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時刻12月28日訊 2020年的最後一把火也許就是“社區團購”了,互聯網巨頭紛紛來賣菜,熟悉的燒錢補貼模式又回來了,於是乎全民開始薅羊毛了,就連小區裏的大爺大媽都掏出手機網上買菜了。社區團購平臺激戰正酣,社區團長成了香餑餑,便利店老闆、驛站站長、全職寶媽,統統被冠以“團長”稱號。勢頭正勁的社區團購會給我們身邊人帶來哪些影響呢?

老張經營了一家社區便利店,這段時間他的身份發生了變化,笑稱自己當官了。

老張說一個多月前,同時有四五家社區團購平臺的地推人員找上門,讓他在自己的客戶羣裏發發團購的商品鏈接。客戶自己下單,他能賺取10%的佣金。和張大叔這樣的新手“團長”不同,徐嫣梅乾社區團購兩年了,但這麼多團購平臺一哄而上,還是讓她有點不適應。

每個資本巨頭都想喫下這塊大蛋糕,搶人、搶地盤,怎麼快速出圈怎麼來。“秒殺”“爆款”等字眼頻繁出現在她的團購羣中,到底哪個平臺是最低價,她都要挨家比較然後再發在羣裏。

靠賣菜爲生的小攤販會因社區團購而失業嗎?

幾家歡喜幾家愁,社區團購的生意火了,對於實體店的衝擊不言而喻。由於現階段社區團購的核心品類是生鮮,包括蔬菜和水果,因此,菜市場和賣菜的小攤小販受到的衝擊顯然更大。

中午時分,家人先去喫飯了,留下王曉娜自己守着攤位,零星有顧客前來挑選蔬菜,她都會熱情的招呼。買菜是剛需,雖說買賣都不好做,但賣菜的生意沒受太大影響,然而,社區團購的盛行卻讓蔬菜商販們始料未及。

線上下單,送貨上門是一種趨勢,疫情期間,王曉娜他們也採取了這種方式賣菜。但就拿買菜來說,同一顆菜你給送過去的,和消費者自己來挑的,感受是兩碼事。

冰火兩重天的社區團購平臺

作爲一名程序員的牟治湧做起了賣菜的生意,說他這是跟風,恰恰相反。早在2015年,他就描繪了煙臺生鮮電商的藍圖,剛起步一年的時間,公司九個人最多一天做到了10萬單。別看他堅持了這麼久,生鮮電商卻是一個不賺錢的生意。

在2018年的時候,由於訂單密度不夠高,社區團購經歷了一波大浪淘沙,這家煙臺本地的電商平臺活下來了。今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社區團購訂單數量成倍增長,公司也真正意義上實現了盈利。不久前,還有投資人與公司接洽,想要入局,但讓人始料未及的是,互聯網巨頭紛紛加速佈局社區團購,導致他們的收購計劃流產。

社區團購還能走多遠?

在福山的一處倉庫內,每天天不亮,工作人員就要投入到緊張的貨品分揀中。這是一處社區團購平臺的網格倉,對應了三四百個有效團點,輻射了福山區、開發區還有芝罘區。

疫情之後,煙臺社區團購的訂單量穩定在25%的增速,在大平臺的補貼政策刺激下,行業增速達到了200%-300%。林蔚林介紹,現在單拎出來一個大平臺的單月銷量,就能頂上以前煙臺二三十家團購的銷量總和。表面看來,大平臺是在燒錢補貼,實則是爲了獲取客戶流量。

戰鬥已經打響,誰能最終突出重圍?在林蔚林看來,供應鏈體系和履約能力,是成敗的關鍵。大平臺擠佔小電商的市場份額一目瞭然。他們平臺總公司剛剛獲得阿里的融資,以前他負責平臺煙威地區的市場開拓和運維,10月份林蔚林的公司被北京總部合併,由平臺總部統管。公司趕在被圍困之前變現,讓林蔚林長長鬆了口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