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如何走好下一個五年?

“十四五”是我國“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也是汽車產業開啓新紀元、邁向汽車強國的關鍵五年,作爲國家經濟的支柱型產業,我國汽車產業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外部環境方面,全球經濟形勢複雜多變,尤其是中美經貿摩擦和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疊加影響,汽車研發、生產、消費等各個環節都在經受衝擊。

從內部環境看,汽車產業正在進入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新階段,從追求產銷量和市場規模擴張,轉向注重技術、創新、品質和品牌的高質量發展。

與此同時,汽車自身的新發展浪潮也帶來全新的機遇和挑戰,新一輪科技革命和全球產業重構正在驅動汽車“新四化”,即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和共享化的不斷深化發展,在新賽道上,中國汽車產業起點相對接近,起跑近乎同步,獲得後發、換道、趕超的絕佳戰略契機。

在全新的內外形勢和大變局之下,中國汽車產業如何思考並做好發展戰略的佈局規劃,如何加強關鍵核心技術和零部件的自主研發,打造核心競爭力,實現技術自強自立,如何突破品牌高端化瓶頸,做大做強民族高端品牌,如何抓住智能化新賽道戰略契機,實現換道超車、成功崛起等諸多問題,都還有賴於汽車產業界的探索和解答,也考驗着產業決策者和從業者的智慧、魄力和行動力。

12月26日,瞭望智庫戰略圓桌——“新形勢下的汽車行業高質量發展”順利舉辦,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理事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黨組書記陳清泰,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原常務副會長兼祕書長董揚,中國國際工程諮詢公司專家學術委員會專家、工信部產業政策司原副巡視員李萬里,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會長沈進軍,國家發改委產業發展司處長吳衛等行業專家以及廣汽埃安、小鵬汽車、極狐汽車、嵐圖汽車、科大訊飛等企業代表與瞭望智庫執行總裁湯耀國、《財經國家週刊》主編陳榮、瞭望智庫汽車產業研究中心主任王慧共同對話,就上述問題進行探討。

研討會上,瞭望智庫還發布了《中國智能汽車發展報告2021》(下稱報告)。

搶佔智能網聯戰略高地

“智能化、數字化將是汽車業未來競爭的焦點。”陳清泰表示。在他看來,智能網聯化已成爲中國汽車產業在“十四五”期間,必須搶佔的又一風口。

報告提出,在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推動下,汽車產業開始發生深刻變革,近幾年行業內出現了頗多智能汽車品牌,但因爲新事物總是存在泡沫和不確定性,很多企業的日子並不好過。

不過,隨着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雲計算等新興技術的廣泛使用,智能網聯汽車也已步入加速發展階段。報告認爲,今年下半年以來,幾家主流智能汽車新勢力品牌,無論是在產業市場,還是在資本市場,均有較爲不錯的表現。

對於未來五年中國汽車業智能網聯化的發展進程,報告進行了預測:“十四五”期間,我國將實現L3級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化,以及部分場景L4級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化,在“十四五”期末,部分企業或將開始初步嘗試L5級智能網聯汽車產品商用化。

“作爲深度自研的整車廠,小鵬汽車今後兩年推出的產品,在智能網聯方面將更有競爭力。”小鵬汽車聯合創始人兼總裁夏珩表示,智能科技尤其自動駕駛、智能語音是小鵬汽車技術研發的重中之重,未來小鵬汽車還將不斷夯實智能體驗的基礎。

北汽新能源副總經理、ARCFOX極狐汽車總裁於立國表示,2021年ARCFOX極狐汽車將下線搭載三顆96線激光雷達和352tops算力芯片的高等級自動駕駛車型,到2023年還將推出採用環網架構,真正意義上的軟件定義汽車。

雖然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已駛入快車道,但在關鍵技術與零部件方面存在的短板問題,依舊不能忽視。

