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掃滅六國,前後十餘年,出動兵力總計百餘萬人次,大小數百戰,當然都取得了輝煌的勝利,既然勝利,就會抓不少俘虜,那麼,這些俘虜,秦始皇以及秦國最後都怎麼處置了呢?

事實上,關於俘虜,歷來無非三種處置方法,殺、放、用。

秦始皇

殺,將抓來的俘虜全部殺掉,毋庸諱言,秦昭襄王時,秦國還有這樣的傳統,長平之戰,白起坑殺降卒四十萬,便是最好的明證,但到了秦始皇時期,人們都說秦始皇是暴君,然而奇怪的是,十餘年的滅國之戰,史書上並沒有殺俘、屠城的記錄。

事實上,秦始皇是個好皇帝,關於他的認識,秦始皇陵博物館的官方出品的《邂逅秦始皇》講的非常客觀。

但後世儒家之於秦始皇,都是極盡詆譭之能事的,甚至爲此不惜造出呂不韋私生子的謠言,藉以詆譭秦始皇高貴的血統以及王位的合法性,在這樣的風氣下,假若秦始皇殺俘、屠城,史官能不大書特書嗎?因此,可以肯定,一統六國之戰,秦始皇是沒有殺俘的。倒是劉邦,《史記》、《漢書》都有他屠城的記錄,所謂“梁使羽與沛公別攻城陽,屠之”以及“擊陳豨,屠馬邑”等。

當然,這都是題外話,暫且不說,總之,秦始皇沒有殺俘是肯定的,既然沒有殺,那就有可能放掉?

拋開史書,單從形勢上分析,每一場戰爭下來,抓到的俘虜成千上萬,都是些有戰鬥經驗的軍人,上古,還沒有思想改造工作,列國對秦的仇恨也不能輕易化解,這種情況,倘若抓了就放,秦始皇就不怕這些俘虜回去後再拿起武器,繼續英勇的同秦國大軍對抗?

顯然,這是不可能的事,小規模的放或者有,形成制度,大規模的放,則絕無可能。

既不是殺,也不是放,那就只有用了?

事實上,這種說法比較靠譜,古代當兵,十七到五十歲之間,基本上大部分都是精壯勞力。古代皇帝有沒有什麼人道主義的覺悟,對這些俘虜,既不殺也不放,那肯定不會白白養起來浪費糧食,用則是肯定的,至於怎麼用?

《宦官史·宦官的主要來源》中提出一種說法,表面上看非常荒唐,但根據史料分析,應該是很有道理的,宦官史,不用多說,肯定是講宦官的書。

宦官,隋唐以後,專指受過宮刑的太監,也就是說,宦官史中的宦官,是一種比較好聽的說法,事實上呢,就是講太監的由來,然而問題是?

秦始皇掃滅六國時抓獲的俘虜,跟太監又有什麼關係呢?

1975年出土的雲夢睡虎地秦墓竹簡,揭示了許多秦國的隱祕,其中很有趣的提到一個“隱宮工”,什麼意思?

太監

“隱宮”本意是一種病,專指那方面不行的人,那方面不行的人,不就是“太監”的一種很含蓄的說法嗎?

而且根據史料記載,秦國尤其是秦始皇時期的“隱宮工”,數量還相當龐大,到底能龐大到多少?

《漢書·劉向傳》當中介紹:生藐工匠計以萬數,保守估計,有數萬人之多,

那麼,這個數字確切嗎?

秦始皇13歲登基,登基之後,就開始修建驪山陵,驪山陵到秦始皇駕崩還沒修完,自然是一個龐大的工程,需要很多工人,這些工人到底有多少?

《史記·秦始皇本紀》當中說:隱宮、徒、刑者七十餘萬人。

合計七十萬,主要有三個部分組成,隱宮、徒、刑者,隱宮排在首位,即便按三分之一計算,《漢書》當中所說的數萬都有點少,二三十萬應該比較靠譜。

可問題是,這二三十萬哪方面不行的隱宮工時怎麼來人?

甲骨文

《宦官史》當中記載,夏朝就有將戰俘處以宮刑的做法,商朝,就出土了記載宮刑的甲骨文,而且將這部分戰俘專門用於宮廷。

很顯然,這種野蠻的做法被秦國繼承下來,修建驪山陵工程浩大,需要大量廉價的勞力,這些個勞力從哪兒來呢?

至少二三十萬的隱宮工就這麼來了。

所以,秦始皇掃滅六國時,抓來的俘虜怎麼處置了?

《宦官史》當中認爲是處以宮刑,送到驪山當隱宮工,這種說法還是很有道理的。

原因很簡單,夏商時期就有將戰俘處以宮刑的傳統,秦國繼承下來,到秦始皇統一六國時尤其爲甚,秦國在一統六國的過程中,經常將戰俘處以宮刑,然後送去服勞役,驪山陵工程龐大,自然是很好的去處,如此一來,十萬或者數十萬隱宮工就這麼來了,但,這些隱宮工又跟秦國的“太監”軍團有什麼關係。

不然,陳勝麾下週文,率百萬人馬攻打咸陽,

秦始皇陵

所謂:秦令少府章邯免驪山徒、人奴產子,奚發以後加封爲擊楚大軍。

把修建驪山的七十萬驪山徒拉了出去,這些驪山徒當中,若非有二三十萬職業軍人,章邯能有多大的本事,幾天之內就能將一羣烏合之衆變成精銳之師?

歷史,有時就是這麼有趣。

參考資料:《史記》、《漢書》、《宦官史》等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