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日《遂宁日报》报版截图

【村名片】

大英县河边镇石龙村位于大英县西北部,距离县城38公里,由原贫困村金钩村和非贫困村驰丰村、石龙村合并而成。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石龙村积极探索“长短结合”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模式,一方面培育柠檬主导产业,实现持续增收;另一方面发展“林下经济”,解决初期收益。同时充分发挥党员、议事代表的先锋示范作用,动员全村有影响力的党员、议事代表以入股的形式参与到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建立村集体经济发展奖惩机制,充分调动积极性,从而带动全村群众广泛参与。

【大事记】

●2014年,原金钩村被评定为省级贫困村

●2016年,原金钩村加快建设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

●2017年,原金钩村两委决定发展柠檬产业,成立金钩惠种养殖专业合作社

●2018年,原金钩村成立金钩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

●2019年,原金钩村成功退出贫困村

石龙村新修建的党群服务中心

脱贫致富经

又到了柠檬丰收的季节,走进大英县河边镇石龙村,村民们正忙着采摘柠檬。石龙村是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农民收入几乎都靠传统种植和外出务工。近年来,靠着改善基础设施、探索集体产业新模式,村里实现了脱贫致富。现在的石龙村,通信网络全覆盖,村文化室、卫生室、通村硬化路均达标,产业、道路、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生活富足了。

修道路兴水利 搬掉致富“拦路石”

走进石龙村,除了遍布村庄的柠檬树,最引人瞩目的就是村里那一条条平坦宽敞的村道路。村民孟正福对眼前的这些道路非常满意。

“现在家里的雨靴都闲置了,好久都没穿过了。”孟正福告诉记者,以前村里都是泥巴路,晴天出门吃灰,雨天出门踩泥。“这几年是真的变化大啊,路修通了,水利建设也是非常好。”

孟正福所说的变化,从2017年村里开启脱贫攻坚工作开始。

“我们脱贫的第一步考虑的就是修路、修水利设施。”石龙村党支部副书记龚成君说,石龙村是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由于地理位置较高,村里渠蓄不通,导致这里四面没有水源。道路不通、水留不住、劳动力弱、产业基础差等困难,让石龙村无法摆脱贫困。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石龙村两委积极争取项目资金,逐渐硬化村里道路,修建改善村里的堰塘,确保全村村民有水可用,为打通“致富路”奠定了基础。

为保证抓好镇村项目实施,确保项目落实到位、监督到位,村里还自发成立了由村民、村干部组成的项目监督小组。

截至2019年,石龙村全村扩宽通村道路2.55公里,新建组道路4.26公里;整治堰塘3口;完成8户危房改造。与此同时,村里还利用集体经济收入为贫困户修建房屋1间,原金钩村阵地建设修建完工并使用。

引进“酸”柠檬 过上“甜”日子

脱贫致富,产业是关键。在建好基础设施的同时,石龙村还大力谋划产业发展。

“2017年,我们因地制宜,结合村民们的意愿成立合作社,并发展了150亩柠檬产业。”龚成君说,虽然引进了产业,但由于缺乏专业的种植知识,此时石龙村的集体收入仍然只有3000元。“虽然我们种植了柠檬,但是不能马上见效益,所以村集体还是没收入。”

为了摆脱这一困境,石龙村开始寻求帮助。

“当时,我们请来专家作指导。”大英县河边镇党委书记杨洪林说,2018年,在专家指导下,金钩村合作社按季节在柠檬地间改种南瓜、榨菜等农作物,实现土地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让村集体在短时间内也有收入。

石龙村以柠檬种植作为脱贫致富的抓手,建立了“村集体+专合社+收益农户”的三方利益链接机制,以农民土地入股占比70%、管理施肥与人工管护占比20%、村集体收入占比10%(7:2:1)整村覆盖发展柠檬种植。

“我们鼓励村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村集体合作社,现在已有500余亩柠檬了。”杨洪林说,按照利益联结机制,村民不仅可以按入股面积每年获得稳定收入,还能参与合作社的利润分红。“我们保证1亩地每年都有100元的收益,村民还可以通过在地里务工获得收入。”

当前,石龙村400亩新鲜榨菜直供重庆乌江榨菜品牌,加之其他农作物的间种,今年预计能给村里带来18万元额外收入。

如今,石龙村不但成功脱贫摘帽,更是通过产业带动和辐射让全村834户村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村民们曾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逐渐变为现实。

返乡创业记

龚成君放弃高薪回乡种植耙耙柑

“甜蜜产业”带来甜蜜生活

在石龙村村民龚成君的果园里,成熟耙耙柑挂满枝头。

“去年初挂果,卖了6万多块钱,今年还会更好。”看着眼前成熟的耙耙柑,龚成君脸上的笑容怎么也藏不住。“今年预计要卖15万元。”

