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鋼琴家傅聰因感染新冠肺炎在英國逝世,享年86歲。今天,傅聰去世的消息發出後,網友們重溫他的琴聲,重溫《傅雷家書》,以典雅的方式紀念他。

傅雷夫婦與傅聰

父親寫的家書,他後來從來不敢看

關於《傅雷家書》,傅聰曾說過:“其實我從來都不看,我不敢看,每一次看都太激動,整天就沒辦法工作了。我覺得我父親追求的是一種精神價值。這一點我很像父親,還帶着‘五四’以來的理想主義情懷。有時候我對這個世界感到很悲觀,我父親其實也是。可是,只要我還活一天,就會堅持我的理想。”

傅聰還曾反省說:“父親把他的理想傳給了我,我揹負着沉重的包袱來到歐洲就已經夠受的了,兒子要是再背上不是更難嗎?我在想,我有沒有這個權利,把我的先入之見加在他們身上呢?”因此他從不以父親的身份來約束兒子,也對自己74 歲了還沒抱孫子毫無意見。

傅雷家書紀念版

“人們對我父親的品格的尊重,我很感謝。但我的父親也是一個人,不是一個神。他也有許多缺點。包括我和我的弟弟,都有許多不對的地方。《傅雷家書》不是每一句話都對。那是一個父親給他的兒子寫的家信,那是一箇中國的知識分子對兒子講的話。我愛我的父親,但我的父親是一個普通的人。”傅聰說。

一封封家書,他精心保留着

今天我們重讀傅聰不敢看的家書,他指尖流淌出的音樂,他儒雅的氣質,他的堅韌,他的平易也因此有了出處。

1954 年傅聰赴波蘭深造,1月17日傅雷同家人一道在上海火車站送兒子去北京準備出國。次日,他寫了封信給傅聰,這後來成了《傅雷家書》的開篇。

傅雷次子傅敏曾說過,“父母生前十分珍視家書,父親的每一封家書都由母親抄錄留底,哥哥傅聰的來信也由母親編號,按內容分門別類,整理成冊。當年,我在北京上大學,每逢寒暑假回家,便津津有味地讀家書。”

但是,在災難深重的1966年,受盡凌辱的傅雷夫婦於9月3日凌晨雙雙憤然棄世,父母親留給傅敏的上百封家書全部被上海音樂學院“紅衛兵”抄走或者被焚燬。1979年退回的抄家物件中只意外地發現了由母親謄抄的、父親給傅敏的兩封信。

《傅雷家書》手跡

1979 年4月26日,上海文聯和中國作協上海分會爲傅雷夫婦舉行追悼會,平反昭雪。傅敏和傅聰出席了追悼會。當時,上海音樂學院退還了許多抄家物資,傅敏對家書特別留意。遺憾的是,裏面沒有傅雷家書。傅敏說:“我跟傅聰談起了家書,傅聰說,這些家書,他絕大部分都保存着。我頓時喜出望外。”

在這次追悼會上,傅敏見到了曾任人民文學出版社副社長兼副總編輯的樓適夷。關於傅雷、傅聰父子的通信情況,樓適夷記得,1957 年的春末,他得到假期去南方旅行,路經上海,依然同以前一樣,留宿在傅雷的家裏聯牀夜話。傅雷對他談到了正在海外學習的兒子傅聰,並找出他寄來的家信給樓適夷看,同時也把自己已經寫好,還未發出的一封長篇復書,叫樓適夷一讀。“在此不久之前,傅雷剛被邀去過北京,參加了中共中央宣傳工作會議。他是第一次聽到毛主席親口所作的講話,領會到黨在當前形勢下宣傳工作上的全面的政策精神。

