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口碑出色,豆瓣评分达到8分,那不妨趁机专门讲讲《拆弹专家2》。

关于影片的一些优缺点;

以及个人的一些想法。

作为香港电影年度回顾的一个序幕。

①一些优缺点

凭借着黄金时期所累积下来的底蕴,香港电影已经在这个全新的时代找到了生存方法。

港产警匪片彻底适应了内地市场,有了《扫毒2天地对决》的“10亿+”体验,邱礼涛这次瞄得更准,《拆弹专家2》(下称《拆弹2》)打出了水准,赢得了满堂喝彩。

最成功的地方,应该是类似《无双》的悬疑元素,与传统的枪战追逐动作场面融合了起来。

巧妙的剧情留白,引申出刘德华角色为什么会变坏的悬念,观众寻找答案的过程伴随着刺激的感官体验进行,作为一部商业片,《拆弹2》超标完成了任务。

和其他许多商业片同病相怜的是,由于要照顾更广泛的观众群,不拖累紧凑的节奏,纯粹追求视听的爆米花场面要给足,剧本的野心并未能尽数实现,剧情和角色的发展有因有果,有理有据,但经不起更深入的考究。

刘德华饰演的潘乘风,经历了非常大的角色转变。一个连小猫都想救,愿意脱下自己保护服给小女孩,不乏善与爱的人,为何会黑化变成走极端反社会,单拿出这个问题都能拍出一部电影,例如2019年《小丑》。

《拆弹2》给出了明显的解释。

潘乘风断腿后很努力复健,说明他对恢复本职工作有极为强烈的渴望;

神经药物影响;

借刘青云角色之口,再强调拆弹工作就是潘乘风的一切。

不过动脑筋再想想。

为什么潘乘风会这么热爱拆弹工作?这辈子不亲手拆弹就不行?

他的极端人格是怎么形成的?什么时候形成的?

明明女朋友还在,兄弟还在,他没有失去一切,他这样自暴自弃是不是太对不起爱他的人了?如果他和女友的感情不深,那后面的剧情根本说不过去。

体制明明没什么错,残疾人不能从事这么高风险的工作合情合理,他为何非要把一切罪责推向体制,是体制真的有问题,还是他个人认知、价值观的问题?

这些问题都是电影没有明确表明的,所幸是刘德华此番拿出了华语顶尖的表演,加回了分数。所以网上有些评论说潘乘风的转变生硬粗糙,并非空穴来风,骨头里挑刺。

还有就是主题。

开场的台词明确告诉观众,有人抑制住了愤怒,阻止了悲剧。

噢,主题是和愤怒有关的。

只是看到后面,潘乘风从坏变回好的转变,是因为他真的控制住了心中的愤怒?

还是因为昔日的友情和爱情唤醒了他的良知?

所以主题是良知、初心,还是愤怒?

②本应该是一部双雄片?

当然看一部商业片,过度看重剧本问题,并不合适。

想要说的是,《拆弹2》固然优秀,只是仍未能和一些黄金时代的顶级港片一样,达到商业与艺术上的双赢。

目前港片所处的商业环境,大大限制了《拆弹2》的上限。

不仅是导演要处理文戏和动作戏、爆炸戏的平衡问题,而且进入内地市场,港片总是得牺牲些什么。

这一次要讲的不是审查,而是选角。

倪妮的加盟无疑是为了“讨好”内地观众,她在戏里的重要程度压过了刘青云,以及作为大反派的谢君豪。

她和刘德华的感情线,是推动剧情的动力,是整部戏转折的关键。她演技是在线的,不过没发现吗,她和刘青云的位置是重叠的。

增加一个角色的好处是令到剧情更饱满,友情和爱情可以同时激发主角的转变。

有好就有坏。

坏处是令到电影创作难度更高,剧情前后统一连贯的难度更大。

《拆弹2》一开始表明了刘德华和刘青云的友情,在断腿和复健之前,一直都是以友情为主。

剧情跳过“5年后”,倪妮的戏份开始增加,爱情突然抢过了主导权。

直到刘青云被挟持说出往事,顶着狙击手的子弹拆弹,友情才又重新冒了出头。

刘青云和倪妮中间虽有分歧,可是两人始终没有融合成一股力量去激发刘德华转变,而是像在玩接力游戏,最终由倪妮完成任务。

结局是爱情戏,有点温暖动人,却也让起头的友情线虎头蛇尾。

刘德华和刘青云在《呖咕呖咕新年财》18年后再度合作,1999年《暗战》之后再度联袂主演警匪片,本身是《拆弹2》的一大看点。

然而刘青云实际上却是一个绿叶,表演空间非常小,冲着这对“暗战CP”来的观众可能会有点失望。

要知道,港片最强大的类型片是什么?

与其说警匪犯罪,不如说是双雄片。

吴宇森导演的《喋血双雄》;

紧接着周星驰和张学友主演的《咖喱辣椒》;

成龙打成龙的《双龙会》;

刘德华和张国荣飙戏的《新上海滩》;

刘德华加梁家辉的《黑金》;

刘青云和梁朝伟的《暗花》;

古装片《风云雄霸天下》;

杜琪峰的《暗战》;

进入新世纪后;

有陈木胜的《双雄》;

同年天下闻名的《无间道》。

虽然之后沉寂了十多年,但港片仍未放弃对双雄戏的执着。

2017年王晶带来了《追龙》,次年《无双》大爆赢得国庆档票房冠军。

一帮香港巨星随便组合,好像随时都能玩出不俗的双雄电影。

有没有可能,《拆弹2》原本也是朝双雄戏的路子去走的。

毕竟之前的几部港片,《除暴》,《使徒行者》影版系列,邱礼涛自己的《扫毒2》,采取的都是双雄对决的模式。

市场证明了这种模式有市场,而且刘德华和刘青云还有过一部经典的《暗战》,没理由片方或主创完全没考虑过让两人来一部“新版暗战”。

有可能是项目中途确认了倪妮的加盟,为了考虑内地市场,剧本才改成了现在这样,爱情与友情一起来。

③试下改写成新版《暗战》

假设没有倪妮,将她的角色删除,《拆弹2》会不会是一部比《无双》更爆的新版《暗战》(或者说《暗战3》)呢?

