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起初,短时间内研发出疫苗仿佛是痴人说梦。但现在,梦想成真了。疫苗已经面世,速度像破纪录一样快。虽然圣诞假期笼罩在死亡和恐惧阴影之下,但疫苗来了,亟需的希望也出现了。

美国政府已经在逐步细化大规模疫苗接种活动,但公众仍在等待一些基本问题的答案。即:谁能接种?谁会知道人们是否接种了疫苗?工作场所、学校或政府是否会要求先出示接种记录才放行?

大家可能听说过能证明已接种疫苗的 “接种证明” 或 “疫苗护照” 数字证书。一些专家支持此类证书使用,认为这能帮助恢复正常生活。而另一些专家则警告,如此可能会泄露隐私、导致歧视和滥用。

这些讨论大多都是在猜测,但有潜在的隐私、认证和道德问题并不仅疫苗一事。政府和企业每天都在使用与新冠相关的记录来决定谁能做什么事。

免疫证明由来已久,但使用这些证明还会有新方法

证明已经接种疫苗并不是开天辟地头一回,一些国家要求先提供黄热病免疫证明再允许通关。如果学生没有按时接种政府规定的疫苗,许多学校会拒绝此类学生入学。事实上,政府跟踪谁接种了何种疫苗也不是新鲜事,全球各地的国家和地方层面的政府都设有登记机构,医生会将免疫记录递交给相关机构。

但要扩大用途,人们在幕后其实做了很多工作,其中一些工作开展得非常迅速。政府、航空公司、雇主、大学等团体都在激烈争论,我们该怎样以及为何要出示已验证的健康记录。

“疫苗护照” 等最近常说的术语令人困惑,在某些情况下健康记录的功能可能和真正的护照一样。比如,到达一个国家的机场后,拿出智能手机,由通关人员扫描疫苗接种或阴性测试记录。但这些记录也可以类比于工作授权、或者进入餐馆、酒吧和购物中心的通行证。

支持者认为,数字健康凭证可以帮助我们回归 “正常生活”,但若要实现这些想法,无论是在医学还是技术层面,都有很多障碍。

免疫并不等于安全

虽然有几种疫苗在预防新冠方面非常有效,但尚未确定这些疫苗是否能阻止人们无症状感染和传播病毒。牛津 - 阿斯利康疫苗的试验表明,该疫苗可能会限制无症状感染者传播病毒的能力,但在辉瑞和莫德纳的试验中,如果参与者没有出现症状,不会定期测试参与者是否感染病毒。

要有力证明接种疫苗可以防止感染者传播病毒、以及免疫所持续时间,还需要更多数据。而且,一种疫苗拥有的功效,另一种疫苗可能没有,这一点很重要。

如果没有这些关键信息,疫苗接种凭证只能证明在某一特定日期接种了疫苗,而不能证明没有疾病或不会感染疾病。同时,新冠测试呈阴性仍然是证明没有传染性的最好证据。而且,由于测试还会出错,我们仍然应该遵循公共卫生指南,尽可能限制病毒传播。

数字记录有助于打击虚假信息传播

目前,已经有黑市出售虚假测试结果,生意蒸蒸日上。这种黑市正在削弱公众对纸质记录的信任,并推动对防作弊数字文件的需求。

许多政府以及航空公司等企业都在试验或洽谈开发 “健康行” 应用程序。用户可以要求参与测试的实验室和卫生系统将经过认证的测试结果和其他数据直接发送到应用上,如此便能避免认证作假。

现在,包括 IBM、Commons 项目和新冠证书倡议网站等众多相关方已经参与其中。虽然解决问题的角度各不相同,但最终目标都一致,即人们能分享所需的健康信息、同时保护其它隐私信息。然而,指望依靠其中一方、快速大范围解决问题,还为时尚早。

健康行开发者目前主要关注的是测试结果,但如果所有系统要一起合作,任何一种技术都可以用于疫苗记录。

但是,相比几家大型检测公司签署协议,想实现上述目标难度要大得多。要跨界连接任何系统,都得协调好语言、数据库和隐私法。在英国,接种疫苗者的数据库由国家卫生系统维护,即便如此,政府也搁置了任何关于疫苗 “护照” 的讨论。

而在美国,推行通用疫苗凭证基本不可能,毕竟病人数据分散在数万家医疗企业中。数字互操作标准更是接近一张废纸,很多美国医生仍然用传真机来发送记录。虽然大多数疫苗接种记录都存放在州或地方登记处,但使用这些数据库进行数字验证可能会面临法律和技术障碍。

没有一种解决方案能适用于所有人

即使有这些工具,如果根据疫苗接种状况来限制日常活动,也会引起严重的道德和法律问题。至今没有一个国家强制接种疫苗,因此通过疫苗接种情况来区分人群便很困难。而且在收集更多数据的同时,有很多原本可能符合条件的人不想接种疫苗,比如孕妇或患有严重过敏症的人。

同时,有些人不会或不想用手机来存储医疗记录,尤其是老年人、无家可归者、无证人员等受疫情打击最严重的人。现在,即使是资源丰富的国家也面临挑战,而想要世界上每一个免疫接种诊所都会同时给疫苗附上二维码,更是遥不可及。

即使所有必要的数字虚拟基础设施层能开始相互合作,接种疫苗是否能保证安全仍是未知数。

疫苗研发速度令人瞠目结舌,世界拥有实实在在的进步。一剂剂疫苗正装上飞机和卡车,送往世界各地,帮助患者康复。而与此同时,我们还在等待答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