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胳膊沒了,以後怕再也不能參加戰鬥了。”1952年,年僅18歲的董安國在朝鮮戰場上受了重傷,被轉移到後方救治,命保住了,卻永遠失去了左臂。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不能和戰友一起上前線”成了董安國一直以來的遺憾。

1934年,董安國出生在漢中市西鄉縣。憑着一腔熱血,15歲的他加入了革命隊伍,在西鄉縣駐地部隊做了勤務兵。加入志願軍的申請獲得批准後被調至寶雞,他的身份也由勤務兵轉爲志願軍。在東北地區參加了爲時1個月的演練後,經丹東進入朝鮮,在朝鮮的一場對敵阻擊戰中,董安國永遠的失去了左臂。

失去了左臂,不能再上戰場作戰,董安國從前線退下來,在牡丹江支援修建水庫,去丹東支援當地民兵隊伍的宣傳教育工作,也在北京支援電廠建設。後來,在黨和政府的幫助下,董安國進入東北榮軍學校學習文化、政治理論知識。1954年,董安國畢業,在支援農村建設的大背景下,回到老家,這一呆就是幾十年。

回到老家的董安國,已經到了談婚論嫁的年紀,經人介紹認識了家住石泉縣的王武英。“因爲他失去了一隻胳膊,當時我是不情願的,後來家人給我做了很多的思想工作,說老董爲人實在,心眼好,值得託付,短暫的接觸後,我就答應了。”王武英回憶着當初與董安國走到一起的經過。

婚後,兩人放棄了在城市工作的機會,回到了石泉縣的農村老家。2013年,年近8旬的董安國夫婦從農村搬到縣城居住。一間五十多平米的小房子,被老兩口收拾的井井有條。不管在什麼時候,董安國都以一個軍人的標準要求自己。

每當翻看相冊回憶起當年的點點滴滴時,董安國總是忍不住哽咽。來到石泉的董安國,當過大隊長,參與過水利、交通建設工程……不管是幹什麼工作他始終都嚴格要求自己,和正常人一樣勞作生活。“雖然我是爲保衛國家導致殘疾的,但那個時候國家也很困難,大災大難太多了,我怎麼能在這個時候拖累國家呢。”在自己最困難的時候,董安國也沒有向國家求助過。

董安國和他的妻子王武英經人介紹認識,一開始王武英因爲董安國身體殘疾,拒絕這段婚姻,後來隨着瞭解的加深,被他的事蹟所吸引,王武英慢慢放下了心裏的芥蒂。1957年,董安國和王武英步入婚姻殿堂,至今已經一起生活了六十餘年。

一次偶然的機會,聽戰友說起他認識的一位老山前線復員軍人,因眼疾急需眼角膜,最終卻因爲沒能及時找到眼角膜而失明,這個消息對董安國觸動很大。2017年,董安國向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部遺體捐贈辦公室遞交了志願捐獻遺體的申請表。

平時在家沒事兒,董安國夫婦會看看書提高自己,夫妻倆人仍然關注着國家的發展。《中國退役軍人》這本雜誌董安國更是一期不落地訂閱,始終關注着軍隊的一些動態。

董安國有一件掛滿勳章的軍裝,這些勳章見證着董安國老人一生甘當螺絲釘的精神,也見證着老人風風雨雨一路走來,每一步都是爲國奉獻的足跡。

王武英知道這件軍裝對丈夫的意義,每次穿完都會細心的幫丈夫整理好,用套子裝起來,幫丈夫珍藏好屬於他最珍貴的回憶。

董安國和妻子每天沒事兒就會下樓遛彎兒,鍛鍊身體,也會經常參加小區組織的環衛、植樹和各類文體活動,遇到小區有人亂扔垃圾、攀折花木的不良現象,他都會及時制止。董安國的一生默默無聞,祖國哪裏需要,他就紮根哪裏,以平凡人的身份書寫着不平凡的感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