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如果在項羽未滅時自立,短時間內會形成三足鼎立;如果項羽自刎烏江後自立爲王,只會步項羽後塵,被劉邦所消滅,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秦朝末期,羣雄涿鹿,最有希望得到江山的只有項羽和劉邦,而在項羽錯失多次機會之後,又自費武功,把“亞父”范增這個唯一能與蕭何、張良、陳平比肩的第一謀士攆回故里時,已經輸了。

劉邦能勝,他自己總結,成功在於“知人善任”,以及高超的帝王權術。而這兩點,項羽和韓信都不具備。

劉邦自認爲謀策不如張良,治國不如蕭何,打仗不如韓信 ,但他會用人,懂得放權。爲什麼說韓信即使手握重兵,最終也成不了事呢?大致有以下三點原因:

1、韓信的格局太小。

韓信從小立志建功立業,在戰場上取得成績好衣錦還鄉,封侯封王成爲其最終夢想,但從來沒敢奢求帝位。

一直到被呂后屈辱地殺死在宮中,也僅僅是覺得冤枉,卻從未有過造反稱帝未能事成的懊惱。

2、軍事巨人、政治侏儒。

韓信從出仕到死亡,可謂戰無不勝,楚漢爭霸時期的關鍵戰役最大的功勞都是他的,後世稱之爲“兵仙”一點也不爲過。也可以說,在那個時代,單論打仗無人是其對手,這是他最大的優勢。

可是他的缺點同樣讓人無語。每當關鍵時刻猶猶豫豫,不聽謀士之言,錯失了唯一一個能與劉邦一爭天下的機會。既然選擇了當順臣,還不知收斂,在項羽死後,仍然手握重兵,要挾劉邦封其爲王。功高蓋主而又不知劉邦的狠辣無情,死得一點也不冤。

3、手下無人,自己再厲害也打不下江山。

劉邦手下文臣如:蕭何、張良、陳平;武將有樊噲、灌嬰、周勃……

韓信手下謀士蒯通勉強算一個,可是韓信大事又不聽他的。李左車能文能武,算是個儒將,可是這大貓、小貓兩三隻與劉邦手下比起來真是不值一提!

爭天下,說是打仗,其實打得是綜合實力,韓信能打,但誰替他準備糧草、穩固後方;誰又能替他出謀劃策、決勝千里;誰能替他獨當一面、安撫地方呢?

恐怕還沒打起來,後方已經亂了。即使靠韓信的軍事才能打贏了仗,只要劉邦不死,長久以往韓信還是個輸,想坐擁天下只是一場春秋大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