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和諸葛亮是三國時期旗鼓相當的對手,兩人在諸葛亮北伐之戰中較量過兩次,一次是諸葛亮打敗了司馬懿,這是第四次北伐,也稱爲滷城之戰,另一次是諸葛亮被司馬懿耗死,這是第五次北伐,也稱爲五丈原之戰。

如果單純比較司馬懿與諸葛亮的能力,則是諸葛亮全面領先於司馬懿,比軍事,諸葛亮略勝一籌,滷城之戰就是例子,並且司馬懿一生唯一一次敗仗就是輸給了諸葛亮,對付其他人,司馬懿可是從來沒有輸過,比政治,諸葛亮是遠超司馬懿,政治可是諸葛亮的特長,比謀略,兩個人旗鼓相當,諸葛亮有隆中對,司馬懿有陰謀詭計。

總體來說,諸葛亮的綜合能力是超過司馬懿的,司馬懿自己也說了,在他視察蜀軍大營後,司馬懿評價諸葛亮是天下奇才,諸葛亮與司馬懿兩人的才能在整個三國都是數一數二的,但是,兩人後代之間差距就比較大了。

諸葛亮與司馬懿

司馬懿一生有九個兒子,分別是:長子司馬師、次子司馬昭、三子司馬伷、四子司馬亮、五子司馬乾、六子司馬京、七子司馬俊、八子司馬肜、九子司馬倫。

其中,長子司馬師和次子司馬昭是嫡子,其他都是庶子,而且司馬師和司馬昭也是司馬懿兒子最傑出的,也最爲人所熟悉,司馬師和司馬昭的能力都算得上是社稷之才,司馬懿在世時只是奪取了曹魏的權力,但是,司馬代魏卻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一系列的政治流程和手腕,司馬代魏用了16年時間,而這16年除了司馬懿開了一個頭之外,基本上是司馬師和司馬昭的功勞。

司馬師沉着冷靜,首先跟隨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就表現出非同一般的冷靜,哪怕第二天進行政變,頭一天晚上照樣安穩入睡,連司馬懿都認爲喫驚,面對皇帝曹芳的反抗,司馬師果斷廢立,所有參與之人全部滅族,手段狠辣,雷厲風行,面對淮南二叛,當機立斷,親率軍討伐,雖死猶勝,司馬師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

諸葛亮父子與其他孩子

司馬昭雖然比司馬師差了一點,但不失爲一個很有能力的人,曹髦準備政變時被司馬昭看出而挫敗,淮南三叛打了一年,還是被司馬昭所平定,雖然司馬昭在位期間,弒殺魏君,但他還是穩定了魏國的局勢,並以魏滅蜀之戰轉移國內的視線,並且一戰消滅了蜀漢,由於控制住了鍾會的叛亂,享受了魏滅蜀的戰果,在他手中滅亡了一國,也算得上功績,所以司馬昭也是一個有很能力的人。

司馬懿的其他兒子也不差,司馬亮後來成爲晉朝的執政大臣,幼子司馬倫參與了八王之亂,還自立爲帝,是司馬懿所有兒子當中唯一一個稱帝的兒子,能力差是做不到。

再看看諸葛亮的兒子,諸葛亮有個養子叫諸葛喬,是他哥諸葛瑾的次子,由於諸葛亮早年沒有兒子過繼來的,但去世得很早,25歲就因病去世了,一生就當了駙馬都尉,沒有任何事蹟留下來,要麼是他真的沒啥能力,要麼就是他真的沒有事蹟留下來,就是普通的一個人。

司馬懿與司馬師、司馬昭父子三人

諸葛亮還有一個親生兒子叫諸葛瞻,是諸葛亮在47歲的時候生的兒子,老來得子,諸葛亮非常喜歡,還因此寫信給兄長諸葛瑾誇獎這個兒子,諸葛瞻一生很平淡,依靠諸葛亮生前留下的巨大光環,成爲劉禪的女婿,然後一步一步成爲蜀漢的執政官,官至衛將軍,錄尚書事。

