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朝綱失統,帝不掌權,先有十常侍亂政,後有董卓權傾朝野,殘暴不堪。在哀鴻遍野中,黃巾揭竿而起,在平定過程中,最終形成了東漢末年羣雄割據的局面。河北袁紹、淮南袁術、益州劉焉、荊州劉表、西涼韓遂、馬騰、董卓等亂世王者,上演了一幕幕羣雄逐鹿的爭霸大戲。經過角逐最終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

而諸侯靠什麼來爭霸,靠嘴上說說而已嗎?並不是。俗話說“一將功成萬骨枯”。靠的是戰場廝殺,攻城掠地。這就聯繫到諸侯的實力,也就是士兵實力,軍隊規模。而一個完整的戰鬥單位,不僅需要數量龐大的普通士兵,也需要一些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精兵虎士。這些戰鬥單位,往往能夠以少勝多,左右一場戰役。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特種部隊”

而我們今天就來看看,三國之中關注度最低的東吳。看看這最不起眼的國家,有哪些“特種部隊”。

1、【解煩兵】

解煩兵,又被稱爲“解煩衛”,是三國東吳一支直接隸屬中央的精銳部隊。建立初衷是爲了應對蜀國劉備討伐東吳的兵力短缺,組建的一支精銳部隊,號稱“解煩”,寓意“戰無不勝,能解困危”。從組建之初的千餘人發展到後面的萬人左右。第一任將領爲徐詳與胡綜,之後又分別由韓當、張溫各統一部分。最後一任解煩督陳修死後,就幾乎沒有了關於這支部隊的記載

劉備下白帝,(孫)權以見兵少,使(胡)綜料諸縣,得兵千人,立解煩兩部,(徐)詳領左部、(胡)綜領右部督。--《三國志·吳書·胡綜傳》(陳武)子修,有武風,年十九,權召見獎厲,拜別部司馬,授兵五百人。時諸新兵多有逃叛,而修撫循得意,不失一人。權奇之,拜爲校尉。建安末,追錄功臣後,封修都亭侯,爲解煩督。--《三國志·吳書·陳武傳》黃武二年,(韓當)封石城侯,遷昭武將軍,領冠軍太守後,又加都督之號。將敢死及解煩兵萬人,討丹楊賊,破之。--《三國志·吳書·韓當傳》

2、【錦帆營】(也有人說是白衣水兵)

“錦帆營”是由“東吳海盜王” 錦帆賊甘寧而得名。甘寧在還沒加入東吳陣營之前,曾經在長江某段比較富庶的區域,帶着一幫小弟做水賊,由於這幫人進行打劫的時候,衣飾華麗、身佩鈴鐺,當地人就十分形象地稱他們爲“錦帆賊”後來同甘寧一起投奔了吳國,而“錦帆賊”也就成了甘寧手下的一支“王牌水軍”。

少年時好遊俠,糾集人馬,在地方上爲非作歹,組成渠師搶奪船隻財物,人稱錦帆賊。青年時停止搶劫,熟讀諸子。曾任蜀郡丞,後歷仕於劉表和黃祖麾下,未受重用。

3、【車下虎士】

車下虎士是三國吳宿衛兵,是東吳步兵精銳中的精銳。是專門用來保護主公或者是指揮者的。他們起初是各個吳國諸侯王的私人衛戍部隊,也就是說可能你有幾十個,我有幾十個這種狀態的,並沒有統一爲一個單位,也沒有名字的。根據記載,所以稱之爲“車下虎士”。而且還有有這樣一個傳說:在逍遙津戰役之前車下虎士都是由各個統帥的近衛軍來負責保護孫權的,逍遙津戰役張遼800騎兵直奔孫權指揮的方隊,一下便擊潰了吳軍,在撤退的時候,所有的車下虎士都去保護各自的“主子”,而孫權卻沒人保護,孫權差點被殺,有了這種情況,所以後來車下虎士變成由孫權統一指揮,戰時再將指揮權交於將領。

《三國志·吳書·甘寧傳》記載:“建安二十年,從攻合肥,會疫疾,軍旅皆已引出,唯車下虎士千餘人,並呂蒙,蔣欽,淩統及寧從權逍遙津北。”

4、【劫營騎】

“劫營騎”是甘寧親自訓練的騎兵部隊,士氣高昂,訓練有素。其最巔峯的時候就是:以百餘騎夜襲曹營,而不折一人得勝而歸,“劫營騎”的稱謂也由此而來。這間接地打擊了魏軍的士氣,使得在合淝之戰中令曹魏大軍退卻。也有說法稱這劫營騎其實就是當初的“錦帆賊”訓練而來的。

(甘寧)即告權曰:“寧今夜只帶一百人馬去劫曹營;若折了一人一騎,也不算功。”孫權壯之,乃調撥帳下一百精銳馬兵付寧;又以酒五十瓶,羊肉五十斤,賞賜軍士。甘寧只將百騎,左衝右突。曹兵驚慌,正不知敵兵多少,自相擾亂。那甘寧百騎,在營內縱橫馳驟,逢着便殺。各營鼓譟,舉火如星,喊聲大震。甘寧從寨之南門殺出,無人敢當。甘寧引百騎到寨,不折一人一騎。

當然另外的山越兵、敢死兵等等我們就不展開討論了

雖然能夠找得出這幾隻精銳部隊,但是東吳爲何給我們很弱幾乎沒有打什麼打仗的感覺(其實並沒有,赤壁之戰、荊州之戰(偷襲荊州)、夷陵之戰、合肥之戰、石亭之戰、東興之戰不都是東吳的嗎?)。這和他所實行的兵制是有很大關係的。東吳兵制是世襲制的,而且調度不統一,這在戰鬥力上就拖了後腿。不過好在有長江天險,水軍也是魏蜀吳三國中最強大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