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NEW WAVE

张 丽 莹

LI YING ZHANG

出生于北京,2011 -2015 年就读于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本科;2015 -2017 年就读于阿尔弗雷德大学,艺术本科;2017 -2019 年就读于芝加哥艺术学院,艺术硕士。擅长陶艺雕塑,腐蚀版画,丝网印刷,木刻版画,绘画。

我的艺术实践主要涉及陶瓷雕塑,版画及绘画。《庇护所》是我艺术实践中最新系列作品,它们均用陶瓷泥土高温烧制而成。每一个雕塑都是想象的理想栖息地,它们有着保护其“居住者”免受混乱的使命,也是对人类脆弱性的持久提醒。

在每一次初步构想这个系列的雕塑作品形态时,我总会把他们想成是一座我梦想中的城堡,安全而又隐蔽,其作用就好像是心灵的避难所,帮助我在现实世界的搏斗中得以短暂喘息的机会。我习惯沉溺于孩童般的幻想中,在那里世界是天真的、欢喜的,有时还会带有一点魔幻色彩。然而成年人生活的世界很多时候则是悲伤地,被从庇护的花园中驱逐出来。我想这或许是对认知事物真实本质后的一种代价。艺术是感性的,我通过它来建造人类心智的“居所”,就像儿童的童话和成人的传奇故事一样,人类可以在那里栖息,至少可以暂时避开经验和怀疑的围困。

对于避难所、洞穴或是说任何可躲避外界干扰的空间的喜爱,皆是源于我自身寻找内心安全感的一种需求,在某种程度中也是人类脆弱性的一种表现。纵观历史,人们通过建造房子,墙壁或是城墙来提供保护和防卫,进而抵御各种混乱和死亡的力量,如敌人、传说的邪魔、恶劣天气和疾病等等。总的来说,我把这种超现实的创作方式看作是自身对当下感觉,恐惧和记忆碎片的拼贴与再组合。它的意义在于解决过去与当下自我意识之间的对抗,通过个人化的精神分析来探究社会心理在当今社会中的体现,并对此寻求更多的共鸣。

张丽莹作品

《庇护所No.2》 53.34cm x 38cm x 68.58cm 陶瓷,金箔2018

《庇护所No.3》 25.4cm x 25.4cm x 38cm陶瓷,金箔2018

《庇护所No.4》 63.5cm x 63.5cm x 127cm 陶瓷,金箔2019

《庇护所No.5》 25.4cm x 25.4cm x 33cm陶瓷,金箔2019

《庇护所No.6》 30.5cm x 30.5cm x 43cm陶瓷,金箔2019

《庇护所No.7》 25.4cm x 25.4cm x 38cm 陶瓷,金箔2019

《庇护所No.8》 25.4cm x 25.4cm x 38cm陶瓷,金箔2019

《庇护所No.9》 30cm x 30cm x 33cm 陶瓷,金箔 2020

《庇护所No.10》 28cm x 28cm x 38cm陶瓷,金箔2020

《庇护所No.11》 22.8cm x 22.8cm x 35.5cm陶瓷,金箔2020

《庇护所No.12》17.7cm x 17.7cm x 31.7cm 陶瓷,金箔 2020

《庇护所No.13》 20.3cm x 20.3cm x 20.3cm陶瓷,金箔 2020

《庇护所No.14》 15.2cm x 15.2cm x 19cm陶瓷,金箔 2020

《庇护所No.15》 19cm x 19cm x 21.6cm陶瓷,金箔 2020

《庇护所No.16》 19cm x 19cm x 21m陶瓷,金箔 2020

《庇护所No.17》 20cm x 20cm x 20cm 陶瓷,金箔 2020

“庇护所”系列作品

新浪潮 · 张丽莹专访

A:头出国之前就听说美国是当代艺术的中心,融合了多种文化和来自不同种族的人们。我一直对这个国家充满好奇,于是决定出去看看。出国留学这个决定也是对自己成人之后的一个锻炼。

美国迈阿密艺术节 2019

A:意味着我自身对艺术创作的认识和态度发生了转变。在我的观察中,西方对于艺术的教育着重培养人的艺术思维和实验,如何结合自身来激发创作的灵感,简单地说是更重视过程而不是结果。我很喜欢这种模式,它给予了我在创作过程中更多的可能性和创造力。