顯然,這使他受到很大的激動,他全心傾注在會議的日程中,做了詳盡的長篇記錄,寫下了自己的心得。他這次給傅聰的那封長信,就傳達了這次會議的精神。”在樓適夷關於傅雷家書的回憶文章中,他這樣寫道,“他(傅雷)指着傅聰報告自己藝術活動的來信對我說:‘你看,這孩子在藝術修養上確實已經成熟起來了,對這一點我是比較放心的。我擔心的是他身居異國,對祖國實況有所隔閡,埋頭藝術生活,最容易脫離實際,脫離政治,不要在政治上產生任何失誤,受到任何挫折纔好。’”

工人拒絕排版,《傅雷家書》險些出不了了

從戀愛觀、待人接物、性格培養、自我解剖到如何看待艱苦生活,樹立“真理至上”、“道德至上”、“正義至上”的人生觀,傅雷的每字每句無不震撼人心。

在著名出版人範用的策劃、奔走下,三聯書店決定出版《傅雷家書》,1980年5月,當《傅雷家書》發排時,工廠拒絕排版,說傅聰叛國,不能出他們父子的書。爲此,出版社特意到中央音樂學院找來了中央領導同志關於傅聰回國講學問題的批示,批示指出,傅的出走情有可原,出走後確實沒有做過損害黨和國家的行爲,出走以來仍舊懷念國家,忠於自己的藝術,治學態度很嚴謹,博得學生和人們的同情,這些必須充分了解和體諒。但希望傅聰能對“出走”一事在公開場合有所表態。音樂學院曾給文化部打過一個報告,說明傅聰對《中國建設》記者已表明,自己對過去的出走感到內疚,可以看做是公開場合的表態。

後來,範用又去找了胡喬木,拿着胡喬木的條子到了工廠,書纔開始印。1981年8月,《傅雷家書》以三聯書店的名義出版。

1981年初版《傅雷家書》

即便在今天看來,《傅雷家書》也是滿眼金句——

這裏面有濃濃的父愛——

親愛的孩子,你走後第二天,就想寫信,怕你嫌煩,也就罷了。可是沒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點鐘就醒,翻來覆去的睡不着,也說不出爲什麼。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親獨自守在家裏,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樣,我和你媽媽老是想着你二三歲到六七歲間的小故事。

更多的是信任和鼓勵、共同學習和成長——

1、今天是除夕了,想到你在遠方用功,努力,我心裏說不盡的歡喜。別了,孩子,我在心裏擁抱你!

2、好孩子,我真該誇獎你幾句纔好。回想一九五一年四月剛從昆明回滬的時期,你真是從低窪中到了半山腰了。希望你從此注意整個的修養,將來一定能攀蹬峯頂。

3、“我高興的是我有多了一個朋友,兒子變成朋友,世界上有什麼事可以和這種幸福相長的。我與兒子的相處中,學得了忍耐,學到了說話的技巧,學到了把感情昇華。教會我們如何和孩子相處,以怎樣的一種姿態交往。”

不僅帶着孩子看人生風景,更時刻直指人生真相———

1、一個人惟有敢於正視現實,正視錯誤,用理智分析,徹底感悟,纔不至於被回憶侵蝕。

2、不爲勝利衝昏了頭腦是堅強的最好的證據。

3、孩子,可怕的敵人不一定是面目猙獰的,和顏悅色、滿腔熱情的友情,有時也會耽誤你許多寶貴的時間。

4、一個人只要真誠,總能打動人的;即使人家一時不瞭解,日後仍會了解的。

5、世界上究竟有沒有十全十美的人或事物呢?撫躬自問,自己又完美到什麼程度呢?這一類的問題想必你考慮過不止一次。我覺得最主要還是本質的善良,天性的溫厚,開闊的胸襟。有了這三樣,其他都可以逐漸培養;而且有了這三樣,將來即使遇到大大小小的風波也不致變成悲劇。

6、世界上最有力的論證莫如實際行動;最有效的教育莫如以身作則;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千萬別要求別人;自己也要犯的毛病先批評自己,先改自己的。

