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长夜酱关注长夜酱,为您带来更多精彩!

《百年孤独》经久不衰,成为世界经典,不仅是因为其在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更是因其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非凡的意义。

虽然马孔多小镇只是作者虚构的产物,但透过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对孤独的描写,不仅让人感觉到孤独所具有的层次感,更是道破人类文明发展的真相——文明消亡从遗忘开始,遗忘是孤独的开始

孤独的层次感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百年孤独》中的孤独,可以说是作者马尔克斯精心营造的一系列死亡的孤独

在马尔克斯独创的马孔多这个惊奇怪诞的世界中,置身于一切事物幕后的总导演其实就是“死亡”,既包括马孔多小镇上的个人与家族的死亡,同时也是马孔多小镇的兴衰、人类文明的消亡。

从人之死、家族之死到城镇之死,由盛转衰的马孔多的历史从不同的角度将人的注意力引向了同一个地方——死亡,所以说,归根结底,死亡带来的孤独感贯穿了《百年孤独》的全篇章。

作者马尔克斯正是为了表达死亡的孤独才构建了这一困顿于闭环之中走向灭亡的家族,包括布恩迪亚家族族人的相继死去和马孔多市镇的逐渐衰败。

然而,这种由死亡所带来的孤独也是有层次的,既包括了生命本身的丧失所带来的孤独,也包括由生命意义丧失所产生的绝望和无助的孤独。

也就是说,《百年孤独》中的孤独其实是具有的层次感的,有具体可感的生存意义上的孤独,也有抽象的难以准确把握与表达的存在意义上的孤独。

毫无疑问,存在意义上的孤独感更具破坏性与杀伤性,其带来的毁灭是难以想象的。因为事物的存续并不仅仅依附于其存在本身,更与其精神息息相关,并且精神占据了主导的地位。

近代西方列强侵略我国所带来的鸦片,就是对肉体与精神的双重荼毒,不仅打破国人的身体防线,更重要的是打破精神防线,让人彻底陷入绝望与无助的孤独感中。倘若不曾有后来的虎门销烟,清朝成为马孔多的后继者也不足为奇。

真正的孤独,从“被遗忘”开始

在《百年孤独》中,小镇马孔多由盛转衰,最后在遗忘中走向终结。一个城镇的历史实为人类社会的一个缩影,也是人类生存境遇的隐喻。

与其说马孔多是世界上的某个地方,还不如说是某种精神状态。它的发展轨迹、繁荣与衰败,为人类文明的延续与发展提供了一种假设和预警。

起初,布恩迪亚家族的成员在叙述马孔多的发展状况时,经常出现“马孔多还没有死过人”这样的表述。开拓文明的先辈不死,文明的存在就没有如失眠症蔓延时期那样用小纸条进行说明和记载的必要。

而随着时代的更迭和一代人的入土,人们开始渐渐遗忘过往,商业的繁荣和外来文明的冲击使人们不再关心尘封的往事,纵欲的需求使人们只关心挥霍本身,香蕉公司引发的风波使小镇陷入动荡,而大罢工中在小镇车站死于枪击的三千余人则是市镇文明衰落最强有力的催化剂。

无人承认三千余人的惨死,无人记述载着尸体驶向大海的二百节火车车厢,荒谬的事实却将市镇与布恩迪亚家族的命运彻底推向了无人知晓、无人问津的衰败境地。

小镇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流逝化作了漂浮不定的虚幻存在。面对时代更迭、外力摧残、人口流失等因素造成的文明的衰颓,人们听之任之,浑浑噩噩地度日。

小镇最后一位神父对外界毫不关心,他认为历史是无须在意的,甚至怜悯地对企图证明真相的奥雷连诺说:“孩子,我们只需要知道你和我现在的事情就够了”。

无人记述、无人传唱的文明,就如此走向无可挽回的覆灭结局。

当人们仍旧记得死去的先人时,当市镇居民依然承认布恩迪亚这一家族的存在时,孤独的飓风并没有将一切夷为平地。

只有延续的血脉和记忆中断,市镇的居民不再记得这里的历史,不关心曾经的文明,这座孤独之城才为自然的蛮荒与记忆的荒芜所吞没。

这也是马尔克斯安排记载文明的智者书店的关闭、承认历史的第六代布恩迪亚的朋友们远去的意图所在——当记忆和传承消亡,历史被人们遗忘时,马孔多也就迎来了真正的终结。

因此,于人类文明而言,事物本身的消亡并非真正意义的终结。

真正使事物彻底失去意义、沦于无限孤独的境地的,不是死亡本身,而是失去一切相关的语言、文字、记忆、血脉上的记载,再无一星半点思念的传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