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徽宗年間,外出巡邏的西北守將何灌與一隊西夏騎兵遭遇,敵多我少,西夏騎兵立馬追來,何灌只能率部暫避其鋒芒,在逃跑途中,何灌向後射了兩箭。

“嗖!嗖!”的兩下,4名西夏騎兵發出慘叫,應聲掉下馬來。等等,不是射出了兩箭嗎,怎麼倒下來了4個人?因爲何灌射出的這兩箭,力道實在是太猛,直接把敵軍射穿了,兩箭都是“一箭雙鵰”,威力恐怖如斯。

西夏騎兵將領一看對面有個這麼猛的角色,估摸着再追下去也是送人頭了,於是馬上勒住馬頭,轉身走了。

這段故事,在《宋史·何灌傳》中有詳細的記載:“(灌)爲河東將,與夏人遇,鐵騎來追,灌射皆徹甲,至洞胸出背,疊貫後騎,羌懼而引卻。”

那麼何灌到底是何許人也呢?他也是北宋年間的一個著名將領,雖然沒有岳飛、韓世忠這些將領出名,但同樣也是武功蓋世、忠肝義膽,是不可多得的英雄人物。

當然,何灌最傳奇的事件還不是筆者上文提到的兩箭嚇退西夏軍,他更傳奇的是三箭嚇跑遼國大軍,而且這三箭還全都“射歪了”,何灌到底是如何憑藉“射歪了”的三箭,嚇跑敵方大軍的呢?且聽筆者慢慢道來。

何灌是北宋年間開封祥符人,“武選登第”,也就是說,是個武舉人,他最出名的就是“神箭手”,不僅射得準,還膂力過人,能拉三石硬弓。

考上武舉人後,何灌被大宋朝廷分配到了北方前線,做一個小的帶隊將領,當時北宋和遼國雖然沒有大的戰爭,但常常還是有些小摩擦,遼人經常喜歡幹一些偷偷搶搶的勾當。

對於這些事兒吧,你是管也不好,不管也不好。管了,萬一破壞了宋遼好不容易建立起的和平條約,那罪過可就大了;不管吧,他們偷偷搶搶損害的可是大宋子民的利益,軍人嘛,講的不就是一個保家衛國,面對這樣的事情,如何能不動於衷?

鐵血漢子何灌當然不會坐着不動,他直接給遼人畫了一個邊界,說你們以後可不能再越界過來搞些偷偷摸摸的勾當了,再過來我可就不客氣了。

但遼國人吧,囂張慣了,以前的守軍爲了維護和平穩定的大局,面對遼國人的騷擾行徑,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沒想到這次來了個硬茬兒,在遼人心裏,那定然要教訓教訓你,讓你嚐嚐遼國人的厲害!

遼國糾集了幾千大軍狂奔而來,雙方對峙在一處懸崖下的空地上,何灌這邊的士兵,只有百千數人,雙方力量對比懸殊,面對此情此景,何灌又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領——“嗖!嗖!嗖!”三箭飛奔而出,越過遼兵的腦袋,射向了他們背後的懸崖。

遼兵們一看,頓時鬨堂大笑,這是個什麼草包將軍,三箭都射歪了,就別出來丟人現眼了!

面對遼兵們的嘲笑,何灌面不改色,還非常氣定神閒地捋了捋鬍鬚,而遼兵們看向自己背後的懸崖,一個個的表情都凝固了,因爲這三支箭,都沒入了背後懸崖上的石頭中。

把箭射入石頭中有多難呢?漢朝時有個典故,“飛將軍”李廣,有次外出打獵,天色暗淡,遠處草叢看着有一隻老虎的影子,李廣馬上張弓搭箭,一箭射過去,第二天令人來尋,發現所謂的“老虎”原來是一塊形狀像老虎的石頭,而箭簇已經沒入了石頭中。

李廣感到驚奇,再來嘗試射這塊石頭,但怎麼樣也不能將箭鏃射進石頭裏面了,不是箭頭破碎了,就是箭桿折斷了。《史記·李將軍列傳》中是這樣記載的:“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爲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因復更射之,終不能復入石矣。”

後人也有寫詩記載這個事情的:“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入石棱中。”

這說明,想把箭射入石頭中,那可是一件非常非常難的事情,難度堪比登天,不然李廣無意間射箭入石頭的事情也就不會成爲傳奇,還被史書記載了。

好,我們再說回到何灌身上,何灌連射三箭,三箭都沒入了石頭中,這把敵軍看呆了,因爲這說明何灌不僅膂力過人,箭弓力大,還說明何灌手上的弓和箭質量都特別好,居然沒有折斷,三根都射入了石頭中。

那麼只要他想,是不是轉身就可以把對方將領射下馬來,不帶半點喘息的餘地呢?對面遼軍將領思忖了一下,覺得自己的甲是肯定沒有石頭硬的,於是轉身灰溜溜地帶着部衆逃跑了。之後就老老實實地按照何灌畫下的界線,秋毫無犯。

《宋史·何灌傳》中,是這麼記載這件事的:“遼人常越境而汲,灌親申畫界堠,遏其來,忿而舉兵犯我。灌迎高射之,發輒中,或著崖石皆沒鏃,敵驚以爲神,逡巡斂去。”

昔有薛仁貴三箭定天山,今有何灌三箭震退敵軍!