7、一個人太順利,很容易於不知不覺間忘形的,心中常常浮起一種得意的感覺,猛然發覺了,就要立刻壓下去。一個人對自己的鬥爭一刻也放鬆不得的。

談愛情,談感情,耐心極了美妙極了——

1、詩人常說愛情是盲目的,但不盲目的愛畢竟更健全更可靠。

2、人人都有缺點,談戀愛的男女雙方都如此。問題不在於找一個全無缺點的對象,而是要找一個雙方缺點都能各自認識,各自承認,願意逐漸改,同時能彼此容忍的伴侶。

3、感情的美近於火焰的美、浪濤的美、疾風暴雨之美,或是風和日暖、鳥語花香之美;理性的美卻近於鑽石的閃光、星星的閃光,近於雕刻精工的美,完滿無疵的美,也就是智慧之美!情感與理智平衡所以最美,因爲是最上乘的人生哲學、生活藝術。

4、不經歷尖銳的痛苦的人,不會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

談文化,談藝術,是不變的主旋律——

1、又熱烈又恬靜、又深刻又樸素、又溫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這是我們固有文化的精華。

2、藝術不但不能限於感性認識,還不能限於理性認識,必須要進行第三步的感情深入。換言之,藝術家最需要的,除了理智之外,還有一個“愛”字!所謂赤子之心,不但指純潔無邪,指清新,而且還指愛!

3、一切偉大的藝術家必然兼有獨特的個性與普遍的人間性。我們只要能發掘自己心中的人間性,就找到了與藝術家溝通的橋樑。

4、凡是一天到晚鬧技巧的人,就是藝術工匠而不是藝術家。一個人跳不出這一關,一輩子也休想夢見藝術!藝術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隻注意手段的人,必然忘了它的目的。

5、藝術是你的終身事業,藝術本身已是激動感情的,練琴時萬萬不能再緊張過度。人壽有限,精力也有限,要從長裏着眼,馬拉松賽跑纔好。你原是感情衝動的人,更要抑制一些。

6、過去你未嘗不知道莫扎特的特色,但你對他並沒有發生真正的共鳴;感之不深,自然愛之不切了;愛之不切,彈出來當然也不夠味兒;而越是不夠味兒,越是引不起你興趣。如此循環下去,你對一個作家當然無從深入。

這一回可不然,你的確和莫扎特起了共鳴,你的脈搏跟他的脈搏一致了,你的心跳和他的同一節奏了;你活在他的身上,他也活在你身上;你自己與他的共同點被你找出來了,抓住了,所以你纔會這樣欣賞他,理解他。

還會時常化身爲心理導師——

1、人的心理活動總需要一個醞釀的時期,不成熟時硬要克服難關,只能弄得心煩意躁,浪費精力。

2、堅持真理的時候必須注意講話的方式、態度、語氣、聲調,要做到越有理由,態度越隨和。堅持真理原是一件艱鉅的鬥爭,需要好的方法、方式、手段,還要有耐性。萬萬不能動火,令人誤會。

3、一個人發泄是要求心理健康,不是使自己越來越苦悶。

4、人一輩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極高的修養,才能廓然無果,真正的解脫。只要高潮不過分使你緊張,低潮不過分使你頹廢,就好了。太陽太強烈,會把五穀曬焦;雨水太猛,也會淹死莊稼。我們只求心理相當平衡,纔不至於受傷……慢慢地你會養成另外一種心情去對付過去的事;就是能夠想到而不再驚心動魄,能夠從客觀的立場去分析前因後果,作將來的借鑑,以免重蹈覆轍。

5、比賽問題固然是重負,但無論如何要做一番思想準備。只要儘量以得失置之度外,就能心平氣和,精神肉體完全放鬆,只有如此才能希望有好的成績……倘若能常常想到“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名句,你一定會精神上放鬆得多。唯如此才能避免過度的勞頓與疲乏的感覺,最折磨人的不是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而是操心!

6、人需要不斷地跳出自我的牢籠,纔能有新的感覺,新的方法,也能有更正確的自我批評。

文中有內容源自《守望家園——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在此感謝三聯書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