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何时开始远洋航海?估计100%的答案会选择明朝。

《明史·郑和传》中将郑和下西洋的故事,说的甚为详细。不过,这能作为中国首开下西洋的例证吗?当年,秦始皇为了寻找长生秘方,派徐福东渡求仙访药。虽然,徐福东渡的故事一直存在争议,不过却说明了中国很久以前就有了造船术,且对于远航也有了一定的认知。

唐朝杨良瑶墓的发现,给了史学家一个大礼包。

在发现的神道碑上,有如下文字:“以贞元元年(785年)四月......充聘国使于黑衣大食......奉命遂行,不畏于远。”唐德宗在位的第一年,杨良瑶就出使了“黑衣大食”。

黑衣大食,这是个什么地方?

阿拉伯帝国的第二个世袭王朝——阿拔斯王朝,曾经还打败过唐朝军队。在鼎盛时期,阿拔斯王朝的疆域在东南西北分别和印度、撒哈拉沙漠、摩洛哥和高加索接壤。此外,根据碑文可以看出,唐朝廷对杨良瑶的此次出行很是重视,“受国信、 诏书”。

那么,杨良瑶使用的是哪种交通工具呢?

对此,碑文说了“舍陆登舟”,杨良瑶先到南海,然后,改陆路为舟行。

其实,就前后文这几十个文字,便说出了当年杨良瑶带着诏书坐船远渡重洋之事。同时,碑文中还记述了杨良瑶途中的一些经历,说他“剪髪祭波”,就是剪下头发祭海神。这是广东沿海渔民的习俗,足见当时大家为了此次航海能够顺利,便选择按照沿海的一些做法来行事。

其实,杨良瑶此次出使应该算是比较顺利的,“往返如期”。那时,大海航行应该是风险极高的,这在碑文中也有体现,说“他邈尔无惮险之容,懔然有必济之色”。可见,杨良瑶丝毫没有畏惧,在他的率队下,不仅海浪没有那么汹涌,连海风都有所收敛。

最终,杨良瑶率众日夜兼程,如期完成了使命。

虽然,这段描述难免有“夸张之词”,不过,却是从一个侧面说出,那时航海的危险系数极高,不可控的因素太多。所以,普通渔民都会事先拜海神,杨良瑶也不例外。

不过,此次杨良瑶的出使并不见于任何文献,单从这碑文的内容中只知道他在那一年乘船出使,但具体的路线和随行人员以及沿途见闻却没有详细的资料留下,这也是蛮遗憾的一件事。如果杨良瑶的墓不被发现,那么,这段历史也许真的就无人知晓了。

不过,从同时期的地理学家贾耽的一些记载中,大概可以知道杨良瑶的此番前行的路线应是从广州登船后,经过如今的新加坡海峡、柬埔寨、印度一带等,然后,抵达了现在的伊拉克境内。如果对比来看620年后的郑和下西洋所走的路线,很多都是吻合的。

对此,我们是不是可以这么认为:在中国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这条线路就是民间或者官方,用来开展贸易和交往的水上线路。

大家都知道,以前的帝王、大臣的墓道上,都会竖一个碑,记录着他们的生前事迹。神道就是墓道的意思,所以,这块墓道上的碑就被称为“神道碑”。

而杨良瑶的神道碑除了写有此次出使大食,还有他在公元784年“借兵回纥”,化解了唐王朝的一场危机,以及后来的“平叛淮西”之事。其实,这块碑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已经被发现了,不过,对于其碑文的解读,由于年代久远,辨识存在着很大的难度。

后来,经过不少专家的研究,该碑文的句读才有了定论。现在看来,该碑文的内容无疑刷新了世人对中国航海史的认识。史籍有记载,当时的唐朝和大食接触频繁,这当然有政治上的考量。但最重要的却是,此番出使足以证实在唐朝时期中国的航海技术就已经相当成熟了。

其实,唐朝时期的水师力量是相当强大的,公元663年的白江口战役,唐军以170艘战船对战敌方1000多艘船只,最终,导致敌方被团灭。

杨良瑶作为正式外交官出访,随行人员都会是有所挑选,碑文中也明确说道“备判官、内傔”。

更甚者,从出行的顺利情况来看,船上应该是配备有经验丰富的水手和领航员的。碑文中虽然说白天黑夜都有“特殊力量”指路,“黑夜则神灯表路,白昼乃仙兽前駈”,但是,在茫茫大海中,若是没有一定的技术指导,杨良瑶不太可能如期往返。

总之,杨良瑶神道碑的发现,可以说是让中国下西洋的历史足足提前了620年。也许,杨良瑶就是官方派遣的下西洋第一人。更重要的是,该碑文内容有助于研究唐朝当时的一些民风民俗、社会现状以及周遭的政治生态环境。

现在,我们既要为郑和下西洋给世界航海事业做出的伟大贡献而骄傲,更要为杨良瑶早在公元8世纪后期就远航中东的历史壮举而自豪!

参考资料:

【《杨良瑶与海上丝绸之路 : 唐故杨府君神道之碑解读》、《明史·郑和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