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突然暴斃,對中國的歷史走向有着深遠的影響。始皇帝的能力毋庸置疑在歷代中國帝王中也是名列前茅的,但他太自信、太自傲了,以至於在臨死前都沒有公開指定大秦帝國的繼承人。

直到臨死前,他才下詔公子扶蘇回咸陽主持自己的葬禮(其實就是選他繼位)。可是遇到奸邪的宦官趙高和自私的丞相李斯合謀,篡改詔書賜死了長子扶蘇,改立了二世胡亥。

不得不說,扶蘇悲劇的根源就在秦始皇身上。那說到始皇帝信任的蒙氏兄弟爲何不支持扶蘇,而選擇束手就擒呢?原因有以下幾點:

1、扶蘇自裁,沒有了效忠的對象。

2、秦帝國詔書、玉璽印章都是真的,他們無法辯駁。

3、蒙氏兄弟對秦帝國忠心耿耿,哪怕身死,也不願背上反叛的惡名。

扶蘇性情寬仁且愚忠

《詩經》:“山有扶蘇,隰有荷華”。

秦始皇一生都未立皇后,所以在繼承人的選擇上就不分嫡庶,只有長幼之別了。扶蘇是秦始皇的長子,始皇帝給他起這個名字,有香草佳木枝葉繁茂之意。可見,他對這個兒子的未來充滿期待。

得到了父親的寵愛,經過十幾年刻苦讀書的扶蘇卻高舉儒家文化的大旗,處處與父親作對。

秦始皇奉行法家治國,對百姓實施嚴苛的法律制度;而扶蘇傾向於儒家治國,對百姓懷有一顆仁心,這樣父子兩人常常鬧得不歡而散,“焚書坑儒”事件使二人關係降到冰點。

《史記》: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

扶蘇本性仁德寬厚,見到始皇帝下令殺了數千名儒生,經史子集更是焚燬殆盡。心中不忍,便上書始皇帝施政過於殘暴,而始皇帝卻覺得兒子缺乏主見、性格懦弱。

最終的結果就是皇帝暴“怒”,“上使外將兵”。就這樣,扶蘇被外放北方邊疆,這不代表秦始皇放棄了他,而是一種鍛鍊,他派了心腹愛將蒙恬輔助他。

“天降大任,必苦心志、勞筋骨、餓體膚”,秦始皇深諳此道。一次疏遠的“流放”,實際是“千古一帝”對兒子的培養。

改詔篡位,扶蘇身死

公元前210年7月,秦始皇行至沙丘病重,命趙高代寫遺詔讓扶蘇立即回咸陽主持喪事並繼承帝位。

秦始皇死後,趙高和丞相李斯密謀篡改了遺詔,立胡亥爲太子。同時,他們僞造了一封詔書給扶蘇,斥責扶蘇的過錯,令他自殺。

《史記》:“扶蘇爲人子不孝,其賜劍以自裁!將軍恬與扶蘇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謀。爲人臣不忠,其賜死,以兵屬裨將王離。”

趙高僞造詔書,用來逼死扶蘇的理由是數次頂撞始皇帝,爲不孝大罪。拿捏的分寸剛剛好,使得敦厚且愚孝的扶蘇認爲就是始皇帝的意思,因此,不管蒙毅怎麼勸,都聽不進去,直接揮劍自殺了。

蒙毅面對一個權力、地位比自己高,又不能對他用強的“主子”,顯得無可奈何!扶蘇一死,蒙毅失去了效忠、輔佐的對象,只能向二世屈服。

自辯無用,兄弟蒙難

蒙恬、蒙毅兩兄弟,是秦國名將蒙驁之孫,蒙氏家族三代仕秦忠心無二,爲秦始皇的統一大業立下了汗馬功勞。

二人一文一武,相得益彰。蒙恬掌軍在外,蒙毅主政在內,成爲秦帝國最有權勢的家族。然而,在始皇帝死後,這些權勢反而成爲蒙氏兄弟的催命符。

丞相李斯因爲自己比不上蒙氏兄弟,擔心權勢旁落,受到趙高蠱惑,最終成爲害死扶蘇的幫兇。宦官趙高曾經被蒙毅處罰,心存嫉恨,正好順水推舟,再害死扶蘇後,立即編造罪名處死了蒙氏兄弟。

在死之前,蒙氏兄弟都上書秦二世胡亥自辯,可惜昏君不辨忠奸,再說趙高是他登上帝位的大功臣,比起蒙氏兄弟,他更信任趙高。到此,蒙氏兄弟的悲慘結局就已註定。

那有人會問,蒙恬掌握十數萬大軍,爲何不反叛?前面提到過了,蒙氏3代忠良,世受秦王恩情,骨子裏就是忠貞之士,怎能做那叛逆小人。對他們來說,即使被冤死,也不能背上“逆”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