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大井镇把培育、发展富民产业作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抓手,结合实际围绕“3+1”产业发展模式,加快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以菜、药、牛三大主导产业为基础、以玉米皮手工艺特色产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扎实推进“四化联动”工程,带动农民致富增收。

设施农业按下脱贫富民键

大井镇万亩设施农业扶贫园区大棚里,或紫红或油绿的无花果挂满枝头。王子良是大井镇中兴村的村民,承包了两个大棚种植无花果,现在果实虽然还没有大批量成熟,前来订货的客商却络绎不绝。

现在,越来越多像王子良这样的农民通过发展设施农业走上增收致富道路。为提升全镇设施农业产业水平,带动农业增效,实现稳定增收,大井镇计划投资2.12亿元,建设面积2.3万亩的设施农业扶贫产业园,现已建成日光温室3100亩。日光温室项目由镇政府主导,企业、合作社和农户投资建设并统一经营管理,引导带动农户参与生产经营,同时将贫困人口纳入园区托管,完善与贫困人口利益联结机制,使他们不仅有土地流转收入、扶贫资金资产收益,还可以通过自主经营和园区务工获得收入。项目建成后,农户可通过自建、购买、租赁、务工等方式参与生产经营,为当地群众直接或间接提供就业岗位100个以上,人均增收万元以上,预计可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60人,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苦产业”带来“甜日子”

“今年板蓝根收成很好,而且价格高,每亩至少有2000元的收入。”在大井镇中药材种植园,工人们将挑选好的板蓝根进行捆扎,合作社负责人曹忠全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为抓好抓实产业扶贫,大井镇立足农业产业发展区域特点,以林下经济为抓手,调优产业结构,盘活林下土地资源,切实发展林下经济模式,规划通过添齐补严的方式在红松岭林下发展中草药经济,主要采取雨季秋播的方式,大力发展林下仿野生中草药种植,种植6500亩板蓝根和甜叶菊。

“以前到这个时间忙完自己地里的活儿都要外出打工,现在好了,守家在地就能挣钱。”前来务工的贫困户江春合说。通过发展林下种植中药材,让贫困户就业有了着落,收入有了提高。这是大井镇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丰收”的生动实践。

“三跑田”变身“富裕地”

穿行在大发村北部坡改梯的田间地头,一层层水平梯田呈现在眼前,曾经荒芜的山坡成了农作物生长的沃土。

为进一步治理小流域,保持水土,大井镇在大发村北部丘陵区域建设水保林1000亩、坡改梯5400亩,并配套道路基本设施。通过综合治理,小块地合并为大块地,坡地摇身一变成为平地,“三跑田”成为农民们发家致富的“富裕地”。“坡改梯项目的实施,不仅有效遏制水土流失也推动了本地区农业机械化进程,提高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增加群众收入,推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同时,通过引入合作社集中、集约种植板蓝根、黄芪等中草药,能为158户农户带来每亩100元的土地流转收入,为当地群众直接或间接提供就业岗位80多个,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实现农户土地流转和务工收入双增长,为乡村振兴打下良好基础。”大井镇副镇长李勇说。

小微企业做好产业扶贫“大文章”

虽值冬闲时节,大发村田间地头却呈现出一派繁忙喜人景象,村民们正在田间抽取滴灌带,将废弃的滴灌带打包装车,送往禹鸿节水设备有限公司回收。

近年来,围绕产业兴旺这一基本要求,大井镇进一步扩大小微扶贫企业创业园规模,完善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优化营商环境。目前,位于大发村的小微扶贫企业创业园集中了禹鸿节水设备有限公司、鼎岩石材加工有限公司、正宇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宏贺食品手工水饺厂等13家小微企业,园区年产值可达75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200个以上,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4人就业,人均增收万元以上。今后,大井镇将科学规划扶贫小微企业创业园区,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力度,规范入园秩序,促进中小微企业蓬勃发展。

玉米皮成了“致富宝”

如今正是冬闲季节,可是大井镇的妇女们却没闲着,在微信群里晒自己做出来的玉米皮手工艺品,相互谈论最新的创意和技术。

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农民就业,2018年10月,大井镇在林西县文体局的帮助下,成立了自治区首家玉米皮粘贴工艺美术协会,将有兴趣爱好的贫困妇女组织起来加入协会,同时聘请老师对赋闲在家的妇女进行玉米皮粘贴画制作培训,利用社会资源帮助产品销售,最大限度地激发她们的创业能力和贫困人口主动脱贫动力,继而将玉米皮手工艺推向产业化发展。

2019年8月,大井镇经多方考察,结合当地实际,仔细调研决定在玉米皮粘贴画产业的基础上衍生发展玉米皮编织产业,为全镇妇女、贫困人群开拓出新的脱贫致富、稳定增收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现在,玉米皮手工艺产业逐步在大井镇发展壮大,从东方红村覆盖到整个大井镇,从单一的玉米皮粘贴画产品到丰富多样的编织品和小摆件,先后培养出玉米皮手工艺技术骨干156人,辐射带动群众640余人,其中贫困人口62人,实现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如今,大井镇积极培育发展主导产业,努力打造更具引领性、创新性的经济增长点,通过产业发展走出百姓脱贫致富路,奏响富民强镇创收曲。(通讯员 李晓军 李宇涛 刘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