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日《遂寧日報》報版截圖

【村名片】

大英縣河邊鎮石龍村位於大英縣西北部,距離縣城38公里,由原貧困村金鉤村和非貧困村馳豐村、石龍村合併而成。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石龍村積極探索“長短結合”的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模式,一方面培育檸檬主導產業,實現持續增收;另一方面發展“林下經濟”,解決初期收益。同時充分發揮黨員、議事代表的先鋒示範作用,動員全村有影響力的黨員、議事代表以入股的形式參與到村集體經濟發展中,建立村集體經濟發展獎懲機制,充分調動積極性,從而帶動全村羣衆廣泛參與。

【大事記】

●2014年,原金鉤村被評定爲省級貧困村

●2016年,原金鉤村加快建設道路、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

●2017年,原金鉤村兩委決定發展檸檬產業,成立金鉤惠種養殖專業合作社

●2018年,原金鉤村成立金鉤村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

●2019年,原金鉤村成功退出貧困村

石龍村新修建的黨羣服務中心

脫貧致富經

又到了檸檬豐收的季節,走進大英縣河邊鎮石龍村,村民們正忙着採摘檸檬。石龍村是省級建檔立卡貧困村,農民收入幾乎都靠傳統種植和外出務工。近年來,靠着改善基礎設施、探索集體產業新模式,村裏實現了脫貧致富。現在的石龍村,通信網絡全覆蓋,村文化室、衛生室、通村硬化路均達標,產業、道路、環境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民生活富足了。

修道路興水利 搬掉致富“攔路石”

走進石龍村,除了遍佈村莊的檸檬樹,最引人矚目的就是村裏那一條條平坦寬敞的村道路。村民孟正福對眼前的這些道路非常滿意。

“現在家裏的雨靴都閒置了,好久都沒穿過了。”孟正福告訴記者,以前村裏都是泥巴路,晴天出門喫灰,雨天出門踩泥。“這幾年是真的變化大啊,路修通了,水利建設也是非常好。”

孟正福所說的變化,從2017年村裏開啓脫貧攻堅工作開始。

“我們脫貧的第一步考慮的就是修路、修水利設施。”石龍村黨支部副書記龔成君說,石龍村是省級建檔立卡貧困村,由於地理位置較高,村裏渠蓄不通,導致這裏四面沒有水源。道路不通、水留不住、勞動力弱、產業基礎差等困難,讓石龍村無法擺脫貧困。

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石龍村兩委積極爭取項目資金,逐漸硬化村裏道路,修建改善村裏的堰塘,確保全村村民有水可用,爲打通“致富路”奠定了基礎。

爲保證抓好鎮村項目實施,確保項目落實到位、監督到位,村裏還自發成立了由村民、村幹部組成的項目監督小組。

截至2019年,石龍村全村擴寬通村道路2.55公里,新建組道路4.26公里;整治堰塘3口;完成8戶危房改造。與此同時,村裏還利用集體經濟收入爲貧困戶修建房屋1間,原金鉤村陣地建設修建完工並使用。

引進“酸”檸檬 過上“甜”日子

脫貧致富,產業是關鍵。在建好基礎設施的同時,石龍村還大力謀劃產業發展。

“2017年,我們因地制宜,結合村民們的意願成立合作社,並發展了150畝檸檬產業。”龔成君說,雖然引進了產業,但由於缺乏專業的種植知識,此時石龍村的集體收入仍然只有3000元。“雖然我們種植了檸檬,但是不能馬上見效益,所以村集體還是沒收入。”

爲了擺脫這一困境,石龍村開始尋求幫助。

“當時,我們請來專家作指導。”大英縣河邊鎮黨委書記楊洪林說,2018年,在專家指導下,金鉤村合作社按季節在檸檬地間改種南瓜、榨菜等農作物,實現土地資源利用率的最大化,讓村集體在短時間內也有收入。

石龍村以檸檬種植作爲脫貧致富的抓手,建立了“村集體+專合社+收益農戶”的三方利益鏈接機制,以農民土地入股佔比70%、管理施肥與人工管護佔比20%、村集體收入佔比10%(7:2:1)整村覆蓋發展檸檬種植。

“我們鼓勵村民以土地‘經營權’入股村集體合作社,現在已有500餘畝檸檬了。”楊洪林說,按照利益聯結機制,村民不僅可以按入股面積每年獲得穩定收入,還能參與合作社的利潤分紅。“我們保證1畝地每年都有100元的收益,村民還可以通過在地裏務工獲得收入。”

當前,石龍村400畝新鮮榨菜直供重慶烏江榨菜品牌,加之其他農作物的間種,今年預計能給村裏帶來18萬元額外收入。

如今,石龍村不但成功脫貧摘帽,更是通過產業帶動和輻射讓全村834戶村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村民們曾經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逐漸變爲現實。

返鄉創業記

龔成君放棄高薪回鄉種植耙耙柑

“甜蜜產業”帶來甜蜜生活

在石龍村村民龔成君的果園裏,成熟耙耙柑掛滿枝頭。

“去年初掛果,賣了6萬多塊錢,今年還會更好。”看着眼前成熟的耙耙柑,龔成君臉上的笑容怎麼也藏不住。“今年預計要賣15萬元。”

