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突然暴毙,对中国的历史走向有着深远的影响。始皇帝的能力毋庸置疑在历代中国帝王中也是名列前茅的,但他太自信、太自傲了,以至于在临死前都没有公开指定大秦帝国的继承人。

直到临死前,他才下诏公子扶苏回咸阳主持自己的葬礼(其实就是选他继位)。可是遇到奸邪的宦官赵高和自私的丞相李斯合谋,篡改诏书赐死了长子扶苏,改立了二世胡亥。

不得不说,扶苏悲剧的根源就在秦始皇身上。那说到始皇帝信任的蒙氏兄弟为何不支持扶苏,而选择束手就擒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1、扶苏自裁,没有了效忠的对象。

2、秦帝国诏书、玉玺印章都是真的,他们无法辩驳。

3、蒙氏兄弟对秦帝国忠心耿耿,哪怕身死,也不愿背上反叛的恶名。

扶苏性情宽仁且愚忠

《诗经》:“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秦始皇一生都未立皇后,所以在继承人的选择上就不分嫡庶,只有长幼之别了。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始皇帝给他起这个名字,有香草佳木枝叶繁茂之意。可见,他对这个儿子的未来充满期待。

得到了父亲的宠爱,经过十几年刻苦读书的扶苏却高举儒家文化的大旗,处处与父亲作对。

秦始皇奉行法家治国,对百姓实施严苛的法律制度;而扶苏倾向于儒家治国,对百姓怀有一颗仁心,这样父子两人常常闹得不欢而散,“焚书坑儒”事件使二人关系降到冰点。

《史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

扶苏本性仁德宽厚,见到始皇帝下令杀了数千名儒生,经史子集更是焚毁殆尽。心中不忍,便上书始皇帝施政过于残暴,而始皇帝却觉得儿子缺乏主见、性格懦弱。

最终的结果就是皇帝暴“怒”,“上使外将兵”。就这样,扶苏被外放北方边疆,这不代表秦始皇放弃了他,而是一种锻炼,他派了心腹爱将蒙恬辅助他。

“天降大任,必苦心志、劳筋骨、饿体肤”,秦始皇深谙此道。一次疏远的“流放”,实际是“千古一帝”对儿子的培养。

改诏篡位,扶苏身死

公元前210年7月,秦始皇行至沙丘病重,命赵高代写遗诏让扶苏立即回咸阳主持丧事并继承帝位。

秦始皇死后,赵高和丞相李斯密谋篡改了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同时,他们伪造了一封诏书给扶苏,斥责扶苏的过错,令他自杀。

《史记》:“扶苏为人子不孝,其赐剑以自裁!将军恬与扶苏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谋。为人臣不忠,其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

赵高伪造诏书,用来逼死扶苏的理由是数次顶撞始皇帝,为不孝大罪。拿捏的分寸刚刚好,使得敦厚且愚孝的扶苏认为就是始皇帝的意思,因此,不管蒙毅怎么劝,都听不进去,直接挥剑自杀了。

蒙毅面对一个权力、地位比自己高,又不能对他用强的“主子”,显得无可奈何!扶苏一死,蒙毅失去了效忠、辅佐的对象,只能向二世屈服。

自辩无用,兄弟蒙难

蒙恬、蒙毅两兄弟,是秦国名将蒙骜之孙,蒙氏家族三代仕秦忠心无二,为秦始皇的统一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二人一文一武,相得益彰。蒙恬掌军在外,蒙毅主政在内,成为秦帝国最有权势的家族。然而,在始皇帝死后,这些权势反而成为蒙氏兄弟的催命符。

丞相李斯因为自己比不上蒙氏兄弟,担心权势旁落,受到赵高蛊惑,最终成为害死扶苏的帮凶。宦官赵高曾经被蒙毅处罚,心存嫉恨,正好顺水推舟,再害死扶苏后,立即编造罪名处死了蒙氏兄弟。

在死之前,蒙氏兄弟都上书秦二世胡亥自辩,可惜昏君不辨忠奸,再说赵高是他登上帝位的大功臣,比起蒙氏兄弟,他更信任赵高。到此,蒙氏兄弟的悲惨结局就已注定。

那有人会问,蒙恬掌握十数万大军,为何不反叛?前面提到过了,蒙氏3代忠良,世受秦王恩情,骨子里就是忠贞之士,怎能做那叛逆小人。对他们来说,即使被冤死,也不能背上“逆”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