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長夜醬關注長夜醬,爲您帶來更多精彩!

《百年孤獨》經久不衰,成爲世界經典,不僅是因爲其在文學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更是因其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具有非凡的意義。

雖然馬孔多小鎮只是作者虛構的產物,但透過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中對孤獨的描寫,不僅讓人感覺到孤獨所具有的層次感,更是道破人類文明發展的真相——文明消亡從遺忘開始,遺忘是孤獨的開始

孤獨的層次感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概括《百年孤獨》中的孤獨,可以說是作者馬爾克斯精心營造的一系列死亡的孤獨

在馬爾克斯獨創的馬孔多這個驚奇怪誕的世界中,置身於一切事物幕後的總導演其實就是“死亡”,既包括馬孔多小鎮上的個人與家族的死亡,同時也是馬孔多小鎮的興衰、人類文明的消亡。

從人之死、家族之死到城鎮之死,由盛轉衰的馬孔多的歷史從不同的角度將人的注意力引向了同一個地方——死亡,所以說,歸根結底,死亡帶來的孤獨感貫穿了《百年孤獨》的全篇章。

作者馬爾克斯正是爲了表達死亡的孤獨才構建了這一困頓於閉環之中走向滅亡的家族,包括布恩迪亞家族族人的相繼死去和馬孔多市鎮的逐漸衰敗。

然而,這種由死亡所帶來的孤獨也是有層次的,既包括了生命本身的喪失所帶來的孤獨,也包括由生命意義喪失所產生的絕望和無助的孤獨。

也就是說,《百年孤獨》中的孤獨其實是具有的層次感的,有具體可感的生存意義上的孤獨,也有抽象的難以準確把握與表達的存在意義上的孤獨。

毫無疑問,存在意義上的孤獨感更具破壞性與殺傷性,其帶來的毀滅是難以想象的。因爲事物的存續並不僅僅依附於其存在本身,更與其精神息息相關,並且精神佔據了主導的地位。

近代西方列強侵略我國所帶來的鴉片,就是對肉體與精神的雙重荼毒,不僅打破國人的身體防線,更重要的是打破精神防線,讓人徹底陷入絕望與無助的孤獨感中。倘若不曾有後來的虎門銷煙,清朝成爲馬孔多的後繼者也不足爲奇。

真正的孤獨,從“被遺忘”開始

在《百年孤獨》中,小鎮馬孔多由盛轉衰,最後在遺忘中走向終結。一個城鎮的歷史實爲人類社會的一個縮影,也是人類生存境遇的隱喻。

與其說馬孔多是世界上的某個地方,還不如說是某種精神狀態。它的發展軌跡、繁榮與衰敗,爲人類文明的延續與發展提供了一種假設和預警。

起初,布恩迪亞家族的成員在敘述馬孔多的發展狀況時,經常出現“馬孔多還沒有死過人”這樣的表述。開拓文明的先輩不死,文明的存在就沒有如失眠症蔓延時期那樣用小紙條進行說明和記載的必要。

而隨着時代的更迭和一代人的入土,人們開始漸漸遺忘過往,商業的繁榮和外來文明的衝擊使人們不再關心塵封的往事,縱慾的需求使人們只關心揮霍本身,香蕉公司引發的風波使小鎮陷入動盪,而大罷工中在小鎮車站死於槍擊的三千餘人則是市鎮文明衰落最強有力的催化劑。

無人承認三千餘人的慘死,無人記述載着屍體駛向大海的二百節火車車廂,荒謬的事實卻將市鎮與布恩迪亞家族的命運徹底推向了無人知曉、無人問津的衰敗境地。

小鎮的歷史隨着時間的流逝化作了漂浮不定的虛幻存在。面對時代更迭、外力摧殘、人口流失等因素造成的文明的衰頹,人們聽之任之,渾渾噩噩地度日。

小鎮最後一位神父對外界毫不關心,他認爲歷史是無須在意的,甚至憐憫地對企圖證明真相的奧雷連諾說:“孩子,我們只需要知道你和我現在的事情就夠了”。

無人記述、無人傳唱的文明,就如此走向無可挽回的覆滅結局。

當人們仍舊記得死去的先人時,當市鎮居民依然承認布恩迪亞這一家族的存在時,孤獨的颶風並沒有將一切夷爲平地。

只有延續的血脈和記憶中斷,市鎮的居民不再記得這裏的歷史,不關心曾經的文明,這座孤獨之城才爲自然的蠻荒與記憶的荒蕪所吞沒。

這也是馬爾克斯安排記載文明的智者書店的關閉、承認歷史的第六代布恩迪亞的朋友們遠去的意圖所在——當記憶和傳承消亡,歷史被人們遺忘時,馬孔多也就迎來了真正的終結。

因此,於人類文明而言,事物本身的消亡並非真正意義的終結。

真正使事物徹底失去意義、淪於無限孤獨的境地的,不是死亡本身,而是失去一切相關的語言、文字、記憶、血脈上的記載,再無一星半點思念的傳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