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南大學湘雅醫院老年病科心血管病亞專科採用介入微創治療的方式,運用經皮冠狀動脈室間隔支栓塞術,爲一名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伴慢性腎臟疾病(CKD5期)患者成功實施手術。

患者陳先生自37歲開始出現勞力性胸悶和呼吸困難等症狀,2008年在外院被診斷爲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多年來,陳先生一直堅持服用維拉帕米緩釋片或美託洛爾緩釋片治療,病情相對穩定,但最近1個月突然感覺呼吸困難加重,爲求進一步治療,前往中南大學湘雅醫院老年病科心血管病亞專科就診。

經瞭解,陳先生近3年多次靜息超聲心動圖顯示左室壁非均勻性增厚,尤其室間隔明顯增厚,多處測量厚度>15mm,最厚處達31mm。其姐姐也患有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併發生過心臟驟停。

檢查發現,該患者靜息狀態下左室流出道壓力階差達到55-64mmHg,SAM陽性; 踏板試驗運動超聲心動圖顯示左室流出道壓力階差達到100-122mmHg,行全基因組測序明確TNNT2基因突變,屬於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高猝死風險人羣。

據瞭解,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種以左心室肥厚爲突出特徵的原發性心肌病,是最常見的遺傳性心臟病,是青少年和運動員發生心臟性猝死的首要原因。

而針對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治療通常包括藥物治療、外科手術及酒精化學消融治療三種。

其中,藥物治療雖能部分緩解患者的流出道梗阻,但仍有很多患者會出現暈厥症狀,心功能也難以恢復;外科手術需要開胸並建立體外循環,創傷較大,對患者的耐受能力要求高;酒精化學消融作爲一種介入治療方法,侵入性較小,但因爲不可視,可控性較差,併發症較多。

科主任李傳昶教授針對該病例,組織羅英教授、陳碧蓮副教授、柏永平副教授等進行疑難病例討論,全面分析了患者的病情。他認爲,需要侵入性治療來改善流出道梗阻,並決定爲陳先生行經皮冠狀動脈室間隔支栓塞術。

由於陳先生合併患有慢性腎臟疾病(CKD5期),醫生首先安排了術前血液透析治療。12月24日上午,由李傳昶教授及李振宇主治醫師完成了湘雅醫院第一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經皮冠狀動脈室間隔支栓塞術手術。

術中,手術專家穿刺患者右側橈動脈、右側股動脈和股靜脈,監測到左室內壓和主動脈壓壓差爲80mmHg。

送球囊至第一室間隔支阻斷血流,觀察到左室內壓和主動脈壓壓力階差明顯降低,接着先後推入乙烯醇泡沫微粒和栓塞彈簧圈封堵間隔支。術中觀察半小時,左室內壓和主動脈壓壓力階差降至24mmHg,手術順利完成。

術後,專家們爲陳先生再次安排血液透析治療,目前患者病情穩定,不日即可出院。

李傳昶教授提醒:我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超過100萬,爲常染色體顯性或隱形遺傳,有家族聚集性。對於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藥物治療效果欠佳,可經介入微創治療達到治療目的,減少此類患者的心血管惡性事件的發生。

(編輯ZS。部分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中南大學湘雅醫院 陳碧蓮 劉微

關注@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