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臨終前,看得很透徹,也知道自己死後將給子孫留有遺患,於是千叮嚀、萬囑咐不要再學“王佐之術”,可是兩個兒子自視甚高,實在沒有聽進去,最終辜負了劉伯溫的期望,沒有逃脫慘死的命運。

劉伯溫的心病

1375年正月,劉伯溫感染了風寒不能上朝,太祖朱元璋派丞相胡維慵前去探病。同去的御醫開完藥,劉伯溫喫後,不見好轉反而更重。

同年二月,劉伯溫覲見朱元璋時,向他稟告了胡丞相探病時的情景,以及服藥之後,身體的病情愈加沉重的事實。

太祖聽後,笑着寬慰他安心養病,絲毫沒有談及胡維慵之事,劉伯溫心中有數,頗爲心寒。

到了三月份,劉伯溫寫了奏摺請求告老還鄉,朱元璋准奏。因身體無力,由大兒子劉璉護送,由京師返鄉。回到老家後,劉伯溫拒絕請醫問藥,只是等待最後的時刻到來。

臨終囑託

劉伯溫自知時日無多,臨死之前,把兩個兒子叫到牀前交代後事。劉伯溫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劉璉有文才,喜歡吟詩作詞;二兒子劉璟“喜談兵,究韜略”頗像自己。

因此,劉伯溫對二人的要求也不同:

1、大兒子劉璉會繼承自己誠意伯的爵位,他讓大兒子拿着一本奇書,在自己死後,上交太祖,並囑咐子孫不得學習這門學問。本意是不要參與朝堂紛爭,老老實實做個無權貴族即可。

2、小兒子劉璟初露鋒芒,肯定不甘心平淡的生活。因此,他寫了一份遺表,吩咐劉璟在胡維慵下臺之後,再交給太祖,勸諫皇帝施政應寬柔與剛猛循環相濟,建明律法、仁厚治國等。

劉伯溫預計當朱元璋看到這份密奏時,會感念他的功績,酌情照顧他的子孫。可是,讓他沒想到的是,他費盡心機地安排,兩個兒子也沒落個好下場。

劉璉之死

劉伯溫自己懷疑是死於胡維慵的下毒,而大兒子繼承爵位不參與政事,應該能躲過一劫。誰知,天不遂人願。

1379年,也就是劉伯溫死後的第四年,劉璉升任江西布政司右參政,在任期間沒有逃過胡惟庸一黨的迫害,自己墮井自殺。

劉璟之死

劉璟確實有才,因平定叛亂獲得朱元璋的賞識,授閤門使,賜“除奸敵佞”鐵簡,命其“百官不法,持此糾正”。

後來,升遷至谷王府左長史,同時可監督肅、遼、燕、趙、慶、寧六王府事。當朱棣靖難時,獻平亂計十六策,惠帝命其輔佐李景隆北伐,可是草包主帥根本不聽他的意見。

1400年,京城危急,劉璟帶病進京,再獻《聞見錄》陳述怎樣平滅藩王之亂,可是惠帝受庸臣蠱惑根本聽不進去,劉璟見大勢已去,遂棄官歸隱。

1402年,朱棣登基後,愛惜劉璟的才能,便詔劉璟入京爲官,劉璟誓死不從。朱棣大怒,把他抓到大牢中,劉璟說了一句“殿下百世後,逃不得一個‘篡’字。”後,自縊身亡。

在此之後,劉伯溫的子孫繁衍到明朝中後期才慢慢恢復了官爵,之後再也沒出過什麼了不起的大人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