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記載歷史,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告誡後人不可再犯此事,於是,一個沒啥功績的國君被寫進了《左傳》:“芮伯萬之母芮姜惡芮伯之多寵人也,故逐之,出居於魏。”一位國君居然因爲寵妃太多而被驅逐,這位母親就這麼容不得兒子多娶幾房老婆麼?

原因也許沒有這麼簡單。杜預註解這麼說:芮伯萬被趕出後,芮國就立了新國君。這裏面的深意讓人不免多想幾層,芮伯萬沉湎女色,自然心思不會在朝政上,其母恨其沒有國君的樣子,就將他給廢了;或者其母想立他的弟弟爲國君,於是,找了一個理由將他罷黜了。

《左傳·桓四年》記載:“三年,芮伯出居魏,芮更立君。”芮伯萬出奔到了同姓的魏國,魏國國君將其保護了起來。顯然,發生於桓三年的“逐君”是一起惡性的政治事件,芮伯萬被逐後“芮更立君”。幕後的操作者顯然系太后芮姜,故事與“鄭伯克段於鄢”的背景似乎如出一輒。

這件事在很多人的眼中,是歸於“八卦”一類的,活該好色。但此時發生的時間太不巧,這一年是公元前709年,屬於東周時期。東周在歷史上,其實,已被春秋戰國的概念所替代了,前半部分就是春秋,這時周天子就是徒有虛名,各諸侯表面敬着,私底下加緊擴張地盤。

芮國驅趕國君一事,被秦國視爲一個發兵的好機會,原因很簡單,芮國和秦國是近鄰,兩國關係還不錯,發生如此“大事”,我怎能坐視不管呢?這就是秦國爲出兵強按的理由,這時周天子還在,要管也得“家長”出面。這就可看出秦國早已盯上芮國了,且想喫了這個小國。

這裏,我們來說說芮國。

芮國在史籍中出現的次數,真的可以用一隻手數過來。這個國家很古老,周代封國,不過,大概真的是沒啥野心,也就沒整出些流傳萬世的事件,最後被秦國吞併。正因它的“低調”,很長時間以來,沒人清楚它的歷史,若不是因爲兩次盜墓,它的都邑在哪,都無從所知。

芮國小歸小,它可是姬姓諸侯國。考古就出土了七鼎六簋和成套的編鐘,按照西周的列鼎列簋制度,諸侯就是七鼎六簋。那麼,到了芮伯萬這一代,芮國的實力如何呢?一位國君就這麼被母親趕走了,是不是可以推測,這個國家非常混亂,國力也不行呢?

估計秦國就是這麼想的,所以,第二年貿然出兵,結果戰敗了。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最後是秦國稱霸天下,秦國應該一直很厲害。但是,若按照《荀子·王霸》的說法,春秋那陣子,秦國還得靠後站。那時候的秦國,還是積累的前期。

話說,芮國打敗了秦國,更加激發了秦國吞併芮國的決心。秦國這次學乖了,跑到周天子那裏做了彙報。周天子居然提供了軍隊援助,組團再戰芮國。根據《水經注·河水》引《紀年》的記載:公元前708年,周師、虢師圍魏,將芮伯萬給搶了。

秦國耍了個心眼,它不和芮國直接交戰,而是放了個長線。秦國先奪人,聯合外援逼迫魏國交出芮伯萬,秦國要培養一個聽他話的芮國國君。果然,公元前702年,秦國幫助芮伯萬再次當上了國君。秦國這招狠,它要慢慢的消耗芮國的國力,最後,給予一記重擊即可。

史書雖然沒有多寫芮伯萬是何樣一個人物,就看秦國對他的做法,大致可以看出他就是一個不務正業、貪圖享樂的主。對於這一點,秦國看得很清楚,所以,無論如何也要扶持他再回芮國,等時機到時,再收網。

所以《史記·秦本紀》中就有記載:“德公元年……梁伯、芮伯來朝。”“成公元年,梁伯、芮伯來朝。”最後,芮國的命運如同其它諸多附庸國一樣,被所依附者消滅:“(穆公)二十年,秦滅梁、芮。”

史書關於芮國何時滅國,有兩個時間,相差了有十多年,這對於芮國也許並沒有多大的意義了。可以說,從秦國盯上它的那刻起,似乎就註定了這個國家即將要淹沒於歷史之中了。

芮國安靜了那麼久,突然一天爆出一個勁爆消息,國君因好色被驅,引得外部力量來犯,最終滅國。芮伯萬真的不可被原諒啊,沒有他的貪色,芮國哪能這麼快就亡了呢。按照歷史的大趨勢,即使沒有這個事件,芮國如果不自強,遲早還是它國嘴裏的魚肉。

周天子封諸侯國有71個,最後剩下了多少?晉還被三家分了。那時,有很多如芮國一般的小國,他們大多偏於一隅,以爲不惹事就會萬事大吉,只是越發強大的國家,從不會善待這些小國,最後,都會將其納入到自己的版圖,強者從不會留給弱者太多的生存空間。

也許很多人還會有一個困惑,爲何周天子會縱容諸侯國相互“傾軋”呢?其實,這時的周天子也是“欺軟怕硬”,爲了保持名義上的天子地位,他也不得不向一下強大的諸侯妥協。這也是秦國爲何後來要拽上王師,這麼一來,便是出師有名啊。

只是,芮國還沒能意識到威脅已經迫近,這時若能放下身段,將這位好色的芮伯萬接回國,讓形勢緩和下,也不至於那麼快滅國。只是,芮國舉國上下居然沒人看出秦國的真正用意。

參考資料:

【《左傳·桓四年》、《史記·秦本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