好的土坑中,最后在埋上就行了,可是为何会看见鼓起的土堆呢?

其实在这背后还是有着一定的原因,在《礼记》的记载中,是孔子对于他父亲的坟墓所做的一种标记。孔子的父亲在他年幼的时候就早早离他而去,而在孔子长大之后,对于父亲埋葬的地方记得并不清晰,多次寻找都没找到,终于在一次的寻找中发现了父亲的坟墓。

而他为了以后能清楚地找到,于是将坟墓一点点的加高,最终形成了凸起的土堆状。在历史上,还有着另外一种说法,商朝的时候,有一位忠臣叫做比干,但是他却惨遭冤杀,而当周武王灭掉商朝,他对于比干这位忠臣的敬佩和不平,所以为比干加高了坟墓,旨在告知世人比干是冤枉的。

在后来的渐渐演变中,人们发现如果坟墓是平坦的话,人们根本没办法辨识哪里有着坟墓,要是在有着坟墓但不知道的地方建造了房子,自然是对于古时候信奉鬼神的人们来说是不好的。所以人们在渐渐认知到这个问题后,将人死后埋葬的地方逐渐的加高,堆起一个凸起的土堆状,意在告知人们这里有着一座坟墓。

中国人在自己独有形成的文化中,对于不同等级的人死后,有着自己不同的丧葬制度,但是对于所有人,都是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人生前有房子住,死后同样需要房子来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