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圖來自Canva可畫

作爲國內快遞行業的"帶頭大哥",順豐向來不缺少外部關注,近來更是因爲各種新聞頻上熱搜。先是受"私募基金退出"影響股價跳水,近來又受海外疫情影響,股價出現連續上漲。

資本市場"過山車式"的表現,與它在快遞市場的雄厚實力可謂是判若雲泥。縱觀順豐各季度的財報可以發現,其核心都在一個"穩"字上。不過,從順豐今年的表現來看,其在依舊穩妥的背後,也出現了不少新狀況。

增速放緩

根據順豐此前公佈的財報數據顯示,2020年Q1-Q3其總營收增速,分別爲39.59%、44.31%、34.04%。從這份數據不難看出,其營收增速在短暫升高之後,增速開始明顯回落,日前公佈的11月份業績公告,更有加劇了其增速下滑的趨勢。

公告數據顯示,11月份順豐營業收入達到了153.73億元,較去年同期實現同比31.11%的增長。分業務來看,11月份其速運物流業務營收爲146.42億元,同比增長30.91%;業務量爲9.06億票,同比增長59.51%。此外,11月供應鏈業務營業收入爲7.31億元,同比增長35.37%。

從總營收增速來看,11月份順豐的營收增速低於前三季度的營收增速。這對其順豐而言,明顯不是好消息。畢竟,歷年的11月份都是電商平臺大促的季節,也是快遞行業的傳統旺季,快遞企業在第四季度的營收增速高點,也往往出現在11月份。而順豐11月份營收增速的下滑,必然"拖累"其四季度的整體營收增速。

結合今年國內快遞市場以及順豐自身的情況來分析,順豐的表現也不難理解。

一方面,受國內快遞業務復工復產影響,順豐此前的高增長已經再難持續。具體來說,前半年疫情較嚴重的階段,順豐憑藉其直營的行業優勢,始終堅守在一線送貨,由此獲得了大量運送應急物資的訂單機會,這爲其保持高增長奠定了基礎。但隨着"通達系"企業的陸續復工,順豐原來的高增速開始受到了衝擊。

另一方面,順豐自身也面臨諸多挑戰。比如,其傳統速運業務面臨行業天花板,增速持續下滑;同時,通達系企業競相加碼高端時效件市場,這自然對其在高端市場的地位構成了一定挑戰。

規模與效益矛盾日顯

實際上,爲了打破時效件的增長瓶頸,順豐一直在努力開拓第二增長曲線。電商、同城、快運、醫藥等等新板塊,都相繼成爲其佈局的重點領域。但在諸多領域之中,電商板塊無疑是其新業務中表現最亮眼的那個。

一方面,電商業務的開展,助力順豐成爲業內首個營收過千億的公司。據今年4月份公佈的順豐2019年營收數據顯示,去年全年順豐實現了1121.93億營收,成爲業內首個營收過千億的公司。據順豐2019年披露的年報數據顯示,其全年經濟業務營收爲269億元,同比增長31.96%;而其傳統時效件業務,僅同比增長5.9%。對比之下不難發現,電商業務在其營收中扮演的角色之重要。

另一方面,拓展電商業務之後,順豐的市佔率指標也迅速扭轉下滑頹勢,並逐漸開始出現逆轉。早前順豐對"利潤微薄"的電商件,一直不甚感興趣,這也讓它失去了高頻次電商流量的支持,導致其業務量、市佔率不斷降低。據相關行業數據顯示,2010年到2019年,順豐的市佔率從18.8%一路下滑到了6.7%。

直到順豐正式開啓電商件之後,其跌跌不休的市佔率才迎來了反轉。2019年5月,順豐正式與拼多多合作,推出了主打下沉市場的"特惠轉配"電商件產品,同時它在其他電商業務上也大力加碼。在電商件業務的助力之下,順豐業務量得到快速提升,並在當年八月超越行業平均水平,此後其市佔率也迎來了企穩回升。

2019年8月,順豐市佔率達到了7.61%,較上年提升了0.04個百分點,較2019Q2的6.7%上升到0.9個百分點,到今年一季度其市佔率已經達到了13.7%,較2019Q2上升了7個百分點。從這個數據來看,電商業務給順豐帶來的改變不言而喻。

