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载:“齿如瓠犀”,是形容美女的牙齿好看。中国人对女人的褒赞从来都是“武装到牙齿”,脸蛋要好,眼睛要亮,嘴唇要小,牙齿还得白。中国人的词汇博大精深,关于牙齿的成语也非常丰富,大多是用来形容美人的,所谓“唇红齿白”、“绛唇映日”、“素齿朱唇”,皆表明牙齿与美人之间的关系之深。

既然牙齿如此重要,那么古人自然要做好保护工作。是刷牙?漱口?还是其他什么方法?中国人对牙齿的研究,最早要追溯到上古时期,《黄帝内经》中就说,"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是动,则病齿痛颈肿……齿痛,不恶清飮,取足阳明",显然已经将穴位与牙齿相关联。从病理学的角度来看,黄帝时期的人们,多半已经有着非常完整的保护牙齿办法。

到春秋战国时代,经历千年传承,人们对牙齿的认识则更为深刻。《史记》载:“齐中大夫病龋齿,臣意灸其左手阳明脉,即为苦参汤,日嗽三升,出入五六日,病已。得之风及卧开口,食而不嗽。”这里说的是什么故事呢?就是齐国有个大夫患了牙病,寻得名医淳于意医治。淳于意给这位大夫开了味药,即是让齐大夫用苦参汤漱口,连续漱口五六天,便是药到病除。这里给我们透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就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人们,似乎已经懂得用药水漱口。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不会也是用苦参汤刷牙呢?

苦参这种药物,具有清热消炎止痛的功效,即便到后来的宋朝,有个沈括的名人,在其《梦溪笔谈》中还曾记载一个军官用苦参刷牙,显然苦参刷牙自古以来就有流行。可是,毕竟苦参是寒性的药物,若无牙病,长期使用,恐怕也会引发身体中的其他疾病。在春秋战国时代,医学相当发达,尤其是对血脉之研究,已经达到相当高的地步。

《周礼》载:“鸡初鸣,咸盥漱”,就是说用盐水漱口,这就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已经养成了清晨漱口的良好习惯。可是春秋战国时代尚且没有发明牙刷,漱口这种方法可以消除异味,却无法清除牙缝间的残渣。人们如果没有牙刷,会用什么工具以刷牙呢?

东汉末期,《佛说温室洗浴众僧经》载:“六者杨枝”,就是说和尚们洗浴时用杨柳枝刷牙,这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有关牙刷最早的记载了。距离东汉仅两三百年时间的春秋战国,会不会正是这种刷牙方式的起源呢?这是有可能的,在对牙齿千年的研究中,许多证据表明,古人刷牙之时,往往会用到树枝或者其他工具,其间即会发现树枝可以剔除牙缝间的残渣,继而推而广之,为世人所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