對此,董揚認爲:“要補齊我國智能網聯汽車關鍵零部件的短板,應多措並舉,全面提升智能網聯汽車關鍵零部件產業基礎能力與產業鏈水平。”

在他看來,一是要圍繞智能網聯汽車零部件產業基礎關鍵技術進行重點突破,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水平;二是要面向智能網聯關鍵零部件短板領域開展專項攻關;三是要從資源環境驅動、政策體系引導、用戶需求等多方面入手,推動智能網聯汽車零部件產業創新發展;四是要建立穩定、公平、開放的產業發展環境及應用鼓勵環境。

就如何引導我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佔領制高點,報告提出了五點建議:一是着力突破關鍵技術,推動產業鏈逐步成型;二是推動有條件的自動駕駛產品在局部區域實現商業化應用;三是引導建立適應於智能網聯汽車的新興商業模式;四是通過“新基建”提升產業配套環境;五是逐步形成利於創新發展和商業化推進的政策法規標準體系。

科大訊飛智能汽車事業部總經理劉俊峯表示:“談智能汽車不僅是談自動駕駛,我們要看交互、服務以及更多其他的一些領域,我們現在關注的新的一點就是智能的聲音鏈,包括內部、外部跟車相關的應用場景,勢必會成爲智能車在AI基座上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清華大學教授、中國公路協會自動駕駛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張毅補充道,探討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需要跳出智能汽車本身。他認爲,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還要與交通和文化相結合。

多角度謀劃高質量發展

汽車的智能化發展機遇,歸根結底還是汽車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對於汽車產業的下一個五年,吳衛表示:“從今年的情況來看,未來一段時間國內車市或許很難恢復到2018年以前的高速增長態勢,但值得注意的是,數量增長緩慢的情況下,利潤卻有了較大幅度增長。”

因此,他認爲中國汽車市場將步入“低速高質量”發展階段。

事實上,高質量發展也是“十四五”時期的發展目標和構建內外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要求。

對於汽車行業來說,隨着市場持續調整,競爭進一步加劇,馬太效應進一步凸顯。有分析認爲,我國汽車行業如何定義“高質量發展”,不僅關乎全球汽車產業的競爭格局,也對我國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借鑑意義。

在李萬里看來,中國汽車產業要實現高質量發展,不僅要加強自主創新,補足產業短板,還要緊貼國家發展的戰略需求,做好新能源領域前瞻性核心技術的佈局與儲備,同時還要形成自主可控的、完整的產業鏈。“改變能源結構、促進社會智能化轉型是整個產業向高質量發展邁進的明確方向。”

在夏珩看來,無論是汽車市場的消費升級,還是數字化引領的產業轉型,都爲“十四五”時期汽車產業的發展帶來了新機遇。

他坦言,“高質量發展”意味着汽車企業要主動適應新形勢,探索新思路,運用新方法,以新時代戰略理念和商業模式,擁抱全新的商業機遇。

“作爲耐用消費品,汽車‘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衡量指標是汽車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吳衛表示,“十四五”期間,中國汽車市場將是全球競爭最激烈、最殘酷的市場,優勝劣汰將表現得淋漓盡致,那些依靠低成本、低價格、低利潤進入汽車市場競爭的企業,已經或正在被淘汰。

他認爲,國家應該不斷改善供給結構,提高汽車企業的發展質量和經營效益。

當然,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並不意味着就只能發展高端車。“既需要高端車,也需要普通車,但歸根到底需要的是高質量的車。”李萬里表示,從今年的情況來看,“質量提升”並不是豪華車的專屬,普通車做得好依然會受到消費者的青睞。

嵐圖汽車CEO盧放也認爲,“中國老百姓對於汽車品牌要求越來越高,我們做調研發現現在老百姓買車尤其廣州那一帶,可能對品牌要求不是特別高,而對品質要求反而很高。”

