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年關,這是各級職業聯賽俱樂部向中國足協,第一次提交中性名的節點。像大連人、深足無需改名,而像恒大、富力、魯能、申花、黃海的中性名之前也被爆了出來,有的已經得到了俱樂部官宣;國安和亞泰這兩家老字號頂着壓力,把北京國安和長春亞泰的名字報了上去。。。而這些改了名字的俱樂部,也將陸續公開自己的新名字。

既然改名早就是板上釘釘的事情,大家並非沒有心理準備;但是當“河南建業”把名字成了“洛陽龍門”,這在河南球迷圈裏炸鍋了,其中建業最激進的北看臺球迷組織“ULTRAS北看臺青年團”宣佈解散。而在某個球迷羣裏,很多河南球迷也要求俱樂部退年卡錢。。。

爲什麼輿論會對建業改名炸鍋?一方面是因爲大家對這個名字感到意外,畢竟此前建業公佈了10箇中性名的候選,並讓球迷投票;但最後定了個不在投票名單裏的名字,參與投票的人會不會覺得自己被耍了?但最主要的原因或許在於,大家對於這傢俱樂部不叫河南沒有任何心理準備,甚至是觸碰了很多河南球迷的底限。

針對改名後輿論的反應,其實建業早有心理準備;在俱樂部官宣中性名的同時,很多媒體就已經收到了建業俱樂部發出的通稿。雖然在這份通稿中,有太多的“片湯話”,但還是間接的透露了一些信號。比如說俱樂部的股權結構會進行調整,未來洛陽方面會介入,俱樂部主場遲早要搬去洛陽。

那爲何建業要改這麼個名字?我們也能讀出一種無奈或無聲抗議。

其實中國足球職業聯賽一直有企業聯賽的頭銜,這不光是因爲各俱樂部的名字都帶有企業名,還因爲各俱樂部造血功能太過於單一,過於依賴投資人輸血。

那麼這些進入中國足球圈之前,可能連足球是幾個人踢的都不一定知道的投資人,爲什麼要做鉅虧的買賣?可能是地方政府的指引,部分投資人可能還有點情懷,但各個投資人不可能一點回報都不看。現如今大環境很不好,想通過足球拿政策已經越來越難了,這些投資人所看的回報,最基本的就是讓俱樂部叫企業名,起到宣傳的效果;爲此有不少俱樂部的投資人,把足球俱樂部每年的虧損劃到集團廣告費裏面,也間接的讓足球俱樂部承擔品牌宣傳的職責。那麼現如今足協來個中性名一刀切,這些集團還能通過足球俱樂部來宣傳企業?如果足球俱樂部連品牌宣傳的效應都不具備了,這些投資人爲什麼要繼續做這個賠本買賣?

未來胡總還會在建業的主場看臺上出現麼?

各個投資人這些年少的花了幾億十幾億,多的100多億已經花出去了,你還不允許俱樂部叫企業名,老闆爲什麼要去忍中國足協呢?特別是對早就想退出來的俱樂部來說,足協的中性名一刀切,甚至是給了很多投資方逐漸退出的藉口。

這一次與洛陽方面的合作意味着,未來建業的股權模式,將會變成洛陽的某個市屬企業+建業+潛在的小公司同時持股;這倒符合足協想要的,俱樂部股權多元化的構想。但過去搞個足球俱樂部,投資人自己說了算;股權多元化則意味着,未來的俱樂部到底誰說了算,可就沒準了。從投資方的角度來說,花錢還說了不算,那麼維繫他們玩下去的理由是什麼?而建業之所以按照洛陽市政府要求,改成了洛陽龍門,這既預示着短時間內,建業集團的發展重心很可能會往洛陽去轉;是否也意味着,未來建業也許會把俱樂部主動權交出來,在完成過渡後,隨時可能退出。

魯能撤了,把股份轉給了濟南市企文旅集團;永昌要遷倒滄州的背後,也跟當地市政府的承諾有關;而青島黃海之所以19年衝超,20年保級的背後,跟青島市有關方面拉來了多家青島本地企業給俱樂部注資有不小的關係;再到建業和洛陽也是類似的合作方式,這基本上預示着未來中國足壇所謂的股權多元化,恐怕只能指着各地政府,想辦法出來拉俱樂部一把。。。

只不過並非每個地方政府都有意願、能力去搞足球。最近一年,20多家職業俱樂部退出的背後,很多地方政府都視而不見;甚至出現了遼寧體育局這種明明在俱樂部佔股,卻第一個甩鍋,遼足前腳剛死,後腳就推出新遼足的奇葩操作,未來幾年,中國足壇退出的俱樂部會越來越多麼?

當一支已經存在了26週年的俱樂部,直接被推倒,既打擊了投資人的熱情,又傷害了球迷的感情時,這還是我們希望看到的中國足球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