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看到了這封信,我大概率已經死了。我不得不說,我活的太累了,你們從小便希望我如同成人一般。現在又想讓我把早已遺失的東西找回來。老師對我的失望,同學們“開玩笑”般的話語,還有你們,我早已絕望。我只希望,能多"睡"一會兒......”

這是一個小學生的絕筆,看得讓人心碎,這是有多絕望才走上這條路啊。父母的期望,老師的教導,同學們善意或者不那麼善意的嘲笑,讓他的心靈雪上加霜。

累,身體累,心累。做不完的作業,背不完的書,考不完的試,每天天不亮就去學校,從早自習到晚自習,中間幾乎沒有休息的時間。

誰會想到,今天的學生有多麼苦,因爲他們從小就被要求像成人一樣,像別人家的孩子一樣,學習不能落後,身體不能垮掉,而且還要有一顆強大的內心。更要各方面都優秀。

他們本應該在最美好的年齡享受最快樂的時光,可爲什麼承受了比成人還要大的心理壓力?他們遭受別人的指責,爲什麼會選擇放棄生命進行解脫?他們到底是天生的玻璃心,還是另有根源?身爲成年人的我們,有沒有關心過這些本應該幸福快樂的孩子心裏到底在想什麼?

而我們的家長們從來不會關注孩子的內心世界,往往一句話,矯情。他們總是將孩子和她們自己的童年比,比什麼,比幸福,動不動就說,你們現在多麼幸福啊,我們小時候什麼都沒有,喫的沒有今天的孩子喫得好,穿也沒有今天的孩子穿得光鮮,哪一個孩子不是小公主,小王子呢?

可是,從古到今的公主與王子都是有自己的痛苦的,而且,他們的痛苦無處訴說,說了就是矯情。

而今天的孩子也是這樣,雖然許多家長在自己的孩子每天起早睡晚地忙碌於學業時,也有心痛,但是,想到將來的競爭多麼強烈,於是,只得狠下心來硬逼迫孩子學習,逼迫孩子參加各種補習班或者興趣班,逼迫內向的孩子往外向發展,又將性格外向的孩子逼迫他收斂。

而家長們也不輕鬆,爲了孩子的學習,也被綁架了。他們想不通,當年他們讀書時,家長沒怎麼輔導,也沒有給孩子報什麼補習班,提高班,自己依然完成學業,而且還考上大學,再不濟也是大專。

可今天的孩子開始讀書,自己就不輕鬆了,現在有微信,每個班級有班級羣,孩子被圈住,家長也被圈住了。被圈住的家長不得不在工作之餘輔導孩子的學習,過去家長也要檢查孩子的作業,也要簽字,可是,如果沒有簽字,老師也沒有辦法,現在不同,現在有微信羣,誰敢不給孩子作業簽字,那麼肯定被批評。

有的家長退羣,但是,你可以退出微信羣,但卻無法退出老師的視野。無法退出孩子在班級中暗自競爭。

一些家長輔導孩子居然心梗,有的家長對孩子非打即罵。有的甚至在打孩子的時候缺乏分寸感,直接將孩子打死。

除了孩子的學業以外,如今的家長感覺自己已經不會教育孩子了,教育專家們紛紛在各種平臺上販賣教育理論,也販賣焦慮。

甚至連孩子上學放學是否應該接送,家長能不能幫着背十多斤的書包都要干涉,一會兒提倡快樂教育,一會兒將快樂教育歸於窮人教育,一會兒窮養孩子,一會兒要給孩子比較優渥的生活,讓孩子拓展視野。

這些理論讓家長無所適從,於是,他們把這種焦慮轉嫁到孩子身上。

孩子們從小就被家長賦予希望,家長們沒有實現的夢想都要孩子實現。而這可以說是我們傳統文化中的重要一環。每一個孩子在童年時代就被寄予希望,尤其是山村孩子,更是寄予全村人的希望,考上大學,走出農村,過上好日子,而且讓家人也過上好日子。

等他們長大後,他們又把希望寄託在自己孩子身上,依然在農村的,肯定希望孩子將來考上大學,進城工作。那些沒有考上大學,但卻擺脫農村,在城市打拼的,希望孩子將來不走自己的路。

自己只有本科,甚至大專的,肯定希望孩子將來考上985或者211,考上研究生,甚至出國。

家庭條件優渥的,更是讓孩子小小年紀就出國留學,他們與父母的感情被距離淡化了。

而與家長們生活在一起的孩子,他們與父母的感情僅僅靠成績維繫,孩子成績好,不惹事,家長高興,對孩子也疼愛更多(但是,這種疼愛卻不是理解基礎上的疼愛)。孩子成績差,氣不打一處來,每天沒有好臉色。