试想看。

好处不仅仅是刘青云的戏份增加了,不枉费他影帝的头衔,还有刘德华角色的转变也能更为合理。

(以下直接用演员名字来代替角色名字。)

按故事时间顺序,先从刘德华的童年开始讲起。

刘德华见到谢君豪被同学欺负,出手相助。

主要人设:善良,勇敢;

同时帮助谢君豪,是刘德华的英雄主义萌芽。

不过帮助谢君豪并未给刘德华带来掌声,同学们认为他是谢君豪的同党,一起排挤他。

善良并非得到应有的回报。刘德华性格较为内向,只有谢君豪一个朋友,而谢君豪长期遭受欺凌,萌生了仇视社会的萌芽。

两人一起长大,互相影响,刘德华反社会的种子悄然被埋下。

长大后谢君豪被送出国外留学,刘德华找到了拆弹的爱好,他发挥出坚毅韧性,经过一番努力,成为了拆弹专家。

过程中他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二位好朋友,刘青云。

只有刘青云在技术上能和他相媲美,两人是好友,也存在着竞争关系。

受到谢君豪影响,刘德华行事不太喜欢遵守规矩,只凭自己的良心做事,但这也让他的领导更喜欢信奉规矩至上的刘青云。

电影开场的手榴弹事件,刘德华算是违反规定自行脱了防护服,因为这样,领导选择了让刘青云升职。

善良再一次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成为备受瞩目的英雄人物,是刘德华的终极欲望。

他内向,缺少朋友,他想证明自己。但刘青云一直压在他。刘青云升职后很受欢迎,不免激起了刘德华的嫉妒心。电影中刘青云也有升职的情节,不过无关痛痒。

超越刘青云,成为了他的潜在欲望。

然后一场意外爆炸,让刘德华丢了一条腿。

他没有放弃,努力复健,想要实现欲望。电影里只能靠“硬设定”让他很努力,现在有了两个欲望促使他努力,就更说得过去了。

他确实意志力惊人,但制度还是无情地拒绝了他。

电影中他有女朋友,是有退路的。他可以选择爱情,然后变成拆弹导师,不一样干着拆弹这行?而且有这么爱他的一个女友,他反社会的倾向完全有理由减弱。

反倒是让他陷入彻底的孤独,他岂不是更有理由形成反社会人格?

刘青云到底有没有帮他向领导说话可以作为一个留白。

主要人设:守规矩,重情义,功利心强。

他需要在情义和功利上做两难选择,帮刘德华是情义,但会影响自己在领导那边的印象。

他可能会帮,尽全力却很难。

5年后。

谢君豪抓住机会拉拢刘德华入伙,刘德华走向黑化之路。

他没有忘记自己的目标,为了超越刘青云,他在香港策划发动一次又一次炸弹袭击,刘青云一次又一次地化解。

这中间就是《暗战》一样的对决剧情。

直到酒店爆炸案,刘德华失忆,刘青云借机做了和电影中倪妮一样的事,使得醒来后的刘德华分不清真相,在卧底和恐怖分子两种身份中间做选择。

刘青云试图借用友情感化刘德华,其实醒来后的刘德华良心也跟着苏醒,听闻有人可能因为自己被炸死而内疚。

他对那位还有一天就退休却被炸死的事耿耿于怀。

然后进展和电影的差不多,只不过倪妮的戏都变成刘青云的。

而促成刘德华弃暗投明的,是他策动的袭击炸死了无辜的人,包括他以前的同事在内,死伤惨重。

狙击手瞄准刘青云的部分,可以增加一个刘德华有机会杀死他的情节。

杀死他,就能赢了吗?

良心开始觉醒的刘德华找不到答案。

谢君豪长期被孤立,刘德华去做了警察,又没回他信,之前已经让他不爽。

他发现刘德华醒来后和刘青云来往密切,于是多疑,不信任人的性格,促使他怀疑刘德华。

良心的觉醒,童年好友的背叛,加上回忆起和刘青云的惺惺相惜,最终促使刘德华的终极转变。

结局可以安排刘德华和刘青云进行终极对决,斗谁拆得快。

最后刘德华胜利,同时拯救世界,成为英雄,实现欲望;

只不过赢的人,是要牺牲的那一位。

值得玩味的部分,刘青云是不是故意输,想活命,而他根本只是利用友情呢?

就留给观众去讨论。

结语:

正如王晶所言,《拆弹2》证明了港片真的还未死。

香港并非写不出好剧本,只是在当下的市场环境,商业片需要做的牺牲要比以往多,要重回八九十年代的艺术巅峰不太可能。

而且拍摄阶段往往会遇到很多问题,一个再怎么美妙的故事想法,实操起来未必就是想象的那样。

但倘若能保持《无双》、《拆弹2》这种注重剧情、角色的节奏,香港电影还能再打个10年都没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