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個喫貨,總是禁不住美食誘惑。聽服務員介紹我才知道,全聚德烤鴨從清代流傳至今,已擁有百年的歷史。

出於好奇,我來到了開放式廚房觀看窗口,看到了製作烤鴨的過程。鴨子都是已經處理乾淨的,廚師只需要用鉤子勾住鴨脖子,往鴨子的身上塗一層油,然後掛進爐子裏烤,再有規律地調換位置,使鴨子受熱均勻。

當然,中間的名堂肯定比我們能看到的多得多。廚師把烤好的鴨子拿出來,鴨皮呈棗紅色,通體油潤光亮,賞心悅目,令人垂涎。我回到了餐桌前。不一會兒,一個小夥子就把鴨子推了上來。

只見他熟練地用刀片着鴨子,然後把一小碟鴨皮放在桌子上,讓我們蘸糖喫。看着油嫩的鴨皮,聞着陣陣香氣,我的口水都流出來了。

我夾了一塊放進嘴裏,頓時,鮮嫩酥脆的口感刺激着我的味蕾,甜和鹹的味道同時刺激着舌尖上的神經,交織在我的口腔裏跳舞,我閉上眼睛仔細地咀嚼,感覺自己來到了美食的天堂。

片鴨肉的小哥還在忙碌,帶皮的鴨肉被端上桌。這次的鴨肉是捲餅喫的。一張張薄如紙片的圓餅早就準備好了,我取了一張薄餅,放幾片鴨肉,再加上一些黃瓜絲和蔥絲,蘸上一些甜麪醬,餅上金黃色、乳色、嫩綠色交織,煞是好看。

我把薄餅捲成一個卷,一口塞進了嘴裏。鴨肉肉質細膩,鮮香酥脆,喫得我根本停不下來。我感覺從來沒有喫過這麼美味的東西,卷在一起的鴨肉,有肉質的絲滑,有鴨皮的脆嫩,有黃瓜的清爽,還有蔥的勁辣,糾纏旋轉。

之後端上了鴨架湯。烤鴨片完之後剩下的鴨骨頭架,用豆腐燉湯,那湯的氣味兒集合了豆腐的醇和鴨骨的香,再加上香菜汁的鮮,聞一下都感覺是享受。

論味道,全聚德馳名京城,然而深究它名滿天下的緣故,還要說起一段陳年往事。清道光十四年河北省發生了一場特大的洪澇災害,上百萬災民流離失所,不少災民就近流落北京,希望能混口飯喫保全性命。

在這批災民當中,有一位特別聰明的小夥子,名叫楊全仁。他初到北京時先給人家做夥計,但他不甘心一輩子打雜,稍微積攢些錢後,就開始學着別人做點小買賣。

在北京前門肉類市場,楊全仁憑着自己喫苦耐勞的品質和靈活的腦瓜,以販賣雞鴨爲生,很快立住了腳跟

此時,前門外一個名叫“德聚全”的乾果鋪店,引起了他的注意,德聚全乾果店由於經營不善造成生意清淡,境遇越來越差,幾乎到了關門謝客的地步。

楊全仁認爲這是自己收購德聚全的絕好機會,於是,他賣光了所存下來的雞鴨禽類,經過一番討價還價,終於將德聚全店鋪盤下。

之後,楊全仁選擇經營自己最爲熟悉的雞鴨等食品類的飯店生意。

開業前,楊全仁託人請來了北京城赫赫有名的風水先生來店查看風水,給出了建議說 :“這店鋪在之前一向不走運,是因爲店名不順,如果你把‘德聚全’倒過來就是‘全聚德’,恰巧你楊全仁的名字中有個‘全’字,上應天意,下合人心。”

楊全仁當即命人買來鞭炮,備上筆墨紙硯,請秀才題寫了“全聚德”三個大字。在一陣“噼裏啪啦”的鞭炮聲和陣陣喝彩聲中,全聚德的生意熱熱鬧鬧地開張了。

京城是個臥虎藏龍的地方,楊全仁幾乎尋遍了京城一流的廚子,希望找到其他烤鴨方式。有人告訴他,有位叫孫鐵桿的師傅烤的鴨子特別好喫,本是御膳房烤乳豬的名廚因政局不穩離開了宮廷。

楊全仁知道後便找到了孫鐵桿,幾番軟磨硬泡,終於讓孫鐵桿看到了他的誠心,同意擔當烤鴨大廚。於是,孫鐵桿的“掛爐烤鴨”因其皮脆鮮香,令人回味悠長,得到了京城食客的喜愛。

就這樣,全聚德的生意日漸紅火,整日賓客盈門,楊全仁成了名滿京城的大老闆。

沒想到,全聚德的牌匾背後還有這樣一番三顧茅廬式的動人故事。楊全仁更是勤奮、聰慧、腳踏實地式清朝企業家的代表人物。

正所謂一方水土滋養一方人物,要我說,一方滋味看出一方文化,一個地方的文化精粹都凝聚在這方寸舌尖。全聚德的美味背後是充滿京韻的創業故事。

一碗醇香的豆腐鴨架湯背後是楊全仁的魄力和膽識,是御膳名廚孫鐵桿一輩子的辛苦鑽研,是全聚德數代人百年來的努力,是全盛時期大清朝的活化石。

我可以想象出當年辛苦勞作一天的百姓們是如何吆五喝六,聚到初期茶館式的全聚德,口水充沛,眼睛直瞪着店小二熟練地切片鴨肉;微服私巡的皇帝是如何一臉驚奇地坐在全聚德喫一碗市儈氣息濃郁的鴨湯。

這飄着小段蔥花的浮着一層鴨脂油的鴨架湯中倒影的是一幅乾清版清明上河圖。只有太平盛世才能養出全聚德這樣的老字號,才能養出我這樣千千萬萬的喫貨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