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父偃,漢武帝時寵臣。出身貧寒,但好讀書,用真才實學獲得了漢武帝的青睞,一年四遷。是大名鼎鼎的“推恩令”的策劃者和執行者,他建議武帝加強中央集權,允許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衆多子弟,達到削弱諸侯國實力的目的。可惜,最後也因此而死。說起他的直接死因也頗爲傳奇,他是在處理諸侯王家中的不可描述的關係時,被告發受賄,慘遭處死的。

說起中國歷史,都說“髒唐”(唐朝皇室的關係太複雜),但你在瞭解主父偃的生平事蹟後,就會覺得漢朝王室更“髒”。

前文提到主父偃處理的此類事件就有三起:

1、燕王與女兒和姐妹們,燕王自殺。

2、齊王與姐姐,齊王自殺。

3、趙王與姐妹們,趙王害怕了,提前把主父偃給告了,主父偃罪名確鑿被族誅。

漢武帝本來是不想殺他的,像這樣有才能,又能替自己幹髒活的大臣太少了,此時御史大夫公孫弘密奏武帝,諸侯王們因此事羣情激憤,眼看天下不穩,如果不殺主父偃,陛下沒法向天下人交代,也不可能順利收回燕王和齊王的封國,漢武帝猶豫再三,還是下達了處死主父偃的命令。

主父偃的死可以說是帝王無情,但自身的原因也很大,他前半生窮困潦倒,曾有過“生不五鼎食,死當五鼎烹”的志向,到40歲大權在握,大肆收受賄賂,瘋狂地斂財並且到處樹敵,見誰告誰,上至諸侯王,下至衆大臣得罪了遍。落得個死前有數千賓客,死後只有一人送葬的淒涼結局。

我們分析了主父偃的死因和漢王室的奇葩事。現在來了解下主父偃的逆襲成名路。

主父偃出身貧寒,但發奮讀書,在年輕時,就立下了“生不五鼎食,死當五鼎烹。”的志向,在學有所成後,他先是遊歷了燕﹑趙﹑中山等諸侯國,尋求出仕的機會。

在漢初,各諸侯國擁有聘用官員的權力,但他出身低微、又性格桀驁,受到傳統士族階級的排擠,很多年不受禮遇,更不用說當官的機會了。

此時,大將軍衛青威名遠播,主父偃靈機一動,既然在諸侯國沒有施展才能的機會,就去帝都找衛大將軍吧,說不定能有條出路。

元光元年,主父偃到達長安,立即拜見衛青,因二人身世相似(衛青是家奴出身),且主父偃有真憑實學,獲得了衛青的好感。因此衛青多次上書漢武帝舉薦主父偃,但此時漢武帝對衛青多有偏見,對其舉薦的人才,也不管不問。

就這樣耽擱了好些時日,主父偃帶來的錢也花完了,除了衛青,誰也不待見他,主父偃最後只剩下一條路,鋌而走險,直接上書漢武帝。

《史記》的記載:是朝呈暮見。

可見這道奏章的不凡之處。奏章究竟是什麼內容史書並沒有記載,但在接見完主父偃三人後,(還有其它兩人被同時接見)漢武帝說了一句:“公等皆安在,何相見之晚也”。說明漢武帝對這三個人是非常器重的,當場拜爲郎中(皇帝隨從)。

一道奏章,直接邁進了官員階層,主父偃嚐到甜頭後,每隔幾天就上一道奏章,別說,這個奏章一上來就說中了漢武帝的心思,所以漢武帝見一道奏章就提拔他一次,一年之中連續提拔了四次(謁者﹑中郎﹑中大夫),中大夫就是光祿大夫,掌言論,位略低於九卿,已經是朝堂上的中堅力量了。

後來憑藉漢武帝的寵信,他高官得坐,大權在握,巴結賄賂他的諸侯王和大臣絡繹不絕,真正做到了“生五鼎食”,養賓客數千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