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賦》終於拋開了“大情婦”的拖沓節奏,最後的時刻,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的大秦終於如猛虎下山般,開始橫掃東方六國。

魏國給的篇幅並不長,包括史書上記載也是頗爲簡略,但其中的細節表明,這是一場非常慘烈的戰鬥,《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二十二年,王賁攻魏,引河溝灌大梁,大梁城壞,其王請降,盡取其地

相比於齊國的不戰而降,魏國可以說是戰鬥到了最後,而且是用最慘烈的抵抗方式,秦軍最終用了水攻才取勝。

用水攻對雙方都是傷害,因爲攻擊方也進不來,不是到萬不得已的情況,沒有哪個攻擊的軍隊願意用水攻。

電視劇裏有個細節倒是很有趣,王賁久攻不下損失慘重,於是秦王政送來了當年武安君的戰報,王賁一看,仿效武安君的做法,對堅固的大梁城又來了一次水攻,想想這大梁城怎麼這麼倒黴,動不動就被水泡。

這也不能怪他,怪只怪大梁的地理位置太好,周圍河道密佈,堪稱物流人員集散的絕佳地點,大梁這麼好的位置,除了被水淹,還經常捱打,這就要從一個著名的成語,圍魏救趙說起了。

(01)戰國第一霸

大秦賦演的其實都已經是戰國的末期了,我們看着秦國很強大,但實際上戰國的初期,秦國並不是最強的,甚至是比較弱的。

打敗秦國,讓秦國變弱的就是戰國第一個崛起的強國,魏國,縱觀秦國曆史,能把秦國打到按在地上摩擦,毫無還手之力的也就只有魏國,足見魏國之強。

一場戰役的勝負,並不能說打敗了秦國,打敗秦國的是能讓他割讓大片土地,秦國曆來都是一直在東進,這一次魏國不但阻止了他的東進,還整個佔了他的河西地區。

說這個很多人都沒有概念,賈誼的《過秦論》裏有一句話,很多人都很熟悉: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衆,叩關而攻秦。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

這裏的叩關而不敢前,指的就是函谷關,可以說函谷關這個名字簡直就是東方六國的噩夢,函谷關極其險峻,中間漫長的峽谷,絕對的防守好地方。

秦國更是依託函谷關,不斷東進,而東方六國提起來函谷關更是隻能一聲嘆息,心裏都在想,自己國家怎麼就沒有這麼好的天險。

後期六國再怎麼聲勢浩大,再怎麼合縱攻秦,函谷關就是他們始終無法逾越的關隘,這些情況如果被吳起看到了,那絕對是冷冷的嘲笑後來的這些人。

你們這羣廢物,我說的是在坐的所有人,什麼天險,什麼城池,國家強弱從來都是在德不在險,天險城池都是次要的,人才是最主要的。

吳起有資格說這樣的話,因爲魏國崛起的時候,吳起死死的把秦國按住,不能東進,奪取了秦國的河西之地,把函谷關也佔了,後來鼎鼎大名的函谷關,只不過是魏國的一條小過道而已。

魏國任用李悝變法,國力強大傲視羣雄,魏文侯也站在了人生的巔峯,但是後代卻不怎麼爭氣,等到他孫子的時候,魏國的國力可就大不如前了,標誌之一就是被迫遷都。

(02)可憐的梁惠王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文化傳統非常發達,但是後世很多儒生只會死讀書,喪失了先秦時代的進取精神,死讀書裏面有一本就叫《孟子》。

《孟子》裏面有一篇非常著名的文章叫,孟子見梁惠王,可以說是千古名篇,古代儒生必讀,包括現在的教科書,都會有這一篇,但很多人都不知道,孟子講的這個梁惠王,其實是魏惠王。

也就是鼎鼎大名的魏國國君,那爲什麼魏國的國君叫梁惠王呢,這就是魏國國力不行的寫照了,因爲扛不住秦國的不斷打擊,魏國遷都了。

遷都的地址就是大梁,根據當時的稱謂習慣,魏國國君又被稱作是梁惠王,這本來也沒什麼,可惜孟子見梁惠王實在是太有名了,搞的很多人又開始都不知道這個梁惠王是誰,還因爲是哪個不知名小國的國君呢。

說起來這個梁惠王也算是個有爲的君主,只可惜能力不行,運氣也差了點,好不容易有了龐涓這個大將軍,沒想到他還有個同門師兄孫臏,孫龐鬥智也就成了蓋過樑惠王名氣的橋段。

孫龐鬥智的經典橋段就是圍魏救趙,這個故事說起來簡單,但背後的道理卻很容易被人忽視,尤其是他成爲成語之後,就沒人注意他的事蹟情況了。

圍魏救趙說的是魏國攻打趙國,趙國邯鄲危機,於是向齊國求助,齊國派田忌爲大將孫臏爲軍師,展開的一場角逐。

孫臏自知魏軍圍困邯鄲,一時間趕過去,原水解不了近渴,一時改道直接進攻大梁,正在進攻邯鄲的龐涓知道後立刻回師,邯鄲之圍也就解了,半道上被伏擊,史稱桂陵之戰。

這個已經成了成語的故事,盡人皆知,戰法也是相當樸素,但很多人忽略了一個因素,爲什麼大梁這麼容易被圍,這種戰法簡直放之四海而皆準,爲什麼我們從來沒聽過,圍臨淄而救燕。

這是個千古難破的陽謀,因爲大梁地區是平原,行軍速度非常快,中間根本沒有阻攔,你去攻打臨淄或者邯鄲,要走三個月,看你走了三個月,對手十五天兵至大梁城下,你說這仗怎麼打。

地理位置太好,路途順暢,這種作爲大城市的優勢,最後卻成了大梁的噩夢,後來的宋朝都城開封就是大梁,同樣面臨這樣的問題,最後突然被金軍攻破,北宋滅亡。

這個死結最後害死了龐涓,數年之後,又是同樣的討論,齊國突感攻擊大梁,龐涓回援,中途被埋伏,最後死了,這就是馬陵之戰。

因爲孫龐鬥智的關係,大家都是站在孫臏這一邊,認爲龐涓是罪有應得,但實際上龐涓也是個很厲害的人物,只可惜被一個首都大梁弄得是狼狽不堪,最後飲恨而終。

(03)大梁的宿命

大梁不僅害死了龐涓,最終也死於自己的交通便利,不過這次是河道發達,大梁地區一直都是河道綜合,後來的五代北宋時期,也是看重了這一點,才讓開封做了首都,無論是水路還是旱路,大梁城都是當之無愧的大城市。

開封當地有個說法,叫開封城,城摞城,地下埋着幾座城,水多意味着經常被淹,更何況還有人工掘水的情況。

大梁城再堅固,也禁不住長時間浸泡,最後的時刻,王賁攻魏,引河溝灌大梁,魏國就這麼結束了,都城彷彿成了魏人的死穴。

然而這只是表面,都城只是表象,人才纔是重點,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險,吳起已經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函谷關厲害吧,照樣能被吳起拿下。

一座城,能不能守住,關鍵看人,而不是地形,齊國臨淄也是城堅兵衆,但無奈齊王開門投降,不是魏人不聰明,兩次被水淹,而是到了這個階段,已經不是城好不好的問題了。

國家之爭,爭的從來都是人才,至於地理地形區位,這些肯定也有影響,但不是決定性因素,決定性因素從來都是人,的人才者得天下,大秦廣納人才,最終一統天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