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漢子”呂偉紅——

前路“美人茭”的傾情“保鮮者”

初冬季節,已有些許寒意。地處前路村頭、真君畈村尾的前路綠隆合作社果蔬冷庫裏,一個身材結實的中年女子,弓着腰,側着身,憋着勁,立着馬步,使勁地拉着那扇有數噸重的冷庫大門,只聽得“嘩啦”一聲,沉重大門開了一道口子,一股冷颼颼的寒風從裏面凌厲湧出,讓記者打了一個寒戰——如此連續開了兩扇大門,一個巨大的冷庫展現在了記者眼前:燈光暗淡,寒氣逼人,裏面是堆放有序的前路美人茭……

開出冷庫大門後,女子又自己開出了一輛裝載車,把幾大件茭白從冷庫裏提出,裝到前來提貨的客戶車裏。而後,回到略顯簡陋的辦公室,沏上一杯熱茶,向記者首次袒露了她從業茭白收儲銷售,如何從“女漢子”煉成“女強人”的故事——

“村裏人都叫我是‘女漢子’,倒也符合我的性格,但把我自己從‘女漢子’煉成 ‘女強人’,並非我所願,完全是情勢所迫。”從來都堅強側漏的她,忽然間眼圈發紅了,一路走來,從不願向人透露心裏的委屈:“在事業發展的最關鍵時刻,家裏的頂樑柱塌了,我老公忽然發現身患絕症,在不到兩年時間裏,離我而去……但老公在奄奄一息的時候,躺在我的懷裏,對我說,你不能放棄,我要是走了,就把我安置在冷庫的旁邊,我要看着你把冷庫建起來,這是前路茭白產業的‘定盤星’‘定心丸’!”

說到前路鄉的茭白產業,其實也不是一帆風順,茭農們除了要承受不產茭的風險外,有時因爲豐產,也會帶來災難。

“曾經遇到這樣的情況:一袋70斤的上好茭白,收購價只有5元,這對廣大茭農和前路茭白產業來說,是嚴重的威脅,我們鄉黨委政府和鄉賢都在考慮這個問題,一致的想法是建設一個上規模的冷庫,以此降低風險,錯開上市時間。”前路鄉“老土地”式幹部盧保興說。

那麼由誰出資建設呢?政府層面顯然是不現實的,只有讓業內熱心人承投才合適。這時,長期從事茭白收購轉運的呂偉紅夫婦主動站了出來,有意建設這樣一個冷庫,以緩衝前路茭白集中上岸上市帶來的價格波動和市場風險。

2013年,以前路綠隆合作社名義上馬的冷庫項目正式啓動,包括各種配套設施用房在內,其中冷庫容積3000立方米,可儲藏茭白500噸。

有道是“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纔剛剛上馬建設,本來一向身體健康的應煥勇感覺肺部不適,咳嗽胸痛,一拖再拖,實在拖不下去了,纔去醫院,一查,結果是肺癌晚期。從此,呂偉紅遭遇了持續數年的把自己掰成“三頭六臂”使用的生活模式。

“一邊我要陪老公治病養病,一邊要安排好收購和調運茭白,一邊還要尋求貸款和要債,一邊還要跑審批和冷庫建設,一邊還要照顧兩個孩子讀書生活……”呂偉紅一連說了五六個“一邊”,也真夠忙的。

畢竟只是夫妻創業,小本買賣,不可能花更多的錢找很多人幫忙,本着“求人不如求己”的樸素想法,呂偉紅根本不去考慮什麼合適男人幹,什麼適合女人幹,原本只是“主外”在外搞銷售的她,把外面的工作交託給兄弟和朋友,自己回來挑起了“內務”的所有重擔,一應茭白收購、過秤、打包、裝車,啥事都幹。背茭白也幹,裝載車也開……

經過一年努力,冷庫建成了,當年就發揮了顯著的作用,實現了前路茭白“滯銷和價低時保護性收購存儲”的最基本功能,淡季茭白得到了保鮮,低價茭白得到了保護,有效減低了茭白產業和茭農的風險。

“走過風雨,必有彩虹”

今年

前路茭白再一次獲得喜人的大豐收

“我們冷庫今年收購的茭白總支出達1000多萬,產出旺季時,每天收購儲藏轉運外銷3000到5000包,本地春茭最高收高價5.8元每斤,夏秋二茬收購價也保持在2到3元每斤,茭農效益非常好,僅我們這裏的合作戶,通過數據可以發現,有幾十萬收入的很多。”據統計,全鄉茭白每畝平均達到了1.5到2萬的收入。

茭農實現了豐產豐收,不種茭白的也有增收的機會。茭白產出旺季,有十多個婦女長期在冷庫從事打包、清洗、剝肉等工作,一些婦女勞務收入數萬元。有些身體不錯,家裏閒暇的老太婆,有時也愛過來幫忙,也有每天100到150元的收入。

呂偉紅,這個別人眼中的女漢子,

幾乎是噙着眼淚表示:

“我覺得鄉里鄉親就是一個互幫互助的關係,也是互惠互利的合作。當年在我最困難的時候,許多農戶因爲和我有長期的投售收購關係,相信我們夫妻的爲人,在我上馬建設冷庫時遇到資金緊張,他們都願意讓我賒賬外銷,以確保工地進程,我十分感激。如果我們的冷庫能爲前路的茭白產業穩定和鄉親的收入穩定起到一些作用,我就很滿足了,我也可以告慰就安葬在冷庫不遠處天天看着我們的丈夫了。最後我要對我丈夫說一聲:‘我做到了,你可以安心了’。”

END

轉載:縉雲播報

記者 陳德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