“‘十四五’期間,中國汽車產業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都將發生微妙變化,這些變化很可能由量變到質變,並對中國乃至世界汽車產業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在董揚看來,“十四五”將是我國汽車政策深度的變革與調整期,汽車產業鏈與價值鏈都將面臨重構,而這又或將奠定全國乃至全球的汽車產業格局。 

堅持綠色低碳發展道路

近期,我國已向世界明示,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達峯、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陳清泰認爲,我國汽車電動化進程不應依據汽車產業發展狀況設定目標,應當轉向按實現“達峯”和“中和”目標,倒推各個時間節點道路交通碳排放限值,再折算出汽車電動化最少比例。相應地規劃、推進清潔能源、智能電網、充電樁、加氣站等新基建。這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時間是很緊迫的。

2020年,國家發佈利好政策來推動新能源汽車高質量發展。如11月國務院批准工信部擬定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清晰聚焦了車企向電動化轉型的技術路線。

按照規定,新能源汽車的國家補貼政策至2022年結束,穩定了向新四化迸發的競爭機制。其中,“雙積分”的落地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李萬里看來,政策環境的轉變。過去汽車喫“偏飯”,專門出臺政策關照汽車產業。現在要改變了,政策環境要由差異化、選擇性向普惠化、功能性轉變,就是要用普惠化、功能性的政策指導我們產業的發展。

據中汽協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11月,我國汽車產銷均超過了2200萬輛。隨着擴大內需戰略以及各項促進消費政策持續發力,行業生產穩中有升,需求企穩回暖,市場需求逐漸向好。

陳清泰認爲,我國新能源汽車正由初級階段邁向中高級發展階段。電動化、良好的行走性能仍是未來汽車基礎,這是不容置疑的,但這隻序幕。目前人們所擔憂的充電難、續航里程短、不安全等問題,再過5年或者8年就會成爲過去。

以創新驅動核心技術突破

經過多年的發展,中國汽車市場已經成爲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以及引領前沿技術發展趨勢的一個核心舞臺。

“‘十三五’時期,中國汽車產業形成了較強的自主創新能力,因此中國品牌汽車產品的競爭力有了明顯提升。”在董揚看來,創新是中國汽車業近年來實現快速發展的核心所在。

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爲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技術創新能力。

對於汽車產業來說,這也是進一步向更高水平發展的“根本遵循”。

近年來,國內汽車產業鏈雖然在不斷完善,但整體來看系統供應商仍然較爲薄弱,例如芯片、關鍵電子元器件等都是薄弱環節。吳衛表示:“‘十四五’期間,中國汽車產業不僅要抓住機遇,把創新能力轉化爲發展優勢,同時也要把創新作爲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梳理涉及國內車企有關“十四五”時期發展規劃的信息不難發現,科技創新已被提至重要位置。通過科技創新實現技術突破,提升產品力和品牌力,也已成爲行業共識。

廣汽埃安總經理古惠南表示,不管是在高質量發展,還是智能網聯領域,廣汽埃安等自主品牌一直都在努力,但在覈心技術與關鍵零部件方面,中國汽車產業卻仍然受制於人。

“例如做高精尖的發動機,很多東西依賴進口。”古惠南談到,相比軟件技術,目前中國汽車產業缺乏的是硬件領域的核心技術,

他認爲,“十四五”期間,中國汽車產業想要取得更多成績,如何激發行業的創新能力,並在核心技術領域有所突破,是國家需要思考的問題。

夏珩也談到,只有以探索爲驅動力,對未來出行不斷創新,才能掌握核心技術,並實現品牌形象的不斷提升。

報告認爲,“十四五”將是中國汽車產業實現“由大到強”的窗口期,但這也要求中國汽車企業在前沿、核心技術的研發上必須實現從“跟跑”向“並跑、領跑”的轉變。

令人振奮的是,以創新帶動核心技術突破,已經成爲多數車企的共識。有理由相信,隨着汽車產業“十四五”規劃的逐步落地,中國將在洶湧澎湃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浪潮中成爲“弄潮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