2016年,在成都包装公司担任总经理职位的龚成君,放弃高薪回到石龙村种植耙耙柑。

“当时村里一直和我联系,希望我能回来带动村民共同致富。”龚成君说,自己一直想为家乡作点贡献,村上与他联系正好坚定了他回家乡创业的决心。

回到石龙村后,他流转了30亩地,开启自己的新生活。

2019年,龚成君的耙耙柑初挂果,可观的收益让村民看到了希望,不少村民上门找到龚成君,希望能和他一起种植耙耙柑。如今,龚成君带动村民一起发展“甜蜜产业”。

脱贫人物记

周正东通过养殖成为脱贫致富榜样

从因残致贫到因勤脱贫

2020年10月15日,在遂宁市社会扶贫工作推进暨脱贫攻坚奖表扬大会上,石龙村村民周正东是被表彰的先进个人之一。从因残致贫到脱贫榜样,周正东不仅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更为其他贫困户树立了脱贫致富的榜样。

“今年小羊长势还不错,要按时投喂。”记者见到周正东时,他正在羊圈里忙着给黑山羊投喂红苕藤。虽然左手有些不方便,但他的动作十分熟练。

2010年,在外务工的周正东被车床夺去了左手。突来的变故,不仅让周正东意志消沉,也对他的家庭造成了不小影响。体弱多病的母亲常常以泪洗面,年迈的父亲和未婚的兄弟只能就近打零工,以便维持生计和照顾家人。周正东家因此致贫。

消沉过后,周正东开始思考出路。他开始尝试养兔子,可饲料价格越来越高、兔肉价格却越来越低。这次创业亏了近两万元,让周正东的家庭雪上加霜。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开展,来自党委政府的帮扶再次点燃周正东对生活的希望。不服输的他又选择养殖黑山羊。

在养殖黑山羊的过程中,周正东不断虚心向有经验的人请教,并通过查阅书籍、上网等不断更新自己的养殖“知识库”。

2017年,周正东家出栏14只黑山羊,实现纯收入3.1万元左右。尝到甜头后,周正东借助“扶贫小额信贷”的政策红利,申请了2万元贷款,继续扩大养殖规模。这一年,他家的羊圈里有23只黑山羊,也助推他顺利实现脱贫。

周正东告诉记者,下一步,他打算将养殖规模再扩大,进一步增加收入。

人物访谈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访大英县河边镇党委书记杨洪林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大英县河边镇取得了显著成效。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年,河边镇采取了哪些措施?下一步如何发力?日前,记者采访了河边镇党委书记杨洪林。

“我们坚持将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和一项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杨洪林说,河边镇每年初制定年度方案、重要工作时间节点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坚决按照“核心是精准、关键在落实、确保可持续”工作要求,落实主要领导统筹、分管领导挂片、部门指导、驻村干部包村的帮扶机制,明确责任、细化任务到每名干部职工、村党支部书记,层层压紧压实责任。

据杨洪林介绍,河边镇始终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当作贫困村脱贫奔康的基础工作,坚持党建引领,不断强化组织、人才保障,全力发展各贫困村集体经济,助推脱贫攻坚出成果见实效。通过依托河边镇“全国白柠檬之乡”的金字招牌和大英县现代柠檬产业园区建设为契机,发展“产联式合作社”等模式,整合利用各种要素资源,促进农民与土地、资本、市场紧密结合,密切与农民的利益联结,增强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实效性,让农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河边镇2014年脱贫594户1040人,2016年脱贫320户776人,2017年脱贫342户863人,2018年脱贫412户809人,2019年脱贫505户920人。2019年,河边镇5个贫困村全部脱贫摘帽。

杨洪林表示,下一步,河边镇将继续做好做强现有产业,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一步促进农业与市场有效融合,优化农业质量,加快农业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全面提升柠檬等产业发展质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记者手记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甜日子”还会更甜

从村内基础设施的改变到村集体经济的日益壮大,石龙村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随着泥土路变成水泥路、村里环境日益改善,村民们彻底告别了出行不便的日子。

采访过程中,村民孟正福一直向记者介绍自己现在的生活有多好。孟正福的感受,也是石龙村其他村民最真切的感受。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石龙村两委以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为指导,按照上级关于扶持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部署要求,创建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村集体经济,按新形势下发展产业与集体经济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村集体经济壮大、农户收入明显提升、农村发展显著改善。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石龙村发展会更好,村民的“甜日子”还会更甜。

责编:林 敏

审核:冉启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