諸葛瞻一生唯一的事蹟就是在綿竹迎戰鄧艾,結果以失敗告終,不僅全軍覆沒,而且蜀漢一大批功臣後人戰死,比如諸葛瞻本人和他的長子諸葛尚在此戰中戰死沙場,還有黃權的兒子黃崇戰死,張飛的孫子張遵戰死,很難憑藉一次失敗就說諸葛瞻的能力如何,但是史書中除了此事被記載,就沒有其他事了,因此看起來諸葛瞻沒啥能力。

諸葛亮與司馬懿是旗鼓相當的對手,而他們的後人差距很大,感覺司馬懿的後人都是能力,人才,而諸葛亮的後人能力都非常平庸,低調,這是爲什麼呢?不是說虎父無犬子嗎?

司馬懿評價諸葛亮

其實真要比起來,確實是諸葛亮的兒子不如司馬懿,有以下原因:

第一個原因:諸葛亮的兒子缺少父親管教,而司馬懿對兒子管教較多。

諸葛亮是個事業心極其強烈的人,養子諸葛喬年輕去世就不說了,親生兒子諸葛瞻出生的時候,諸葛亮還在漢中整頓兵馬準備北伐,這也是北伐前期最重要的時刻,諸葛瞻出生的時候,諸葛亮都不在家,隨後諸葛亮開始第一次北伐,直到北伐失敗退回成都,諸葛亮才見到諸葛瞻,這個時候諸葛瞻已經快一歲了。

在諸葛瞻成長最重要的時刻,諸葛亮不是在北伐,就是在北伐的路上,那個時候不比現在,北伐全靠兩隻腳走路,北伐一次少則兩三個月,多則一年半載,尤其是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他都在前線地區屯田,準備長期駐紮在前線了,在諸葛瞻八歲之前,諸葛亮和他在一起的時間全部加起來,不會超過一年時間。

諸葛亮兒子諸葛瞻

諸葛亮作爲一個丞相是合格的,是鞠躬盡瘁的,但是,作爲一個父親來說,並不合格,對諸葛瞻言傳身教過少,雖然諸葛亮寫了《誡子書》來教育諸葛瞻,但這哪比得上親身教育呢,而諸葛亮在諸葛瞻八歲的時候就去世了,之後,教育諸葛瞻的就是其他人了,他的父親再也不能教育他,這樣的孩子長大,雖然不敢說成才,但至少能力有所欠缺。

司馬懿就不一樣了,司馬師出生於208年,司馬昭出生於211年,這個時候的司馬懿還在曹操手下當官,後來還擔任太子中庶子負責教育曹丕,一般都是在後方留守,所以有更多的機會教育自己的嫡子,所以司馬師和司馬昭深得司馬懿的才能傳承,從後來的處事也能看出,司馬師、司馬昭的行事風格與司馬懿很相似。

一個是從小缺少父親的教導,一個是從小父親陪伴在身邊教導,後來的結局當然是諸葛瞻的才能不如司馬師和司馬昭了。

諸葛亮

第二個原因:家世與職業原因。

諸葛亮的家族屬於沒落的士族,祖籍山東,卻到荊州發展,背井離鄉,四處奔波,諸葛亮自27歲投靠劉備以來,就一直跟隨劉備創業,先在襄陽隆中隱居,後來在荊州南四郡管理內政,再後來到益州成都管理後方,屬於一直漂泊的狀態。

司馬懿就不同了,出身世家大族,其家族在河內是百年以上的大家族,根基深厚,族人衆多,一直在當時生活,各種資源豐富,尤其是教育資源,穩定而連續,所以其後代能受到很好的教育,而且一般來說,百年以上的大家族都有很深的文化沉澱,世家都是非常重視學習的,所以司馬師和司馬昭都能受到很好的教育。

相比之下諸葛亮四處漂泊,職業不穩定,也會影響他的後代,他的家族也沒有傳承下來的教育方法,而且是在異鄉生活,諸葛瞻雖然一直在成都,但是其教育資源明顯就比不上司馬家的,所以長大後的能力也不如司馬師和司馬昭。

