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內蒙古赤峯市林西縣大井鎮把培育、發展富民產業作爲羣衆脫貧致富的重要抓手,結合實際圍繞“3+1”產業發展模式,加快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打造以菜、藥、牛三大主導產業爲基礎、以玉米皮手工藝特色產業爲支撐的產業發展格局,紮實推進“四化聯動”工程,帶動農民致富增收。

設施農業按下脫貧富民鍵

大井鎮萬畝設施農業扶貧園區大棚裏,或紫紅或油綠的無花果掛滿枝頭。王子良是大井鎮中興村的村民,承包了兩個大棚種植無花果,現在果實雖然還沒有大批量成熟,前來訂貨的客商卻絡繹不絕。

現在,越來越多像王子良這樣的農民通過發展設施農業走上增收致富道路。爲提升全鎮設施農業產業水平,帶動農業增效,實現穩定增收,大井鎮計劃投資2.12億元,建設面積2.3萬畝的設施農業扶貧產業園,現已建成日光溫室3100畝。日光溫室項目由鎮政府主導,企業、合作社和農戶投資建設並統一經營管理,引導帶動農戶參與生產經營,同時將貧困人口納入園區託管,完善與貧困人口利益聯結機制,使他們不僅有土地流轉收入、扶貧資金資產收益,還可以通過自主經營和園區務工獲得收入。項目建成後,農戶可通過自建、購買、租賃、務工等方式參與生產經營,爲當地羣衆直接或間接提供就業崗位100個以上,人均增收萬元以上,預計可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60人,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苦產業”帶來“甜日子”

“今年板藍根收成很好,而且價格高,每畝至少有2000元的收入。”在大井鎮中藥材種植園,工人們將挑選好的板藍根進行捆紮,合作社負責人曹忠全的臉上洋溢着豐收的喜悅。

爲抓好抓實產業扶貧,大井鎮立足農業產業發展區域特點,以林下經濟爲抓手,調優產業結構,盤活林下土地資源,切實發展林下經濟模式,規劃通過添齊補嚴的方式在紅松嶺林下發展中草藥經濟,主要採取雨季秋播的方式,大力發展林下仿野生中草藥種植,種植6500畝板藍根和甜葉菊。

“以前到這個時間忙完自己地裏的活兒都要外出打工,現在好了,守家在地就能掙錢。”前來務工的貧困戶江春合說。通過發展林下種植中藥材,讓貧困戶就業有了着落,收入有了提高。這是大井鎮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雙豐收”的生動實踐。

“三跑田”變身“富裕地”

穿行在大發村北部坡改梯的田間地頭,一層層水平梯田呈現在眼前,曾經荒蕪的山坡成了農作物生長的沃土。

爲進一步治理小流域,保持水土,大井鎮在大發村北部丘陵區域建設水保林1000畝、坡改梯5400畝,並配套道路基本設施。通過綜合治理,小塊地合併爲大塊地,坡地搖身一變成爲平地,“三跑田”成爲農民們發家致富的“富裕地”。“坡改梯項目的實施,不僅有效遏制水土流失也推動了本地區農業機械化進程,提高耕地的綜合生產能力,穩定增加羣衆收入,推進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同時,通過引入合作社集中、集約種植板藍根、黃芪等中草藥,能爲158戶農戶帶來每畝100元的土地流轉收入,爲當地羣衆直接或間接提供就業崗位80多個,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實現農戶土地流轉和務工收入雙增長,爲鄉村振興打下良好基礎。”大井鎮副鎮長李勇說。

小微企業做好產業扶貧“大文章”

雖值冬閒時節,大發村田間地頭卻呈現出一派繁忙喜人景象,村民們正在田間抽取滴灌帶,將廢棄的滴灌帶打包裝車,送往禹鴻節水設備有限公司回收。

近年來,圍繞產業興旺這一基本要求,大井鎮進一步擴大小微扶貧企業創業園規模,完善企業與農戶利益聯結機制,優化營商環境。目前,位於大發村的小微扶貧企業創業園集中了禹鴻節水設備有限公司、鼎岩石材加工有限公司、正宇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宏賀食品手工水餃廠等13家小微企業,園區年產值可達7500萬元,提供就業崗位200個以上,帶動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4人就業,人均增收萬元以上。今後,大井鎮將科學規劃扶貧小微企業創業園區,改善投資環境,加大招商力度,規範入園秩序,促進中小微企業蓬勃發展。

玉米皮成了“致富寶”

如今正是冬閒季節,可是大井鎮的婦女們卻沒閒着,在微信羣裏曬自己做出來的玉米皮手工藝品,相互談論最新的創意和技術。

爲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促進農民就業,2018年10月,大井鎮在林西縣文體局的幫助下,成立了自治區首家玉米皮粘貼工藝美術協會,將有興趣愛好的貧困婦女組織起來加入協會,同時聘請老師對賦閒在家的婦女進行玉米皮粘貼畫製作培訓,利用社會資源幫助產品銷售,最大限度地激發她們的創業能力和貧困人口主動脫貧動力,繼而將玉米皮手工藝推向產業化發展。

2019年8月,大井鎮經多方考察,結合當地實際,仔細調研決定在玉米皮粘貼畫產業的基礎上衍生發展玉米皮編織產業,爲全鎮婦女、貧困人羣開拓出新的脫貧致富、穩定增收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現在,玉米皮手工藝產業逐步在大井鎮發展壯大,從東方紅村覆蓋到整個大井鎮,從單一的玉米皮粘貼畫產品到豐富多樣的編織品和小擺件,先後培養出玉米皮手工藝技術骨幹156人,輻射帶動羣衆640餘人,其中貧困人口62人,實現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如今,大井鎮積極培育發展主導產業,努力打造更具引領性、創新性的經濟增長點,通過產業發展走出百姓脫貧致富路,奏響富民強鎮創收曲。(通訊員 李曉軍 李宇濤 劉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