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大多数人走完这一辈子,回头看向来路,都会觉得这一生喜忧参半,不会去否认人生实在是有太多的苦难,也承认那些闪光的幸福时刻驱散了大部分阴霾。

而我们已足够幸运,这些苦难,既没有烧到家门的战火,也未让我们经历生或死的离别。可就在我们上一辈人之中,依然存在着被战争烧灼过的伤痕,他们是那个黑色年代的幸存者,他们带着苦难和幸福活着。

电影《国际市场》就描绘了身处战争年代的一群人以及他们被时代洪流裹挟的一生。

那些扛起家庭重担的人,也许只是孩子

德秀出生在战争年代,在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一家人就不得不逃离家乡,逃往陌生的土地。

成千上万的难民向着那艘轮船奔跑,推搡,拥挤,攀附,几根麻绳成了船的入口,不断有人从上面掉落进冬天的海水里,不断有人死去。

“德秀啊,要牢牢抓住莫顺的手。”这是德秀的父亲在逃亡前对德秀说的话。

妹妹莫顺趴在德秀的背上,德秀抓着妹妹的胳膊,艰难地向船上爬去,可就在上船的最后一刻,妹妹被人拉下,莫顺就这样消失在了人群里。父亲为了寻找女儿,也下了船。在渐渐驶离的船上,不只是德秀和母亲在痛哭,所有人,面对着烧毁的家乡和未能上船的亲人,都知道这一去,可能就是永别。

父亲下船前,告诉哭泣不止的德秀:“如果我不在了,你身为长子,你就是家长。不管发生什么事情,家长总是要把家人放在第一位,从现在开始,你就是家长,你要好好照顾家人。”

德秀大概就是这样成长起来了吧,带着弄丢妹妹的自责和父亲的嘱托,他在哭声中明白了自己的责任。

人生的诸多无可奈何也许就是从明白自己的责任开始,很多事情再也无法随心所欲。即使德秀想上学,却依然要天天去工作挣钱为弟弟攒下大学的学费,即使德秀不想离家千里,却依然要去德国工作,只为了给家人提供更好的生活。他可以把沉重的包袱举过头顶,可以在煤矿里工作到看不出原本的肤色,也许所有人都把他看作无所畏惧的男人,可只有他自己知道,在某个时刻,他也只是个孩子。

就在煤矿出事故坍塌的一瞬间,德秀轻轻喊出了一声:爸爸。

就是那个时刻,无论他受过什么样的苦,承担过什么样的压力,他还是那个会害怕,会思念爸爸的男孩子。

身处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才需要这些本不应该太早承受压力的孩子扛起家庭的重担,回头看我们的父辈,战争,革命,动乱,他们如今苍老的背影下必然也饱经了生活的磨难,面对我们的父亲母亲,我们很少问及他们的过去,无论是苦难还是幸福,在我们眼里,他们只是作为父母的身份,可他们也曾经是孩子,只是他们的童年异常短暂。

家人和故乡是每个人内心最深处的羁绊

在一个动乱的年代,什么都在变,一切都在坍塌,一切又都在重建。人们渴望在这样一个时代中找到自我,找回那种与现实相连的羁绊,这些羁绊共同组成了一个支点,并借此活下去。

家人是羁绊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人到中年的德秀仍念念不忘寻找父亲和妹妹。终于,在一档寻亲节目里,他找到了妹妹莫顺。

“没有抓住你的手,对不起。”

两个人,妹妹在美国,哥哥在韩国,双方甚至听不懂彼此的语言,可就在这正正方方的电视里,他们知道彼此还活着,就足以了却心中的一大遗憾。

其实德秀已经足够幸运,即使在战争年代,他也依然是个有家的人。即使家里有母亲,有弟弟妹妹需要供养,可很多时候,正是有了他们这些“负担”,德秀才有了活下去的理由,相比于很多孤苦无依的人,看似拖累德秀的恰恰也是德秀的幸福所在。每天回到家,能看见缝缝补补的母亲,化着妆的妹妹还有认真读书的弟弟,这种温暖便也足够融化外边冰冷的世界。

影片大致选取了韩国历史上几个重要的节点作为剧情的背景,而最重要的莫过于影片开头导致德秀和父亲以及妹妹失散的兴南撤退,因为它不仅意味着德秀与两位亲人的羁绊,也意味着他与故乡的分别。