此事之後,何灌更加名聲大振,不僅大宋朝廷都知道了他,連遼國朝廷也知道了他。30年後,遼國蕭太師來訪大宋,何灌也在接待人員之列,席間蕭太師還專門提起此事,何灌說:“我就是何灌啊。”蕭太師肅然起敬,起身拜他。《宋史·何灌傳》是這樣記載的:“後三十年,契丹蕭太師與灌會,道曩事,數何巡檢神射,灌曰:‘即灌是也。’蕭矍然起拜。”

之後何灌一直活躍在大宋軍事領域,立下了很多功勳,靖康元年,何灌死於抵抗金兵的守城戰役中,年62歲,一代武功蓋世、忠肝義膽的將軍就這麼隕落了。#西夏#飛將軍#遼國收藏

何灌是北宋年間開封祥符人,“武選登第”,也就是說,是個武舉人,他最出名的就是“神箭手”,不僅射得準,還膂力過人,能拉三石硬弓。

考上武舉人後,何灌被大宋朝廷分配到了北方前線,做一個小的帶隊將領,當時北宋和遼國雖然沒有大的戰爭,但常常還是有些小摩擦,遼人經常喜歡幹一些偷偷搶搶的勾當。

對於這些事兒吧,你是管也不好,不管也不好。管了,萬一破壞了宋遼好不容易建立起的和平條約,那罪過可就大了;不管吧,他們偷偷搶搶損害的可是大宋子民的利益,軍人嘛,講的不就是一個保家衛國,面對這樣的事情,如何能不動於衷?

鐵血漢子何灌當然不會坐着不動,他直接給遼人畫了一個邊界,說你們以後可不能再越界過來搞些偷偷摸摸的勾當了,再過來我可就不客氣了。

但遼國人吧,囂張慣了,以前的守軍爲了維護和平穩定的大局,面對遼國人的騷擾行徑,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沒想到這次來了個硬茬兒,在遼人心裏,那定然要教訓教訓你,讓你嚐嚐遼國人的厲害!

遼國糾集了幾千大軍狂奔而來,雙方對峙在一處懸崖下的空地上,何灌這邊的士兵,只有百千數人,雙方力量對比懸殊,面對此情此景,何灌又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領——“嗖!嗖!嗖!”三箭飛奔而出,越過遼兵的腦袋,射向了他們背後的懸崖。

遼兵們一看,頓時鬨堂大笑,這是個什麼草包將軍,三箭都射歪了,就別出來丟人現眼了!

面對遼兵們的嘲笑,何灌面不改色,還非常氣定神閒地捋了捋鬍鬚,而遼兵們看向自己背後的懸崖,一個個的表情都凝固了,因爲這三支箭,都沒入了背後懸崖上的石頭中。

把箭射入石頭中有多難呢?漢朝時有個典故,“飛將軍”李廣,有次外出打獵,天色暗淡,遠處草叢看着有一隻老虎的影子,李廣馬上張弓搭箭,一箭射過去,第二天令人來尋,發現所謂的“老虎”原來是一塊形狀像老虎的石頭,而箭簇已經沒入了石頭中。

李廣感到驚奇,再來嘗試射這塊石頭,但怎麼樣也不能將箭鏃射進石頭裏面了,不是箭頭破碎了,就是箭桿折斷了。《史記·李將軍列傳》中是這樣記載的:“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爲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因復更射之,終不能復入石矣。”

後人也有寫詩記載這個事情的:“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入石棱中。”

這說明,想把箭射入石頭中,那可是一件非常非常難的事情,難度堪比登天,不然李廣無意間射箭入石頭的事情也就不會成爲傳奇,還被史書記載了。

好,我們再說回到何灌身上,何灌連射三箭,三箭都沒入了石頭中,這把敵軍看呆了,因爲這說明何灌不僅膂力過人,箭弓力大,還說明何灌手上的弓和箭質量都特別好,居然沒有折斷,三根都射入了石頭中。

那麼只要他想,是不是轉身就可以把對方將領射下馬來,不帶半點喘息的餘地呢?對面遼軍將領思忖了一下,覺得自己的甲是肯定沒有石頭硬的,於是轉身灰溜溜地帶着部衆逃跑了。之後就老老實實地按照何灌畫下的界線,秋毫無犯。

《宋史·何灌傳》中,是這麼記載這件事的:“遼人常越境而汲,灌親申畫界堠,遏其來,忿而舉兵犯我。灌迎高射之,發輒中,或著崖石皆沒鏃,敵驚以爲神,逡巡斂去。”

昔有薛仁貴三箭定天山,今有何灌三箭震退敵軍!

此事之後,何灌更加名聲大振,不僅大宋朝廷都知道了他,連遼國朝廷也知道了他。30年後,遼國蕭太師來訪大宋,何灌也在接待人員之列,席間蕭太師還專門提起此事,何灌說:“我就是何灌啊。”蕭太師肅然起敬,起身拜他。《宋史·何灌傳》是這樣記載的:“後三十年,契丹蕭太師與灌會,道曩事,數何巡檢神射,灌曰:‘即灌是也。’蕭矍然起拜。”

之後何灌一直活躍在大宋軍事領域,立下了很多功勳,靖康元年,何灌死於抵抗金兵的守城戰役中,年62歲,一代武功蓋世、忠肝義膽的將軍就這麼隕落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