司馬懿

第三個原因:性格原因。

諸葛亮是一個事必躬親的人,很小的事情也要自己做才放心,這樣的性格無疑會影響下一代,諸葛亮在政治、軍事、發明、文學方面都是專家,但不是人人都像諸葛亮一樣,在任何方面都是天才,如果不能精於一個方面學習,是很難精通的,諸葛瞻也許會受到諸葛亮的影響,但他沒有像諸葛亮那樣有一個苦難的童年,所以不一定能有諸葛亮的學識。

相比之下,司馬懿的性格就顯得低調務實,城府極深,善於抓住機會一擊必中,這樣的性格遺傳給了司馬師和司馬昭,這樣的性格從事政治是比較有優勢的,起碼比事必躬親要好一點,所以也顯得有能力,也就比諸葛瞻強了。#司馬懿#諸葛亮#司馬昭收藏

其中,長子司馬師和次子司馬昭是嫡子,其他都是庶子,而且司馬師和司馬昭也是司馬懿兒子最傑出的,也最爲人所熟悉,司馬師和司馬昭的能力都算得上是社稷之才,司馬懿在世時只是奪取了曹魏的權力,但是,司馬代魏卻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一系列的政治流程和手腕,司馬代魏用了16年時間,而這16年除了司馬懿開了一個頭之外,基本上是司馬師和司馬昭的功勞。

司馬師沉着冷靜,首先跟隨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就表現出非同一般的冷靜,哪怕第二天進行政變,頭一天晚上照樣安穩入睡,連司馬懿都認爲喫驚,面對皇帝曹芳的反抗,司馬師果斷廢立,所有參與之人全部滅族,手段狠辣,雷厲風行,面對淮南二叛,當機立斷,親率軍討伐,雖死猶勝,司馬師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

諸葛亮父子與其他孩子

司馬昭雖然比司馬師差了一點,但不失爲一個很有能力的人,曹髦準備政變時被司馬昭看出而挫敗,淮南三叛打了一年,還是被司馬昭所平定,雖然司馬昭在位期間,弒殺魏君,但他還是穩定了魏國的局勢,並以魏滅蜀之戰轉移國內的視線,並且一戰消滅了蜀漢,由於控制住了鍾會的叛亂,享受了魏滅蜀的戰果,在他手中滅亡了一國,也算得上功績,所以司馬昭也是一個有很能力的人。

司馬懿的其他兒子也不差,司馬亮後來成爲晉朝的執政大臣,幼子司馬倫參與了八王之亂,還自立爲帝,是司馬懿所有兒子當中唯一一個稱帝的兒子,能力差是做不到。

再看看諸葛亮的兒子,諸葛亮有個養子叫諸葛喬,是他哥諸葛瑾的次子,由於諸葛亮早年沒有兒子過繼來的,但去世得很早,25歲就因病去世了,一生就當了駙馬都尉,沒有任何事蹟留下來,要麼是他真的沒啥能力,要麼就是他真的沒有事蹟留下來,就是普通的一個人。

司馬懿與司馬師、司馬昭父子三人

諸葛亮還有一個親生兒子叫諸葛瞻,是諸葛亮在47歲的時候生的兒子,老來得子,諸葛亮非常喜歡,還因此寫信給兄長諸葛瑾誇獎這個兒子,諸葛瞻一生很平淡,依靠諸葛亮生前留下的巨大光環,成爲劉禪的女婿,然後一步一步成爲蜀漢的執政官,官至衛將軍,錄尚書事。

諸葛瞻一生唯一的事蹟就是在綿竹迎戰鄧艾,結果以失敗告終,不僅全軍覆沒,而且蜀漢一大批功臣後人戰死,比如諸葛瞻本人和他的長子諸葛尚在此戰中戰死沙場,還有黃權的兒子黃崇戰死,張飛的孫子張遵戰死,很難憑藉一次失敗就說諸葛瞻的能力如何,但是史書中除了此事被記載,就沒有其他事了,因此看起來諸葛瞻沒啥能力。

諸葛亮與司馬懿是旗鼓相當的對手,而他們的後人差距很大,感覺司馬懿的後人都是能力,人才,而諸葛亮的後人能力都非常平庸,低調,這是爲什麼呢?不是說虎父無犬子嗎?