2016年,在成都包裝公司擔任總經理職位的龔成君,放棄高薪回到石龍村種植耙耙柑。

“當時村裏一直和我聯繫,希望我能回來帶動村民共同致富。”龔成君說,自己一直想爲家鄉作點貢獻,村上與他聯繫正好堅定了他回家鄉創業的決心。

回到石龍村後,他流轉了30畝地,開啓自己的新生活。

2019年,龔成君的耙耙柑初掛果,可觀的收益讓村民看到了希望,不少村民上門找到龔成君,希望能和他一起種植耙耙柑。如今,龔成君帶動村民一起發展“甜蜜產業”。

脫貧人物記

周正東通過養殖成爲脫貧致富榜樣

從因殘致貧到因勤脫貧

2020年10月15日,在遂寧市社會扶貧工作推進暨脫貧攻堅獎表揚大會上,石龍村村民周正東是被表彰的先進個人之一。從因殘致貧到脫貧榜樣,周正東不僅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更爲其他貧困戶樹立了脫貧致富的榜樣。

“今年小羊長勢還不錯,要按時投餵。”記者見到周正東時,他正在羊圈裏忙着給黑山羊投餵紅苕藤。雖然左手有些不方便,但他的動作十分熟練。

2010年,在外務工的周正東被車牀奪去了左手。突來的變故,不僅讓周正東意志消沉,也對他的家庭造成了不小影響。體弱多病的母親常常以淚洗面,年邁的父親和未婚的兄弟只能就近打零工,以便維持生計和照顧家人。周正東家因此致貧。

消沉過後,周正東開始思考出路。他開始嘗試養兔子,可飼料價格越來越高、兔肉價格卻越來越低。這次創業虧了近兩萬元,讓周正東的家庭雪上加霜。

隨着脫貧攻堅工作的深入開展,來自黨委政府的幫扶再次點燃周正東對生活的希望。不服輸的他又選擇養殖黑山羊。

在養殖黑山羊的過程中,周正東不斷虛心向有經驗的人請教,並通過查閱書籍、上網等不斷更新自己的養殖“知識庫”。

2017年,周正東家出欄14只黑山羊,實現純收入3.1萬元左右。嚐到甜頭後,周正東藉助“扶貧小額信貸”的政策紅利,申請了2萬元貸款,繼續擴大養殖規模。這一年,他家的羊圈裏有23只黑山羊,也助推他順利實現脫貧。

周正東告訴記者,下一步,他打算將養殖規模再擴大,進一步增加收入。

人物訪談

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拓寬羣衆增收渠道

——訪大英縣河邊鎮黨委書記楊洪林

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大英縣河邊鎮取得了顯著成效。2020年是脫貧攻堅收官年,河邊鎮採取了哪些措施?下一步如何發力?日前,記者採訪了河邊鎮黨委書記楊洪林。

“我們堅持將脫貧攻堅作爲第一民生工程和一項必須完成的政治任務。”楊洪林說,河邊鎮每年初制定年度方案、重要工作時間節點召開會議專題研究部署,堅決按照“核心是精準、關鍵在落實、確保可持續”工作要求,落實主要領導統籌、分管領導掛片、部門指導、駐村幹部包村的幫扶機制,明確責任、細化任務到每名幹部職工、村黨支部書記,層層壓緊壓實責任。

據楊洪林介紹,河邊鎮始終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當作貧困村脫貧奔康的基礎工作,堅持黨建引領,不斷強化組織、人才保障,全力發展各貧困村集體經濟,助推脫貧攻堅出成果見實效。通過依託河邊鎮“全國白檸檬之鄉”的金字招牌和大英縣現代檸檬產業園區建設爲契機,發展“產聯式合作社”等模式,整合利用各種要素資源,促進農民與土地、資本、市場緊密結合,密切與農民的利益聯結,增強農民生產積極性和實效性,讓農民羣衆有更多獲得感。

河邊鎮2014年脫貧594戶1040人,2016年脫貧320戶776人,2017年脫貧342戶863人,2018年脫貧412戶809人,2019年脫貧505戶920人。2019年,河邊鎮5個貧困村全部脫貧摘帽。

楊洪林表示,下一步,河邊鎮將繼續做好做強現有產業,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進一步促進農業與市場有效融合,優化農業質量,加快農業現代化、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全面提升檸檬等產業發展質效,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進一步拓寬羣衆增收渠道。

記者手記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甜日子”還會更甜

從村內基礎設施的改變到村集體經濟的日益壯大,石龍村在脫貧攻堅的道路上一步一個腳印地前行。隨着泥土路變成水泥路、村裏環境日益改善,村民們徹底告別了出行不便的日子。

採訪過程中,村民孟正福一直向記者介紹自己現在的生活有多好。孟正福的感受,也是石龍村其他村民最真切的感受。在脫貧攻堅的過程中,石龍村兩委以黨的十九大會議精神爲指導,按照上級關於扶持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部署要求,創建以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村集體經濟,按新形勢下發展產業與集體經濟相結合的方式,實現村集體經濟壯大、農戶收入明顯提升、農村發展顯著改善。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的起點。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的石龍村發展會更好,村民的“甜日子”還會更甜。

責編:林 敏

審覈:冉啓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