現在別說孩子被手機迷住,家長也如此,許多家長玩手機忘記孩子,甚至讓孩子處於危險中,甚至有的家長癡迷遊戲癡迷追星超過孩子。

就像寫這封遺書的孩子,他可能是成績不夠好的孩子,但不那麼調皮搗蛋,也不惹事,家長對他忽略更多,關注很少。唯一的關注就是孩子的成績,當然,今天的家長也關注孩子的性格,對於不那麼喜歡交流的孩子,心裏也很着急。你說,這孩子不但成績差,而且性格還不好,將來怎麼辦啊。

家長與孩子的交流除了學習,就沒有其他的,而孩子也漸漸地對家長關閉了心靈,等家長想與孩子交流時,卻不知道說什麼?而孩子對家長也是默默無語。

許多家長最喜歡說的話就是,這些孩子不知每天想啥子,你問他(她),他(她)也不肯對你說心裏話。倒是對着手機或者電腦說不完的話。

這個寫遺書的孩子跳樓不是第一起,近些年來,未成年人跳樓自殺的不少。

從網上看到,江蘇南通一名13歲的男孩因爲玩喫雞遊戲,跟父母爭吵。一時想不開,跳樓自盡。男孩的父母表示,要把遊戲公司告破產,因爲他們覺得是遊戲害自己的孩子想不開。

2016年11月8日,湖北一名初中生被老師批評後跳樓自殺。

2017年1月16日,江蘇南通一名初三男生因爲在學校遭受體罰而跳樓自盡。

2017年,吉林一名初中生因爲被老師當着全班面批評作業未能完成,第二天在家裏跳樓身亡。

2018年5月,廣州市一名被譽爲“三好學生”的學霸,因爲頻繁遭受舍友的語言侮辱,一時想不開,跳樓自殺。

以上這些,僅僅是冰山一角。而且,這些都是衝動型自殺的,也就是因爲一件小事(但在他們心目中卻是比天大的事)還有一些就像這個寫遺書的孩子,因爲生活絕望而自殺。

根據相關數據顯示,我國每年自殺的兒童大概有2580人,有40.1%的小學生說過“不如死了好”這類話。

爲什麼這麼多未成年人感受不到生而爲人的快樂,內心存在尋死的想法?

於是,有的人開始猜測了,現在的孩子都是給慣的,一個個當寶貝寵,不打不罵,能不出問題嗎?看看那個時候的我們,哪一個不是被打出來的?都活得好好的。

現在的孩子玻璃心,打不得,罵不得,說不得。主要還是缺少挫折教育,應該讓他多喫點苦頭,多承受一些壓力。

現在社會太亂,網上不良的東西太多,看看那些暴力的遊戲,電視劇,電影。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能不學壞嗎?現在的孩子就知道抱着手機玩遊戲,那些遊戲公司都有責任。

總之,他們心裏,孩子自殺怪別人,在學校就是老師的錯,老師批評學生,話語重了,孩子自殺,肯定是老師的錯,老師沒收手機,更是老師的錯,如果老師沒有批評學生呢?肯定是老師眼神殺,老師承受不住。

怪了學生就怪社會,比如,遊戲,比如追星,在今年疫情期間,有孩子因爲家長不給自己買智能機,自殺,因爲不能給自己的愛豆應援,於是自殺,那就怪社會。

家長唯獨沒有怪自己。

家長的想法就是,我給他們提供物質生活就可以了,不讓他們餓着凍着,不讓他們流落街頭就可以了,我要上班,要養家餬口,哪兒有時間管孩子啊。或者說,我怎麼沒有管孩子,爲了孩子的學習,我都心梗了,還沒有管麼?

什麼,精神世界,什麼,孩子的內心,丁點兒大的小孩哪有什麼內心世界喔,哪兒有什麼憂愁喔,要說愁,難道不是我們成年人嗎,別的不說,車貸房貸都讓我愁。

家長也好,老師也好,都忽視孩子內心痛苦,因爲家長要掙錢,教師要抓成績,所謂談心都只是表面,而且都是與成績有關。

有人說,孩子自殺是因爲家裏窮。的確,家庭貧窮的孩子因爲自卑而自殺,或者被校霸欺凌(家庭不能爲他們撐腰)而自殺。可是,家庭條件好的孩子就不自殺麼?也有,這些家庭中,有的家長忙着掙錢,根本忽視孩子的心理健康,他們覺得沒有錢解決不了的問題,於是,只顧給孩子金錢。孩子有錢,但缺乏父母的愛,內心痛苦無法表達。

有的家庭有錢,但夫妻感情不好,一方有外遇,不會關心孩子,另一方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甚至把痛苦傳遞給孩子,比如,對孩子說:“媽媽沒用,爸爸不要媽媽了,要不是爲了你,我早就自殺了。”讓孩子更加痛苦自責。

自卑與缺乏安全感是未成年人成長的泥淖,面對這些未成年人的自殺,家庭、學校、社會都應該深思,如何讓這些孩子走出絕望的泥淖,讓陽光照射到他們心靈深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