美国迈阿密艺术节 2019

A:中西方在艺术观念与教育上的差异很多。我个人是参加了国内的艺术高考和艺术本科教育,也接受了西方的本科与研究生艺术教育。我个人的直观感受是国内教育更重艺术的视觉形式和完成度,美国教育更喜欢艺术创作的过程和表达思想。然而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都存在着相对的优劣面。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发生在我留学期间。有一次我的教授来我工作室参观,我很精心的摆好了几件已经完成的作品和一些草图与试验品。然而这位教授对已完成的作品只是略看了一二,但对那些草图和试验品饶有兴趣的细细观看。他并不认为我应该在学校期间着重考虑做出完美的作品,而是应该更多的去尝试和探索新的艺术材料和方式,跳出舒适圈跳出自己已经熟悉的创作系统,不停地挑战自己从而才可能在艺术造诣上取得突破。这种教育理念对大多数已经对艺术创作有一定或较高手头功夫的中国艺术留学生来说可以算是出圈儿般的帮助,对艺术的观念和造诣提升很快。但我也发现很多美国当地的艺术生因为缺乏造型基础的训练,而很难做出他们预想要完成的作品效果。所以我觉得我是幸运的,可以结合两个不同文化教育的特色来更好的提升自己的能力。

美国纽约BKLYN Clay陶瓷工作室

A:对我影响最大的艺术家之一莫过于路易斯.布儒瓦(Louise Bourgeois)。她是一个从六七十年代起开始活跃在美国的法裔女性雕塑家。Louise的作品里总是透露着一种强有力的个人色彩,是对被抛弃与各种缺失的反抗。即使艺术家的创作会一直延续到老年,但其艺术源泉却基本成形于成年早期之前,甚至更早。她曾经说过,情感就是她的魔鬼(my emotions are my demons),不是情感本身,而是是情感的多少。因为情感太多了太多了,以致于无法处理。这就是为什么她将这些挥之不去的情感转变成能量在雕塑中展现。对于她来说,材料只是材料,材料不是艺术家的主题,艺术家的主题是情感(emotion)和观念(idea)。 这正是她最吸引我的地方,当我看她的作品是会感同身受。童年的成长记忆一直是我的灵感来源,我也总是被这个主题所吸引。我理解的当代艺术很大程度上是关注于当下生活的体验。有时艺术家甚至会用行动去改变和影响一些社会问题。当代艺术具有的特殊性是让观者与艺术直接或间接地对话, 抛出话题,从而使大众产生自身对这个时代的观点。除此之外,也正是因为全球化的带动,大众可以在艺术中交流着一种归宿感,和同在感。 这种艺术内部多元化使得来自不同区域,种族,和性别的艺术家相互关联更加紧密。

美国芝加哥Sullivan美术馆 2019

A:我相信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着各种细腻而复杂的情感,这些情感跟随着我们不轻易被触碰和释放。作为艺术创作者,我有机会通过作品来间接的把情感表达出来,从而形成我的艺术语言。所以我认为我的艺术语言和观念一直都跟随着我,并与我一起成长。然而方法论的开始大概就是我艺术创作的开始吧。

美国芝加哥Sullivan美术馆 2019

A:语言是个非常神奇的东西,有的时候因为文化的不同无法确切的表达出一些词语或句子其中微妙的含义。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中文都有对应可以完美翻译出来的英文,反之亦然。这一直也是我在留学期间很头疼的事情。我想我们可以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尽可能的去了解对方的文化,这样我们才会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向对方着重解释我们的意思,从而也可以让西方人对东方文化和语言有新的认识。

A:不同于八九十年代的出国潮,如今的留学生更多的选择毕业后回国。相对于艺术领域发展比较成熟的西方,中国如今给予了艺术家更多的发展空间与机会。最起码我个人的感受是这样。虽然中西方有着文化艺术审美的各种差异,但是随着如今全球化的经济和文化输入与输出的发展,人们的审美也不再局限。如今中国也不断的出现越来越多非常优秀的青年当代艺术家。

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 2019

A:我一直都希望自己未来的艺术发展方向是开放的,有多种可能性的。对于职业选择的愿景当然就是做一个全职的在艺术工作室里创作的艺术家,我非常享受在工作室里创作的时光。大多数艺术创作者可能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在一个主题创作的初期我们会花很多时间去构思,推敲和实验一个构想,尽可能好的传达我们想表达的情感,那段时间是最煎熬但又最有激情的。每当一个作品完整的展现在自己眼前时,那种喜悦与感动是无以言表的。

THE NEW WAVE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