片中出现很多次德秀思念家乡的场景,无论是得知南北半岛分裂,可能再也回不去家时,还是在德国,德秀深夜眼中噙满泪水,家国情怀在大时代的背景下总显得单纯而又令人动容。我们常常说故乡是一个人的根之所在,战争却往往将人们连根拔起。

故乡熟悉的一砖一瓦,人情世故,甚至街角的包子和隔壁大娘的唠叨,都在“故乡”这个词里,人们离开故乡,不仅仅意味着离开了一片土地,而是从血肉中割离出了一部分自己。

德秀后来前往越南,正逢越南战争,他救下了一批可能马上会被士兵射杀的妇孺,并让她们上了船。那场景与他儿时离开兴南一样,两条船上逃难的人们,相隔几十年,他们却依然是同一幅凄惨的面孔,面对着被炸毁的家乡,苦难只不过换了一片土地上演。

李佩甫曾经说:“我原以为,所谓家乡,只是一种方言,一种声音,一种态度,是你躲不开、扔不掉的一种牵扯,或者说是背在身上的沉重负担。可是,当我越走越远,当岁月开始长毛的时候,我才发现,那一望无际的黄土地,是唯一能托住我的东西。 ”

然而对上万个从兴南逃出来的人们来说,那个能称之为“根”的地方,那个“唯一能托住我的东西”,他们甚至都无法再看它一眼。

如果生活有光,请让它照射进来

但凡是让人觉得感动的影片,往往是苦难之中又觉温暖。纵使《国际市场》中充斥着苦难的哀嚎,但那些赚足观众眼泪的瞬间,却又让人觉得,生活中总会有光洒下来。

“你为何跟我结婚啊?”英子问德秀。

“因为漂亮啊。”

“虽然是谎言,但是听起来很开心。”

“那么你呢,为何跟我结婚啊?”德秀问英子。

“因为爱你。”

“虽然是谎言,但是听起来很开心。”

老年的德秀和英子在天台上坐着打趣,他们年轻时在德国相识,德秀路过唱着歌的英子便动了心,两个漂泊异乡的年轻人,一起野餐,一起坐船,在众多灰色画面的另一边,他们头顶的光是暖色的。

在遇到德秀之前,英子的世界也是昏暗的,作为护士的她每日擦洗硬邦邦的尸体或是清理病人拉在床上的粪便,必然也曾无数次想要哭出声来。在最难熬的日子里,德秀出现了,终于有人会对英子说:“如果跟我说伤心事,我就会做泡菜汤。所以今后,就是想哭也不要自己一个人哭。”

德秀是理解英子的,可能正是这份理解打动了英子,曾经也许没人思考过她的感受,可现在她的生命里已经不只是简简单单的工作,忙碌,养活家人,她可以做一个独立的自己,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爱情。

德秀被困在矿底奄奄一息时曾自言自语:“爸爸,我很累,活着真的很累。”

在看这部影片的时候,也时常会想起《活着》,同样的小人物,在大时代面前显得如此不堪一击,不断地面对身边的人离开或死去,不断接受不幸又从不幸中爬起来继续活着。德秀和福贵都是这样,他们并非不怕苦难,而是依然相信苦难是人生中的一部分,幸福还会到来。

未来的我们或许也会在某个想要放弃后半生的时刻徘徊,喃喃地说一句:“活着真的很累。”可未来真的会没有希望吗?那些潜藏在生命里的美好我们又真的看见了吗?那些我们自认为跨不过去的坎和走不过去的路,回头看去又往往不值一提,在那些能坚持活下去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能再努力一点?

我们或许必须要活下去,为了孩子,为了父母,可,为什么不能是为了自己呢?为他人活着也许源自于内心的责任,但为自己活着才能真正被称之为“活”。德秀活下去的原因不仅仅出于对家人的责任,在很大程度上,德秀更愿意相信自己的人生是幸福的,在与英子跳舞的时候,在从德国回到家兴奋到背着母亲到处走的时候,在与妹妹相认的时候,他知道生活也许亏待过他,但能拥有这些人,这些时刻,他根本不在乎这微不足道的亏待,他甚至相信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所以,为什么不活着呢?我们在注定失去些什么的那一刻,也一定会在另一刻与别的什么重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