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隆裕太后與袁世凱簽訂清帝退位詔書以來,清政府正式宣告覆滅已經有整整108年的歷史了。但是關於清朝的歷史以及掌權者的關注,卻是一直都未曾停止。其中最爲人津津樂道的,就是直接“領導”清政府走向滅亡的慈禧太后,以及清朝的最後一任君主宣統皇帝愛新覺羅·溥儀。

自體弱多病的咸豐皇帝選擇了慈禧入宮之後,清政府或許就已註定是破敗的結局。因爲咸豐皇帝體弱,並且還違背祖制吸食鴉片,所以處理朝政事務的奏章幾乎都是由慈禧代筆的,不過與其說他是體弱,倒不如說他根本無心成爲一國之君。或許也正因爲如此,咸豐唯一的皇子載淳在年少繼承皇位之時,慈禧纔對權力的滋味愈發上癮。

咸豐皇帝好歹還留下了一個載淳,但是同治皇帝卻在十九歲的時候早逝,根本沒有留下任何子嗣。不希望大權旁落的慈禧,便選擇了自己的侄子繼承大統,也就是光緒皇帝載湉。光緒帝與慈禧的關係並不好,尤其是能夠制衡慈禧的慈安太后突然暴斃在鍾粹宮之後。成年後的光緒帝手中也無實權,在宮中過得也不如人意。尤其是他不敢動手殺了垂簾聽政的慈禧,從宣統皇帝溥儀對光緒帝爲數不多的評價中其實也不難看出,光緒帝不敢殺了慈禧獨攬大權,主要是他承擔不起殺了慈禧的後果。

首先從仁義親疏的角度上來說,光緒帝殺了慈禧,無疑就是要揹負上“弒母”的罵名。儘管慈禧不是他的生母,但卻是他的親姨媽,是自己生母的親姐姐。而且光緒能夠成爲皇帝,都是因爲慈禧太后。若是自己真的對慈禧動手,後世人一定會認爲自己“不忠不孝”、“忘恩負義”。儘管成爲大清的皇帝也並非他心中所願,但他既成爲了大清的皇帝,一言一行自然就會備受關注。

其二則是光緒帝手中無實權,朝中也沒有自己的心腹。左宗棠、李鴻章等人都得力於慈禧的提拔,自然會對其盡心盡力,但是光緒在朝中連個值得信任的大臣都沒有。想要殺掉慈禧太后,對於光緒這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而言,簡直就是難於登天。即便是他成功了,朝中慈禧的黨羽也一定會在事後推翻他的統治,實在是過於危險。

其三就在於光緒帝本身,他也並非是一位有魄力以及能夠獨立思考的君主。他支持變法維新,很大一部分的原因也並非是想要拯救大清於水火之中,而是希望能夠推翻慈禧的統治。當初光緒帝支持變法,康有爲曾建議由他以及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來輔助光緒皇帝處理朝政,若是這樣的話,恐怕就不需要後來的宣統皇帝溥儀了。

只是光緒帝擔心如此之多,慈禧在自己臨終前卻一心想置光緒於死地。衆所皆知,年輕力壯且一向身體康健的光緒皇帝在慈禧薨逝的前一天死於砷中毒,也就是砒霜。雖然溥儀在自傳中說到,極有可能是袁世凱擔心慈禧死後,光緒會對自己清算所以才毒殺了光緒,但是在當時袁世凱的權力並沒有這麼大,所以能夠下毒陷害光緒皇帝的,也就只有慈禧太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