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关,这是各级职业联赛俱乐部向中国足协,第一次提交中性名的节点。像大连人、深足无需改名,而像恒大、富力、鲁能、申花、黄海的中性名之前也被爆了出来,有的已经得到了俱乐部官宣;国安和亚泰这两家老字号顶着压力,把北京国安和长春亚泰的名字报了上去。。。而这些改了名字的俱乐部,也将陆续公开自己的新名字。

既然改名早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大家并非没有心理准备;但是当“河南建业”把名字成了“洛阳龙门”,这在河南球迷圈里炸锅了,其中建业最激进的北看台球迷组织“ULTRAS北看台青年团”宣布解散。而在某个球迷群里,很多河南球迷也要求俱乐部退年卡钱。。。

为什么舆论会对建业改名炸锅?一方面是因为大家对这个名字感到意外,毕竟此前建业公布了10个中性名的候选,并让球迷投票;但最后定了个不在投票名单里的名字,参与投票的人会不会觉得自己被耍了?但最主要的原因或许在于,大家对于这家俱乐部不叫河南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甚至是触碰了很多河南球迷的底限。

针对改名后舆论的反应,其实建业早有心理准备;在俱乐部官宣中性名的同时,很多媒体就已经收到了建业俱乐部发出的通稿。虽然在这份通稿中,有太多的“片汤话”,但还是间接的透露了一些信号。比如说俱乐部的股权结构会进行调整,未来洛阳方面会介入,俱乐部主场迟早要搬去洛阳。

那为何建业要改这么个名字?我们也能读出一种无奈或无声抗议。

其实中国足球职业联赛一直有企业联赛的头衔,这不光是因为各俱乐部的名字都带有企业名,还因为各俱乐部造血功能太过于单一,过于依赖投资人输血。

那么这些进入中国足球圈之前,可能连足球是几个人踢的都不一定知道的投资人,为什么要做巨亏的买卖?可能是地方政府的指引,部分投资人可能还有点情怀,但各个投资人不可能一点回报都不看。现如今大环境很不好,想通过足球拿政策已经越来越难了,这些投资人所看的回报,最基本的就是让俱乐部叫企业名,起到宣传的效果;为此有不少俱乐部的投资人,把足球俱乐部每年的亏损划到集团广告费里面,也间接的让足球俱乐部承担品牌宣传的职责。那么现如今足协来个中性名一刀切,这些集团还能通过足球俱乐部来宣传企业?如果足球俱乐部连品牌宣传的效应都不具备了,这些投资人为什么要继续做这个赔本买卖?

未来胡总还会在建业的主场看台上出现么?

各个投资人这些年少的花了几亿十几亿,多的100多亿已经花出去了,你还不允许俱乐部叫企业名,老板为什么要去忍中国足协呢?特别是对早就想退出来的俱乐部来说,足协的中性名一刀切,甚至是给了很多投资方逐渐退出的借口。

这一次与洛阳方面的合作意味着,未来建业的股权模式,将会变成洛阳的某个市属企业+建业+潜在的小公司同时持股;这倒符合足协想要的,俱乐部股权多元化的构想。但过去搞个足球俱乐部,投资人自己说了算;股权多元化则意味着,未来的俱乐部到底谁说了算,可就没准了。从投资方的角度来说,花钱还说了不算,那么维系他们玩下去的理由是什么?而建业之所以按照洛阳市政府要求,改成了洛阳龙门,这既预示着短时间内,建业集团的发展重心很可能会往洛阳去转;是否也意味着,未来建业也许会把俱乐部主动权交出来,在完成过渡后,随时可能退出。

鲁能撤了,把股份转给了济南市企文旅集团;永昌要迁倒沧州的背后,也跟当地市政府的承诺有关;而青岛黄海之所以19年冲超,20年保级的背后,跟青岛市有关方面拉来了多家青岛本地企业给俱乐部注资有不小的关系;再到建业和洛阳也是类似的合作方式,这基本上预示着未来中国足坛所谓的股权多元化,恐怕只能指着各地政府,想办法出来拉俱乐部一把。。。

只不过并非每个地方政府都有意愿、能力去搞足球。最近一年,20多家职业俱乐部退出的背后,很多地方政府都视而不见;甚至出现了辽宁体育局这种明明在俱乐部占股,却第一个甩锅,辽足前脚刚死,后脚就推出新辽足的奇葩操作,未来几年,中国足坛退出的俱乐部会越来越多么?

当一支已经存在了26周年的俱乐部,直接被推倒,既打击了投资人的热情,又伤害了球迷的感情时,这还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中国足球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