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剧《大江大河》里面,化学工业部面对滨州化工厂和东海化工厂两个筹备项目,出于“花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这一原则,否决了东海,转而支持滨州。

正是在这个骨节眼儿上,宋运辉拿出了更加周全缜密的项目方案,上报给了化学工业部,并紧急向金州化工厂厂长闵忠生打电话,通过他的亲戚李司长牵线搭桥,求见了负责审批立项的路司长。

在网球场休息区这短短数分钟的交谈里面,宋运辉使尽浑身解数,用上了他所有的技术功底,还当场拿出了国外最新化工技术的资料包,试图说服路司长,让他答应上马东海化工厂项目。

然而,宋运辉的努力是徒劳的,结果还适得其反,因为出言不逊,得罪了路司长。后来,宋运辉绕开化学工业部,以填补国内技术空白的名义,从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拿到了东海的项目批文。

这样一来,化学工业部的路司长更加怒不可遏,毕竟他一手负责化工企业的项目审批,在他看来,宋运辉这样曲线救国,虽是迫不得已,也是对自己的蔑视和挑衅,再一次加深了两人之间的仇怨。

东海项目起死回生以后,宋运辉又因为采购日本设备还是美国设备的意见分歧,贸然顶撞路司长的决策。而马保平则是一位官场老狐狸,圆滑处世,两头都不得罪,充分领悟了路司长的意图。

就像后来路司长对宋运辉语重心长地说道:“我需要的是能够充分理解上级意图并坚决执行的下属。”

然而,在东海化工厂开工典礼上,路司长却极力推荐宋运辉为现场考察的领导嘉宾讲解,并在庆功会宣布任命宋运辉为排名第一位的副厂长,而把厂长马保平晾到了一边,这背后又是什么用意呢?

其实,路司长在下一盘很大的棋。会后,他特地独自来到宋运辉的办公室,进行了一场闭门密谈,临走之前特地对宋运辉立下军令状:东海化工厂的年产能必须达到30万吨,二期项目尽快上马。

原来,路司长此行来到东海,和宋运辉摒弃前嫌,给予特别关照,真正的用意在于利用宋运辉实现自己的企图,只是给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不能辜负你我这些为东海付出心血之人的未来事业。

在开工典礼结束后,马保平送走了从北京过来的化学工业部领导,随即在厂长办公室对副厂长高祥荣透露了两条重要信息:化学工业部领导对东海化工厂定的调子是平稳过渡;计委路主任还有两年就要退休了。

路司长对宋运辉的交代,马保平对高祥荣的嘱咐,两件事情看起来毫不相关,其实暗藏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实则是一场残酷的阴谋:围绕东海化工厂项目,化学工业部周司长和路司长在激烈争斗。

从剧情细节中,我们可以得知:周司长是中原厂的前任党委书记,马保平和高祥荣都是周司长的老部下。所以,东海可以视为周司长的势力范围,而东海项目之所以被否决,其实是路司长在作祟。

原著小说的情节披露:路司长的父亲是计委副主任,也是路司长的最大靠山,马保平和宋运辉当初绕开化学工业部,前去争取东海项目上马的部门里面,就包括计委在内。

计委路主任,也就是路司长的父亲,在这时发现宋运辉很能干,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可以利用宋运辉从周司长手里夺取东海化工厂的控制权,因此才让东海项目起死回生。

周司长也看到了宋运辉造成的威胁,所以当初在安排东海化工厂人事分工的时候,利用职权将宋运辉压制在排名第四位的副厂长位置上,给出的理由便是宋运辉越级汇报争取项目,违反组织规定。

而且,在这一次人事分工会议上,路司长言辞激烈,发了逐客令,让宋运辉尽快赶到东海赴任,启动基础设施建设,其实是担心他在现场顶撞周司长,路司长的真实目的是为了保护宋运辉。

当宋运辉从东海赶到北京出差、在化学工业部商议设备方案后,路司长主动邀请宋运辉去餐馆里吃肉饼,两人坦诚相见,推心置腹,而且他强调以后会继续关照宋运辉,如此就不令人费解了。

路司长和宋运辉冰释前嫌、结成同盟,并不是在东海化工厂的庆功会上,而正是在这个毫不起眼的餐馆里,两人在随菜便饭的餐桌聊天中,相互交出了各自的底细,达成了共识。

等到东海化工厂正式开工之时,路司长的父亲、计委路主任还有两年就要退休了,而路司长即将面临新的人事任命,从化学工业部的审批司副司长调整为化工司司长,再一次获得提拔重用。

正是在这样的情形之下,路司长迫不及待地想要加快夺取东海化工厂的控制权,要不然父亲退休后,权力过期作废。因此,他急于把宋运辉推到前台,提高产能,上马二期项目,意在树立政绩。

因此,路司长才会将宋运辉从排名第四位的副厂长擢升为排名第一位的副厂长,小小的位次变动,实则是权力配置的大调整,宋运辉在东海化工厂的分量更加重要,甚至不亚于厂长马保平。

而周司长的策略则是反其道而行之,采用拖延战术,他对心腹亲信、东海化工厂厂长马保平交代:只要平稳过渡两年,这样一来路司长就没有机会反扑了。

宋运辉送师父水书记去火车站的路上,经过一番点拨,似乎看到了这背后若隐若现的刀光剑影,突然意识到陷入了圈套之中,预感大事不妙,才转念去释放手中的权力,进而笼络副厂长韩则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