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時刻12月29日訊(記者 肖娟)“年底了,銀行又開始到處拉存款了,收益要高些。”歲末將至,“老口子”開始在各大銀行上搜羅高收益理財產品。

近期,有市民發現,手機銀行APP不僅銷售銀行自身的產品,他行的產品也成爲“座上賓”。 銀行理財“門戶之見”會成爲過去式嗎?

對手變朋友

他行理財產品成爲“座上賓”

以交通銀行APP爲例,手機銀行上不僅有交行理財產品,還有興業理財,即興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的產品。這並非個例,記者瞭解到,中國銀行、招商銀行、中信銀行、微衆銀行、網商銀行等多家銀行APP曾代銷他行的理財產品。

對手變朋友,這是很多人對銀行開賣“競品”的第一反應。不過,記者走訪銀行網點發現,各家銀行主打的仍然是自己的理財產品。去其他銀行“探路”的主要是理財子公司的產品。

以交通銀行、中信銀行代銷的興銀天添利爲例,1元起投,隨時可贖,7日年化收益率爲3.3%;中國銀行代銷的招銀天天鑫,7日年化收益率爲3.34%,均是理財子公司的產品。

爲什麼銀行紛紛敞開大門,投放“競品”?一銀行相關負責人表示,此舉是爲給客戶提供更多購買銀行系理財產品的機會,豐富客戶的選擇。

事實上,代銷他行產品並不是新鮮事物。銀行並不是專賣店,而是金融產品大超市,投資者可從銀行購買基金、保險、信託、貴金屬產品。這些產品可爲銀行貢獻不菲的手續費收入。同理,代銷他行理財產品也可以拓展銀行的中間業務收入。

既競爭又合作

發行方和銷售方需共同承擔銷售責任

近年來,銀行理財子公司發展進入快車道,目前全國共有20餘家銀行理財子公司獲准籌建,培育投資者習慣和打響知名度仍需時日。

那麼,銀行代銷他行理財產品未來會成爲趨勢嗎?

“銀行不僅有競爭還有合作,比如多年前,一些新入湘的機構會和本地銀行開展跨行通存通兌業務,解決網點不足的問題。”一位業內人士表示,新組建的機構缺乏客戶資源,因此會藉助其他金融機構渠道打響品牌獲客;此外,在銀行理財淨值化轉型背景下,部分中小銀行或面臨“青黃不接”,代銷其他金融機構的理財產品可賺取中間業務收入。

不過,理財產品的銷售仍然進行了嚴格地限定。近日,銀保監會發布了《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理財產品銷售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規定了理財產品銷售機構範圍。監管機構明確指出,未經金融監督管理部門許可,任何非金融機構和個人不得直接或變相代理銷售理財產品;且明確,現階段代理銷售機構爲其他銀行理財子公司和吸收公衆存款的銀行業金融機構。

此外,監管要求注重釐清銀行理財子公司(產品發行方)與代理銷售機構(產品銷售方)之間的責任,要求雙方在各自責任範圍內,共同承擔理財產品的合規銷售和投資者合法權益保護義務。

專題:聚焦行業新動態 紅網“金融風向標”欄目上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