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故事的主题是「 权力霸凌 」

所谓的网络暴力不过是权力霸凌的次生灾害。

成都今天出现了新的确诊病例,其中有一位20岁的女孩。伴随确诊而来的是流量曝光,“已确诊患者孙女”、“一晚转场多家夜店”迅速成为打开流量阀门的关键词。但流量汹涌而至,网络暴力也随之铺天盖地而来,有人批评她公德败坏,亲人确诊还到处乱跑,有人攻击她私德有亏,凌晨半夜还流连酒吧。网上流传的不知真假的个人信息,让女孩刚确诊就遭受了一波网络暴力。

网络暴力是现实人们八卦之心的一种扭曲体现,它当然是错误的,应该坚决反对,这是一个无需再过度讨论的话题。网络暴力能够产生的关键是个人隐私泄露,这次成都事件中,无论是有关疫情防控的个人轨迹行程,还是无需向公众披露的真实姓名、证件号码,都在女孩确诊之后迅速流传出来,比成都进入战时状态还要快。

高度掌握个人信息并不是一件普通网友能做到的事,即便是普通网友也会偶尔忘记自己早饭吃了什么。但其实,成都女孩的隐私信息被迅速泄露很好理解,在成为确诊病例之前,她就已经处于零隐私的状态了。

对于普通人来说,女孩当然是有隐私的,姓甚名谁家住何方都是未知数。但从这起事件来看,女孩其实谈不上什么隐私,不仅是简单的个人信息如手机号码、身高体重,甚至于精确到某个时间段内做了什么,吃了什么,看了什么,微信步数是多少,透明且一览无余。对于普通人来说至关重要的隐私,其实技术上只是多敲几次键盘、多点几次鼠标就能得到。处于零隐私状态的当然不仅是这位成都女孩,她也不过是普罗大众中的一员。零隐私状态几乎是无差别的,这种“几乎无差别”其实就是权力的霸凌。

权力霸凌是为网友们所恶的网络暴力的根源,但在另一个层面则被视为高效率的基础。因为它太轻易了,太简单了,所以它也太方便了。和所有的“效率”、“速度”一样,这种社会治理的高效率也是资源集中的结果,不过即便其成本高得吓人,包括物质成本,但在时间长度和需求广度的不断延伸加码下,成本也在不断被摊薄,逐渐变成一种人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尤其是近一年以来,从颇有微词到罕言寡语,再到淡然处之,温酒斩华雄,温水煮青蛙,温良恭俭让。

从公共理性的角度来看成都女孩,以及网络暴力,再及反对网络暴力的网友,我们会发现那些义正言辞慷慨激昂的网友们,还是有些仁慈和宽容,反对网暴一千句,都没有戳到真正的痛处。网络暴力不过是台风过后的一片狼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