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老廣袤的土地上,那些保存至今的古建築是我國傳統建築文化的瑰寶,也是歷史的見證者和記錄者。歷經千百年風雨與自然災害的考驗,古建築的抗震減災設計也爲現代建築提供着參考。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位古建築中的“明星”,解讀它的抗震“密碼”。

斗拱“支架”

如果說西方建築是石頭的史書,那中國傳統建築堪稱木頭的史詩。應縣木塔就是“史詩”中濃墨重彩的一筆。該木塔建於公元1056年,處於大同盆地地震帶。據史書記載,在木塔建成200多年之時,當地曾發生過6.5級地震,餘震連續7天,而木塔安然無恙。近1000年過去了,木塔始終巋然不動。

木結構塔體的柔韌性,本身就可以“以柔克剛”——木頭在外力的作用下會發生變形,而在一定程度內又具有恢復變形的能力,從而抵消一部分地震波帶來的破壞。

如果仔細觀察塔體就能發現,塔中大量使用斗拱結構連接立柱與橫樑。斗拱交錯疊加,形成了“上大下小”的“支架”,每一層斗拱都可以有效傳遞負荷,同時斗拱接合處留有縫隙,遇到強震時縫隙會預留構件形變空間。

從高層到底層,斗拱結構逐漸複雜,傳遞負荷的能力逐層加強。在地震發生時的縱波衝擊中,木塔可以通過“彈跳”的方式有效消除巨大的垂直能量。

槽柱網“彈簧”

再來讓我們看看木塔內部。塔內遍佈各種橫向的交錯木柱——槽柱網。槽柱網不僅可以有效承重並強化塔體,還能在地震中通過橫向摩擦、錯位,消除地震橫波帶來的能量。簡單來說,無論塔體向哪個方向移動,槽柱網都會把它向反方向“拉”。

設置於木塔暗層的槽柱網和塔外可見的斗拱結構將木塔本身變成了一個“減震彈簧”。

當地震縱波與橫波所帶來的能量都被“木頭彈簧”有效抵消後,地震對塔體的破壞力也就大大降低了。

臺基“浮筏”

除了斗拱和槽柱網,木塔還擁有第三種防震設施——臺基。

塔底雙層磚石結構臺基共分兩層。第一層爲矩形大臺基,第二層爲貼合木塔整體外形的正八邊形臺基。兩層臺基重疊,承載了木塔的全部重量。

當地震來臨時,臺基就成爲了一個“浮筏”,好比一艘船載着建築“漂浮”在地震波形成的“驚濤駭浪”中。有了斗拱、槽柱網、臺基三重抗震系統,木塔雖處地震帶,卻千年屹立如初也就不奇怪了。

如果木頭可以在地震中“以柔克剛”,那臺基的加入無疑達到了“剛柔並濟”的效果。

是傳統,也是科技

從現代用於抗震的剪力牆中,通過重疊在混凝土板裏的鋼筋,我們可以看到槽柱網的影子。

這是個建造在海邊的建築,其斗拱設計既可以在臺風到來時穩定建築結構,又有裝飾作用。

自然災害可以促使建築技術革新,人類文明總是在一次次技術突破中不斷前進。

不過,凝聚前人智慧的技術是永不過時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