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上发生了多次非常严重、影响极其巨大的自然灾害。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一场大旱灾席卷而至,整个灾区受影响的居民人数有二亿左右,差不多是当时全国人口总数的一半,因饥荒和瘟疫死亡的人数更是高达一千万左右,逃荒的人不少于二千万。

重灾区山西,卖人肉、吃人肉的比比皆是,还有吃死人肉的,旱情前所未有。面对如此严重的灾情,连官员都不想当这地方官了,山西前任巡抚鲍源深就以旧疾加重为由,向朝廷奏请开缺,这就是大清朝的好官员。官员可以撂挑子,但是,朝廷却不行啊,历史上爆发严重的自然灾害时,往往伴随着暴动。于是,清廷思索再三,派出曾国荃继任山西巡抚。

曾国荃,曾国藩的九弟,作战很有一套。他真的是临危受命,当时的他身体还抱恙,但他没有因病申请开缺。他太清楚这场大旱灾若是失控,其后果定是不堪设想。抱病离开长沙直奔太原后,史料有这么一段话:曾国荃救活饥民六百万,当地人感谢他的恩德,为其立生祠。

1877年初夏,曾国荃来到山西,看到的场景就是600多万人没饭吃,受灾县有80多个,情况是相当严重的。对此,曾国荃一点都不敢含糊,立刻在山西各地设粥厂,每个月来领粥的灾民有三四万人。同时,他还上疏清廷,民间所借粮食,一律免还。

施粥只是权宜之计,大旱一天不解决,灾民就得忍饥挨饿。这时的曾国荃,不再是打太平军、打捻军的湘军将领,而是一方百姓的父母官。当即,他上疏朝廷减免山西的赋税,甚至,为了这事先后上疏24次。朝廷还真点头了,差徭这一块,较之前至少减去50%—60%。

这还是不行啊,负担是少了,但是,没有庄稼产出,没有收入一样没饭吃。曾国荃有办法,他好歹也有些声名,于是,各方要钱,筹集资金。仅一年的时间,收到的捐银就有十万一千二百七十八两,捐粮一千五百石。在他任职期间,先后赈银一千三百万两、米二百万石。

如果赈灾就是施施粥、发发银子、给点粮食,那么,这个巡抚的差事也太好做了。在如此严重的灾害面前,人心都是乱的,什么事都敢做。曾国荃还面临一个很严峻的问题要解决,那就是:社会秩序。

于是,曾国荃就和他的下属们说:“山西境内的饥民,如果靠着救济可以度日,他们是不太可能有什么其它想法的。”他非常了解人性,一般的人吃饱喝足不太会有什么非分之想,那些到处散布谣言、写些匿名帖子的,基本不是饥民,他们另有目的。

所以,他命令属下一定要注意可疑之人,若是非山西境内的,严禁入境。在交通要道上,派兵分作两班,分别轮流稽查。曾国荃毕竟是经历过战争的,他非常看重防范于未然的重要性,如今是非常时期,一定会有人铤而走险,比如:截粮。

那时,全国受灾的面积很大,山西和外省的交通运输很不通畅,赈灾钱粮的运输难度相当大,还是曾国荃动用了他自己的关系,弄出了一条运粮的路网。所以,防止他人半道截粮就是一个大事。对此,曾国荃说:遇到此情况,只要属实就可“就地正法”,地方官直接做主。

可以说,曾国荃此举非常有必要,非常时期就该用非常之手段,否则,社会秩序难以保障。于是,每个村子都贴出了告示:只要有行凶抢劫行为的,各村镇的长官就可对犯罪者执行死罪。权力都下放到村镇,秩序能不好么?

当然,还是有一些胆子大的,都这个时候了,还敢往刀刃上撞,自然就被砍了脑袋。他们的人头就直接放在路边展示,这么做就是告诉大家:谁还敢破坏规矩,这就是下场!当然,任何事情如果做过了,就是灾难,尤其是砍脑袋。

地方官当然希望程序简单,但老百姓不高兴啊,曾国荃也不愿意这样,他就曾以滥用“就地正法”的案例告诫下属:制定这个非常时期的“就地正法”,是因为灾情,是防止有人意图不轨,但是,不是所有的事情其性质都和此事有关,哪怕是命案,还得走程序,照章办事。

曾国荃用“人头”维持了一方秩序,但一旦滥用,给百姓带来的痛苦则远远超出灾情,所以,他再一次重申规矩,既保障了社会秩序可以有序维护,又能让百姓生活逐渐回归正常。事后,左宗棠问曾国荃:“老九一生得力何处?”曾国荃回答:“挥金如土,杀人如麻。”

左宗棠听了,哈哈大笑:“我固谓老九才气胜乃兄。”“挥金如土,杀人如麻”,正是曾国荃性格的真实写照。

曾国荃在山西做的远不止这些,他还完成了赋役制度改革、整顿吏治,积极推进山西经济建设,并且,也完成了自己的官场转型。光绪五年,曾国荃两次上奏朝廷,请示重修山西通志,获准后即下全省修志檄文,设馆聘人,展开工作。

曾国荃离任后,几任巡抚对纂修工作皆予以支持,《山西通志》遂于光绪十八年付梓 。

参考资料:

【《清史稿》、《山西通志》、《挹秀山房丛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