不過,隨着電商業務規模的擴大,順豐也開始遭遇一些全新的挑戰。比如,電商業務在帶來業務量上升的同時,也拉低了其單票收入。據相關財報數據顯示,其單票收入自2019Q3之後,開始從最高24.93元每單均價,一路下滑到了2020Q3的17.84元,同比下滑了23.89%,下滑幅度創歷史新低。

這某種程度上說明了在同質化嚴重的電商件市場,即便是順豐也很難逃脫"價格戰"的泥潭,電商件在擴大順豐營收規模的同時,也在某種程度上消耗着它的盈利水平。而隨着業務量的上升以及規模的擴大,這種來自規模與效益之間的矛盾也愈加明顯。當然,從目前來看,這種矛盾暫時尚未對其盈利構成直接影響。

仍舊很賺錢

財報顯示,2019年順豐全年實現淨利潤57.97億元,而今年順豐僅前三季度,就實現了淨利潤55.33億元,逼近了去年全年的淨利潤。

在單票收入下滑的情況下,其淨利潤卻還能夠保持增長,與其規模效應帶來的成本分攤不無關係,我們結合三季度順豐財報數據,可以從中一窺端倪。根據2020Q3財報數據顯示,三季度順豐實現了扣非淨利潤28.54億元,同比增速實現了40.54%,遠高於其三季度34.04%的營收增速。

通過對其毛利率和經營費用率的分析,可以發現其淨利率的提升,主要歸功於其規模效應顯現。一方面Q3順豐的銷售毛利率下降了1.28個百分點至17.15%,與此同時其當期銷售淨利率卻同比上升0.43個百分點至4.42%,毛利下降主要是因爲抗疫成本的投入(快遞員防護),而淨利率上升,則與當期經營費用率大幅下滑不無關係。

隨着公司業務規模上升,順豐的運營費用逐漸被優化。2020年Q3順豐的經營費用率爲11.01%,相比去年同期的12.6%,同比降低了1.59個百分點。在營業成本上升的背景下,順豐的綜合費用率大幅下降,從而釋放出更大的利潤空間,進而拉昇了當期淨利率水平,使當期順豐的盈利能力走強。這種盈利邏輯,在過往的幾個季度均有體現,這也是順豐過去保持高盈利水平的重要原因。

前行仍承壓

不過,雖然目前順豐的盈利能力得到加強,但是順豐面臨的壓力卻有增無減。

首先,相比中低端快遞業務的成長空間,其在高端市場天花板較低,且目前"通達系"快遞企業和京東物流都在發力高端市場,這自然會加劇高端市場的競爭,進而導致其在優勢區域的發展受到限制。

其次,受限於直營的重資產模式,順豐很難搶奪更大的電商快遞市場份額。一方面受自有資金的制約,其線下網點網絡拓展速度慢,其網點無法觸達更多的低端市場,從而使其在低端市場發展受限;另一方面,電商快遞業務目前也進入增量向存量的洗牌階段,行業"價格戰"愈演愈烈,已經"躬身入局"的順豐自然很難獨善其身。

比如,其在進入電商市場之後,單票收入就在一路下滑。而在市場競爭加劇的情況下,採用直營模式的順豐面臨的局面則更加困難。比如,在2020Q1其市佔率達到了13.7%之後,很快就因爲"通達系"物流企業的反攻,市佔率再次下滑至9.1%。之所以會造成這樣的結果,主要是由於其直營模式下的成本結構,很難與加盟制的企業相抗衡。

根據順豐的公告數據顯示,其單票成本基本維持在14元以上,相比加盟制企業(如中通2020Q2的單票成本僅有0.71元),順豐明顯缺乏價格優勢。一旦後續加盟制企業繼續降價,順豐將面臨不降價丟市場、降價丟利潤的"兩難"局面。

因此從長遠來看,順豐在接下來還將會承受較大的行業壓力,特別是隨着同樣採用自營模式的京東物流IPO完成,其將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而到那時,多頭混戰之下,順豐的籌碼究竟還夠不夠用就很難說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