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国家宝藏的上映,让兵马俑再次成为热点。而近距离拍摄的摄影师则在无意间发现兵马俑唇上残留有千年以前的工匠指纹,这背后意味着什么?

01兵马俑唇上指纹

相信去过兵马俑的人无不被这气势宏伟的地下军阵所折服,“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千年以前的秦王嬴政,正是凭借如此虎狼之师扫灭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纷乱之世,完成秦帝国大一统的伟业。

兵马俑,素有“千人千面”的说法,简单理解就是每个兵俑的脸并不是我们所想象中、由一个模子倒出来的,而是一千个人就会有一千张不同面孔,他们在头饰、眉宇、五官、胡须等处都有着极为微妙的差异。

但是,这些兵马俑还是有着“老秦人”的共性的,比如采用清一色的“国字脸”,这种脸型则透露出一股子“生冷硬倔”的性格特色,这和现在的老陕人气质极为类似,他们朴实直接、生命力十足且彪悍。

既然每个兵马俑都有细微区别,如何才能更好地研究和保护他们?

第一步工作,自然便是给每个兵马俑做一个属于自己的“身份证”,目前出土的1300多尊兵马俑,每一尊都有着自己的文物档案,而为每尊兵马俑头部拍摄正面“证件照”,完善文物档案,便是秦始皇陵博物院摄影师赵震的基础日常工作。

当一缕温暖的阳光照射进俑坑,瞬间点亮灰色兵马俑世界。神奇的光影效果,如同具有魔力,令人震撼。赵震说,“当阳光低角度地射进兵马俑坑,在那一刻,所有的兵马俑都活了。他们就是一支沉默的军队,在太阳的余晖下,那就是大秦帝国的影子。”

对于这项工作,他无疑是充满崇敬和热爱之情的,尤其是一次堪称巧合的发现,让他的灵魂在瞬间被震撼到。那天他竟意外发现,照片中一个兵马俑的嘴唇边上,竟然残留有一枚指纹!

“那是2200年前,制作兵马俑工匠的指纹。当时我就傻在那儿了。仿佛时间已经消失了,他刚刚离去,而我就踩在他还有温度的脚印上。我很想触摸那个指纹,但我不能。”

实际上,在古代陶器烧制中,难免会留下工匠的指纹,这本不是什稀奇事,而且中国的文物,也历来并不特别突出“制作者”这个要素,除了书画作品需要落款以及官用物品要“物勒工名”之外。按说,发现兵马俑唇上指纹并不值得如此激动。

但在国家宝藏中,我们发现在制作方有意识的设计之下,将来自千年前的指纹与现代摄影师的偶遇,做了一次巧合发现语境下的“对话关系”,这种古今灵魂的碰撞,特别契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元叙事,因此才具备了情绪上的特殊感染力。

也正因为如此,赵震才说:“当透过镜头看着他的眼睛的时候,你能感受到他的呼吸。那一刻,站在你面前的就不是陶俑了,而是祖先!”

02兵马俑制作方式

网上有很多谣传,认为如此逼真的兵马俑并不是用寻常方法制作的,而是秦始皇采用残忍的活人烧制法为自己的地下世界所陪葬的。这一观点其实很容易被攻破。

首先,兵马俑有很多残破品,从这些缺口处就不难发现其中是中空的,并不存在什么活人被烧制留下的痕迹,比如说骨骼、甚至连灰烬都没有。

其次,兵马俑面部表情大多庄严肃穆,根本没有那种狰狞恐怖的神态,试想何人能在几千度的火烧之下,还能保持这样一成不变的表情和姿势?

最后,兵马俑的制作方式其实采用的是拼接法。即兵马俑的头部和身子都是分开做的,俑头做好之后,为了千人千面的效果,会在表面敷上细泥再精雕细琢。

而之所以摄影师能在兵马俑唇部发现指纹,也恰恰说明兵马俑的制作过程,很有可能是采用了这样的方式。根据研究,为了能够在短时间内生产制作出这些陶俑,组织者们在咸阳和其他地区征调了所有可能征用的陶工。这些陶工的本业为陶器制作,因此他们制作的兵马俑就多多少少的带有陶器的特征。

一方面,这些陶工们几乎是就地取材,以当地的黄色粘土为原料来制作陶俑,据科学检测发现这类粘土的化学成分与秦始皇陵园内出土的秦代砖瓦化学成分相同。

另一方面,最新的秦俑生产模式研究发现,兵马俑一号坑的陶俑,是在同一窑口生产后完成的整装,而并非之前所认为在不同窑口生产后再进行的拼装方式。

从以上几点不难看出,兵马俑的制作方式其实和传统的陶器制作并没有本质区别,就是采用头部模制和躯干泥条盘筑的方式进行制坯然后烧造的,那么为何还会有活人烧制的可怕传言?

所以,这算是对“暴君”秦始皇以及二世而亡的秦朝一次满满的恶意揣测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