司馬懿評價諸葛亮

其實真要比起來,確實是諸葛亮的兒子不如司馬懿,有以下原因:

第一個原因:諸葛亮的兒子缺少父親管教,而司馬懿對兒子管教較多。

諸葛亮是個事業心極其強烈的人,養子諸葛喬年輕去世就不說了,親生兒子諸葛瞻出生的時候,諸葛亮還在漢中整頓兵馬準備北伐,這也是北伐前期最重要的時刻,諸葛瞻出生的時候,諸葛亮都不在家,隨後諸葛亮開始第一次北伐,直到北伐失敗退回成都,諸葛亮才見到諸葛瞻,這個時候諸葛瞻已經快一歲了。

在諸葛瞻成長最重要的時刻,諸葛亮不是在北伐,就是在北伐的路上,那個時候不比現在,北伐全靠兩隻腳走路,北伐一次少則兩三個月,多則一年半載,尤其是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他都在前線地區屯田,準備長期駐紮在前線了,在諸葛瞻八歲之前,諸葛亮和他在一起的時間全部加起來,不會超過一年時間。

諸葛亮兒子諸葛瞻

諸葛亮作爲一個丞相是合格的,是鞠躬盡瘁的,但是,作爲一個父親來說,並不合格,對諸葛瞻言傳身教過少,雖然諸葛亮寫了《誡子書》來教育諸葛瞻,但這哪比得上親身教育呢,而諸葛亮在諸葛瞻八歲的時候就去世了,之後,教育諸葛瞻的就是其他人了,他的父親再也不能教育他,這樣的孩子長大,雖然不敢說成才,但至少能力有所欠缺。

司馬懿就不一樣了,司馬師出生於208年,司馬昭出生於211年,這個時候的司馬懿還在曹操手下當官,後來還擔任太子中庶子負責教育曹丕,一般都是在後方留守,所以有更多的機會教育自己的嫡子,所以司馬師和司馬昭深得司馬懿的才能傳承,從後來的處事也能看出,司馬師、司馬昭的行事風格與司馬懿很相似。

一個是從小缺少父親的教導,一個是從小父親陪伴在身邊教導,後來的結局當然是諸葛瞻的才能不如司馬師和司馬昭了。

諸葛亮

第二個原因:家世與職業原因。

諸葛亮的家族屬於沒落的士族,祖籍山東,卻到荊州發展,背井離鄉,四處奔波,諸葛亮自27歲投靠劉備以來,就一直跟隨劉備創業,先在襄陽隆中隱居,後來在荊州南四郡管理內政,再後來到益州成都管理後方,屬於一直漂泊的狀態。

司馬懿就不同了,出身世家大族,其家族在河內是百年以上的大家族,根基深厚,族人衆多,一直在當時生活,各種資源豐富,尤其是教育資源,穩定而連續,所以其後代能受到很好的教育,而且一般來說,百年以上的大家族都有很深的文化沉澱,世家都是非常重視學習的,所以司馬師和司馬昭都能受到很好的教育。

相比之下諸葛亮四處漂泊,職業不穩定,也會影響他的後代,他的家族也沒有傳承下來的教育方法,而且是在異鄉生活,諸葛瞻雖然一直在成都,但是其教育資源明顯就比不上司馬家的,所以長大後的能力也不如司馬師和司馬昭。

司馬懿

第三個原因:性格原因。

諸葛亮是一個事必躬親的人,很小的事情也要自己做才放心,這樣的性格無疑會影響下一代,諸葛亮在政治、軍事、發明、文學方面都是專家,但不是人人都像諸葛亮一樣,在任何方面都是天才,如果不能精於一個方面學習,是很難精通的,諸葛瞻也許會受到諸葛亮的影響,但他沒有像諸葛亮那樣有一個苦難的童年,所以不一定能有諸葛亮的學識。

相比之下,司馬懿的性格就顯得低調務實,城府極深,善於抓住機會一擊必中,這樣的性格遺傳給了司馬師和司馬昭,這樣的性格從事政治是比較有優勢的,起碼比事必躬親要好一點,所以也顯得有能力,也就比諸葛瞻強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