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吃货,总是禁不住美食诱惑。听服务员介绍我才知道,全聚德烤鸭从清代流传至今,已拥有百年的历史。

出于好奇,我来到了开放式厨房观看窗口,看到了制作烤鸭的过程。鸭子都是已经处理干净的,厨师只需要用钩子勾住鸭脖子,往鸭子的身上涂一层油,然后挂进炉子里烤,再有规律地调换位置,使鸭子受热均匀。

当然,中间的名堂肯定比我们能看到的多得多。厨师把烤好的鸭子拿出来,鸭皮呈枣红色,通体油润光亮,赏心悦目,令人垂涎。我回到了餐桌前。不一会儿,一个小伙子就把鸭子推了上来。

只见他熟练地用刀片着鸭子,然后把一小碟鸭皮放在桌子上,让我们蘸糖吃。看着油嫩的鸭皮,闻着阵阵香气,我的口水都流出来了。

我夹了一块放进嘴里,顿时,鲜嫩酥脆的口感刺激着我的味蕾,甜和咸的味道同时刺激着舌尖上的神经,交织在我的口腔里跳舞,我闭上眼睛仔细地咀嚼,感觉自己来到了美食的天堂。

片鸭肉的小哥还在忙碌,带皮的鸭肉被端上桌。这次的鸭肉是卷饼吃的。一张张薄如纸片的圆饼早就准备好了,我取了一张薄饼,放几片鸭肉,再加上一些黄瓜丝和葱丝,蘸上一些甜面酱,饼上金黄色、乳色、嫩绿色交织,煞是好看。

我把薄饼卷成一个卷,一口塞进了嘴里。鸭肉肉质细腻,鲜香酥脆,吃得我根本停不下来。我感觉从来没有吃过这么美味的东西,卷在一起的鸭肉,有肉质的丝滑,有鸭皮的脆嫩,有黄瓜的清爽,还有葱的劲辣,纠缠旋转。

之后端上了鸭架汤。烤鸭片完之后剩下的鸭骨头架,用豆腐炖汤,那汤的气味儿集合了豆腐的醇和鸭骨的香,再加上香菜汁的鲜,闻一下都感觉是享受。

论味道,全聚德驰名京城,然而深究它名满天下的缘故,还要说起一段陈年往事。清道光十四年河北省发生了一场特大的洪涝灾害,上百万灾民流离失所,不少灾民就近流落北京,希望能混口饭吃保全性命。

在这批灾民当中,有一位特别聪明的小伙子,名叫杨全仁。他初到北京时先给人家做伙计,但他不甘心一辈子打杂,稍微积攒些钱后,就开始学着别人做点小买卖。

在北京前门肉类市场,杨全仁凭着自己吃苦耐劳的品质和灵活的脑瓜,以贩卖鸡鸭为生,很快立住了脚跟

此时,前门外一个名叫“德聚全”的干果铺店,引起了他的注意,德聚全干果店由于经营不善造成生意清淡,境遇越来越差,几乎到了关门谢客的地步。

杨全仁认为这是自己收购德聚全的绝好机会,于是,他卖光了所存下来的鸡鸭禽类,经过一番讨价还价,终于将德聚全店铺盘下。

之后,杨全仁选择经营自己最为熟悉的鸡鸭等食品类的饭店生意。

开业前,杨全仁托人请来了北京城赫赫有名的风水先生来店查看风水,给出了建议说 :“这店铺在之前一向不走运,是因为店名不顺,如果你把‘德聚全’倒过来就是‘全聚德’,恰巧你杨全仁的名字中有个‘全’字,上应天意,下合人心。”

杨全仁当即命人买来鞭炮,备上笔墨纸砚,请秀才题写了“全聚德”三个大字。在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和阵阵喝彩声中,全聚德的生意热热闹闹地开张了。

京城是个卧虎藏龙的地方,杨全仁几乎寻遍了京城一流的厨子,希望找到其他烤鸭方式。有人告诉他,有位叫孙铁杆的师傅烤的鸭子特别好吃,本是御膳房烤乳猪的名厨因政局不稳离开了宫廷。

杨全仁知道后便找到了孙铁杆,几番软磨硬泡,终于让孙铁杆看到了他的诚心,同意担当烤鸭大厨。于是,孙铁杆的“挂炉烤鸭”因其皮脆鲜香,令人回味悠长,得到了京城食客的喜爱。

就这样,全聚德的生意日渐红火,整日宾客盈门,杨全仁成了名满京城的大老板。

没想到,全聚德的牌匾背后还有这样一番三顾茅庐式的动人故事。杨全仁更是勤奋、聪慧、脚踏实地式清朝企业家的代表人物。

正所谓一方水土滋养一方人物,要我说,一方滋味看出一方文化,一个地方的文化精粹都凝聚在这方寸舌尖。全聚德的美味背后是充满京韵的创业故事。

一碗醇香的豆腐鸭架汤背后是杨全仁的魄力和胆识,是御膳名厨孙铁杆一辈子的辛苦钻研,是全聚德数代人百年来的努力,是全盛时期大清朝的活化石。

我可以想象出当年辛苦劳作一天的百姓们是如何吆五喝六,聚到初期茶馆式的全聚德,口水充沛,眼睛直瞪着店小二熟练地切片鸭肉;微服私巡的皇帝是如何一脸惊奇地坐在全聚德吃一碗市侩气息浓郁的鸭汤。

这飘着小段葱花的浮着一层鸭脂油的鸭架汤中倒影的是一幅干清版清明上河图。只有太平盛世才能养出全聚德这样的老字号,才能养出我这样千千万万的吃货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