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胳膊没了,以后怕再也不能参加战斗了。”1952年,年仅18岁的董安国在朝鲜战场上受了重伤,被转移到后方救治,命保住了,却永远失去了左臂。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不能和战友一起上前线”成了董安国一直以来的遗憾。

1934年,董安国出生在汉中市西乡县。凭着一腔热血,15岁的他加入了革命队伍,在西乡县驻地部队做了勤务兵。加入志愿军的申请获得批准后被调至宝鸡,他的身份也由勤务兵转为志愿军。在东北地区参加了为时1个月的演练后,经丹东进入朝鲜,在朝鲜的一场对敌阻击战中,董安国永远的失去了左臂。

失去了左臂,不能再上战场作战,董安国从前线退下来,在牡丹江支援修建水库,去丹东支援当地民兵队伍的宣传教育工作,也在北京支援电厂建设。后来,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董安国进入东北荣军学校学习文化、政治理论知识。1954年,董安国毕业,在支援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回到老家,这一呆就是几十年。

回到老家的董安国,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经人介绍认识了家住石泉县的王武英。“因为他失去了一只胳膊,当时我是不情愿的,后来家人给我做了很多的思想工作,说老董为人实在,心眼好,值得托付,短暂的接触后,我就答应了。”王武英回忆着当初与董安国走到一起的经过。

婚后,两人放弃了在城市工作的机会,回到了石泉县的农村老家。2013年,年近8旬的董安国夫妇从农村搬到县城居住。一间五十多平米的小房子,被老两口收拾的井井有条。不管在什么时候,董安国都以一个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

每当翻看相册回忆起当年的点点滴滴时,董安国总是忍不住哽咽。来到石泉的董安国,当过大队长,参与过水利、交通建设工程……不管是干什么工作他始终都严格要求自己,和正常人一样劳作生活。“虽然我是为保卫国家导致残疾的,但那个时候国家也很困难,大灾大难太多了,我怎么能在这个时候拖累国家呢。”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董安国也没有向国家求助过。

董安国和他的妻子王武英经人介绍认识,一开始王武英因为董安国身体残疾,拒绝这段婚姻,后来随着了解的加深,被他的事迹所吸引,王武英慢慢放下了心里的芥蒂。1957年,董安国和王武英步入婚姻殿堂,至今已经一起生活了六十余年。

一次偶然的机会,听战友说起他认识的一位老山前线复员军人,因眼疾急需眼角膜,最终却因为没能及时找到眼角膜而失明,这个消息对董安国触动很大。2017年,董安国向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遗体捐赠办公室递交了志愿捐献遗体的申请表。

平时在家没事儿,董安国夫妇会看看书提高自己,夫妻俩人仍然关注着国家的发展。《中国退役军人》这本杂志董安国更是一期不落地订阅,始终关注着军队的一些动态。

董安国有一件挂满勋章的军装,这些勋章见证着董安国老人一生甘当螺丝钉的精神,也见证着老人风风雨雨一路走来,每一步都是为国奉献的足迹。

王武英知道这件军装对丈夫的意义,每次穿完都会细心的帮丈夫整理好,用套子装起来,帮丈夫珍藏好属于他最珍贵的回忆。

董安国和妻子每天没事儿就会下楼遛弯儿,锻炼身体,也会经常参加小区组织的环卫、植树和各类文体活动,遇到小区有人乱扔垃圾、攀折花木的不良现象,他都会及时制止。董安国的一生默默无闻,祖国哪里需要,他就扎根哪里,以平凡人的身份书写着不平凡的感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