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民国时期的北伐战争,分为两个阶段。1926年至1927年间的北伐战争,为第一阶段,其主要对象是北洋军阀,包括吴佩孚、张作霖和孙传芳。

北伐军从1926年7月开始北伐,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先后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北伐军也由10万人增加到25万人。

1927年4月26日发生宁汉分流,北伐一度中断。同年8月,在桂系的“逼宫”下,蒋介石辞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一职。

1928年1月,蒋介石复出。支持北伐的冯玉祥国民军联军,还有阎锡山的北方国民革命军,一并加入国民革命军战斗序列,开始进行第二次北伐。

二次北伐时,国军编为第1、第2、第3、第4四个集团军,分别由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任司令。蒋介石为总司令,而其兼任司令的第一集团军又称中央军。

在四个集团军的合力进击下,同年12月29日,奉军总司令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至此,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这时,属于国民革命军名下的军队,有84个军约300个师,共220万人,其中尚未包括东北、四川、新疆及云南等地的军队。这些形形色色的军队,相差极大,鱼龙混杂,日耗万金,民不堪负,因之,裁军势在必行。

其实,早在1928年7月中旬,蒋介石在北平召开军事善后会议时,就提出了裁军一事。只是蒋的所谓裁军,仅是裁减地方实力派的军队,而不是他的中央军。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国民党第2集团军司令冯玉祥,第3集团军司令阎锡山,第4集团军司令李宗仁及第4集团军前敌总指挥白崇禧等地方实力派要员。

对于裁军一事,一开始,冯玉祥、阎锡山等人在会上均不表态;接着,便设法予以抵制。蒋介石也知道,他没有宋太祖匡胤那种“杯酒释兵权”的权威,但又不能不“削藩”——收拾其他三个集团军,否则,他就没有安全感。

那么,下一步,尤其是完成北伐后,蒋介石将如何“削藩”呢?

8月8日至15日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召开,会上,蒋介石任命冯玉祥为行政院副院长兼军政部部长、阎锡山为蒙藏委员会委员长兼内政部部长、李宗仁为军事参议院院长。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蒋介石欲用升官的方式剥夺他们的兵权。

假如这三个人如蒋介石所愿,能长住南京“共商国是”,不再回到他们的部队去,那么“削藩”之策就成功了一半。问题是这3人升职后,仍然是集团军司令,仍然手据军权。

1929年初春,蒋介石召开编遣会议,再欲裁兵。会上,各地方实力派在裁兵问题上互不相让,争论不休,都不愿裁减自己手中的兵员;有的军头称病请假,消极对抗。裁兵问题再一次拖了下来。

同年3月底,蒋介石决定首先用军事手段消灭桂系的李宗仁、白崇禧。

当时,桂系势力盘踞着从广西、广东经两湖直到山海关等广大地区,李宗仁、白崇禧都是从基层小军官一步一步打到今天的位置,可以说久经沙场,智勇双全。硬碰硬,显然不是上策。蒋介石准备以武力进攻和政治分化相结合,来个双管齐下。

1929年3月,蒋桂战争爆发。3月15日,蒋介石以伙同李宗仁、白崇禧“分头发难,谋反党国”的罪名,将李济深扣押,软禁于南京汤山。当时李济深任中央政治会议广州分会主席、广东省政府主席和第八路军总指挥等职。李济深与桂系的李宗仁和白崇禧关系密切。

蒋介石剥夺了李济深在广东的军政大权后,接着,重新起用湖南籍北伐军将领唐生智,派其携带巨款赴唐山,策反不久前才被李宗仁、白崇禧改编的湘军李品仙部。

李品仙是唐生智的旧部,时任第4集团军第12路军总指挥兼第8军军长。第12路军中下级军官都是唐生智一手提拔起来的三湘子弟,在唐生智“脱离桂系,回湖南去”的号召下,欣然响应。李品仙等人发表通电,讨伐白崇禧,拥护蒋介石。

接着,蒋介石统率大军直逼武汉的同时,派杨永泰(蒋介石身边的“诸葛亮”)秘密来到香港,与受桂系排挤的俞作柏接洽。

广西北流人俞作柏,早年曾跟着李宗仁等发起统一广西的战争。1926年任广西省政府农工厅厅长,并任黄埔军校南宁分校校长。国民革命军北伐时期,曾与表弟李明瑞支持工农运动。后桂系以俞作柏同情和支持工农运动为由,开除他的国民党党籍。俞作柏此后避居香港。

杨永泰巧舌如簧,一番说辞打动了俞作柏,另许诺:若俞作柏能策反李明瑞倒戈反桂,中央就委任他为广西省主席。

李明瑞时任桂系第四集团军第七师师长,驻军湖北汉口。

在杨永泰的陪伴下,俞作柏很快来到了南京。蒋介石亲切接见,并立即委任俞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上将参议”。接着,俞作柏赶去汉口,游说表弟李明瑞。

4月2日,蒋介石的中央军与桂军对阵,前锋发生交火时,桂军前敌总指挥李明瑞阵前脱岗,桂军立刻大溃,遂于3日晚放弃武汉。

李宗仁、白崇禧闻得武汉失守,觉大势已去,便辗转退守广西。蒋介石率各路大军直下广西,桂军大败。

6月24日,白崇禧逃往越南,随后,李宗仁通电下野。不久,李、白先后逃往香港。蒋桂战争结束。

就这样,蒋介石用两个多月的时间就平定了桂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