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实力剧增,成为世界上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在版图拓展方面,苏联新增了54万平方公里土地,并构建了一条与美国对峙的军事分界线,这条分界线从德国吕贝克一直延伸到意大利的里雅斯特。但接下来本文的重点不是美苏的对峙,而是探讨这些二战后的新增领土是如何进行分配的。众所周知,苏联由加盟共和国构成,那么在新增领土分配环节,哪个加盟共和国的获益最大?答案是乌克兰,总计得到了12.58万平方公里,占比23%。

1并入外喀尔巴乌克兰

1944年,高歌猛进的苏军已全面进抵波罗的海三国、华沙一线,并越过喀尔巴阡山脉。此时,苏联为了能够在战后于喀尔巴阡山脉以西、以南地区获得一个钳制东欧诸国的桥头堡,决定永久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的外喀尔巴阡乌克兰。1945年6月29日,苏捷两国缔结条约,规定外喀尔巴阡乌克兰地区根据当地居民的意愿并入苏联,这使得乌克兰加盟共和国获得了1.2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2获得西乌克兰地区

1945年2月,英美苏三巨头丘吉尔、罗斯福和斯大林齐聚克里米亚的度假胜地雅尔塔,召开了一次构建战后新秩序的国际会议。其中有关波兰疆界的决议是整体向西移动两百多公里,也就是波兰交出西乌克兰、西白俄罗斯,获得原属德国的西里西亚和东波美拉尼亚地区,即西边的失地东边补。会议期间,波兰问题看似讨论最多,争论最激烈,但其基本框架早已获得美英认可,因为罗斯福在对日作战方面仍有求于苏联,而英国聚焦于建立英美特殊联盟,想借助美国力量维持西欧首把交椅的位置,所以丘吉尔必定唯美国马首是瞻。1945年8月16日,苏波两国按照雅尔塔会议的决议正式签署了边界条约,至此,苏联领土面积再增19.41万平方公里,其中划入乌克兰加盟共和国的部分为9.3万平方公里。

3染指比萨拉比亚

二战结束后的1947年2月10日,反法西斯联盟和5个德日仆从国正式签署和平条约,内容涉及审判战争罪犯、赔款、疆界划定和限制军备等。其中罗马尼亚疆界被定格在了1941年1月1日时的状态,这样苏联于1940年6月强占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就成为“合法之地”。而控制这两块土地以后,苏联为防止得而复失,采取了拆分,即分而治之的措施,也就是将它们划给了两个不同的加盟共和国,其中乌克兰加盟共和国得到了约两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包括北布科维纳、比萨拉比亚北部的霍廷地区以及比萨拉比亚南部的伊兹梅尔地区。

乌克兰获得23%新增领土体现了苏联领导层提出来的乌克兰人应该在苏联领域内统一起来的观点。该观点早在苏联建立之初就形成了,比如1924年夏,共产国际通过一项决议,要求对捷克斯洛伐克外喀尔巴阡乌克兰、波兰和罗马尼亚境内的乌克兰人聚居区实行民族自决,进而实现将分散各国的乌克兰地区联合成完整的共和国。苏联此举看似是为乌克兰着想,但其实质却显而易见,用马克思和恩格斯说的一句话就是“圣彼得堡内阁的发明,它的目的无非是要把俄国的欧洲疆界向西和向南推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