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摘貧字貼福字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段相宇 通訊員 王英睿 韋江娜

廣西壯族自治區大化瑤族自治縣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切實解決貧困戶交通、住房安全和飲用水安全問題。圖爲該縣江南鄉村民慶祝自來水通到家門口。(大化縣紀委監委供圖)

“轟轟轟!”1月1日上午,廣西壯族自治區大化瑤族自治縣江南鄉龍鳳村龍扣屯巖簡新居移民安置點裏,不時傳來機械施工的聲音。

龍鳳村是大化縣紀委監委的扶貧聯繫點,共接收了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的49戶貧困戶。“之前幾次下雨,地上排水有點慢。收到搬遷羣衆反映後,我們跟縣裏申請了新修下水道項目,這幾天都在加緊動工,等完工後排水就不成問題了。”該縣紀委監委派駐龍鳳村第一書記韋雄文介紹說。

參與施工的羣衆中,村民盧吉元幹得尤爲起勁。盧吉元現在的家是棟二層的鋼筋水泥小樓房,125平方米的面積很是寬敞。“沒想到自己能住上那麼好的房子。”每每談到自己從大山搬進新家,盧吉元都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

“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剛脫貧不久的大化縣曾是國家級深度貧困縣,自然環境惡劣,石漠化嚴重。盧吉元一家以前就住在村對面的半山腰上,房子上面住人,下面是羊圈,每逢下雨就到處漏水,一年四季家裏都是牲口的味道。盧吉元長年在外鄉打零工,掙不到幾個錢,無力供養兩個還在讀書的孩子。

成爲龍鳳村聯繫單位後,大化縣紀委監委不斷督促推動完善基礎設施建設,22個自然屯全部通路,實施危舊房改造163戶,易地搬遷93戶。建成家庭水櫃120座,10個集中供水池,免費安裝淨水機214戶,切實解決貧困戶住房安全和飲用水安全問題。同時,駐村工作隊注重調動羣衆自力更生的能動性,積極發展以雞、牛、羊和雜糧雜豆爲主導的種養產業,幫助搬遷羣衆穩得住、能致富。

經駐村工作隊推薦,盧吉元還去南寧師範大學學習了肉牛養殖技術,在家門口的養牛場做了一名技術工人,每個月有2400元的收入。村裏還給他提供了一份生態公益林的養護工作,每個月又能拿830元工資。有了新房子,又有了技術,盧吉元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信心:“不管養牛還是養雞養鴨,只要有工作,我都幹,好好幹!”

在盧吉元的新家門口,掛着一對紅燈籠。“新年了,那麼好的房子就要掛上新的燈籠,讓生活紅紅火火。”盧吉元找到縣紀委監委駐龍鳳村脫貧攻堅突擊隊隊長楊幹穩,請他爲自己家寫了一副春聯:喜摘貧字貼福字,不忘初心向黨心。

牛氣十足日子旺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段相宇 通訊員 王科軍

2020年12月31日,寧夏回族自治區西吉縣馬建鄉張灣村農戶張巖正在爲自己養的牛梳理牛毛。王科軍 攝

“家牛要過冬,草料第一宗。”寒冬來臨,寧夏回族自治區西吉縣馬建鄉張灣村農戶張巖一直忙活着往牛棚里拉草料,餵養自己家17頭膘肥體壯的肉牛。

西吉縣是西海固地區最貧瘠的縣區之一,去年11月剛剛實現脫貧摘帽。張巖早年一直在內蒙古務工,供兩個孩子在縣城讀書,生活頗爲艱難,一家人住的還是破舊的土房。近年來,在扶貧惠民政策扶持下,西吉縣農村的面貌越來越好,在外奔波的張巖決心回家發展,擺脫貧困現狀。駐村幫扶幹部瞭解到張巖家的實際情況後,動員他藉助政策扶持發展養牛產業。

2018年,張巖貸款買來2頭牛,並且託管代養了8頭牛,託管代養的牛犢和相關補貼都屬於自己。一年下來的收益讓張巖嚐到了甜頭,第二年他就將託管代養的牛買回來自己養。2020年,西吉縣紀委監委牽頭成立8個脫貧攻堅工作督查組,督促各幫扶單位黨組織壓實政治責任,強化工作力度。在幫扶單位的大力幫扶下,張巖家牛存欄數已經達到17頭。

養了這麼多牛,養殖補貼也成了張巖的重要收入來源。爲保障扶貧惠民資金使用安全合規,西吉縣結合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專項治理目標任務,建立並推行“443”(駐村工作隊等四支隊伍相互監督、村民大會等四種方式公示公開、電話郵箱等三種渠道監督舉報)監督制約機制,讓扶貧惠民政策在陽光下運行。西吉縣紀委監委圍繞“443”機制各環節落實,對主責單位和責任人員履職情況進行監督,強化扶貧資金監督檢查,確保每一筆國家補貼資金落實到戶。通過縣鄉村三級驗收,去年張巖享受到了政府2萬元的養殖補貼。

現如今,張巖家住着新房,兩個孩子都上了大學,每年還有學費減免和各類助學金資助,完全沒了後顧之憂。張巖說,他現在就一心一意發展養牛產業,不僅購置了鍘草機,修繕、擴建了棚圈,還在手機上學習最新的養牛技術,未來計劃通過品種改良逐步增加基礎母牛數量,將牛存欄數發展到50頭。同時,他還積極帶動村裏其他農戶發展養殖業,通過規模化養殖提升產業競爭能力,跟鄉親們一起把日子越過越紅火、越過越“牛氣”。

佤族鼓聲迎新年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陳昊 通訊員 楊豔 李維傑

1月1日,雲南省騰衝市清水鄉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的楊彩芹夫妻倆在家中製作大米粑粑,售賣給到家裏參觀的遊客。(騰衝市紀委監委供圖)

“假期即將到來,會有更多遊客來到村裏,你們如何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和文明旅遊工作,確保疫情防控安全?”

2020年12月31日,朝陽初升,雲南省騰衝市清水鄉紀委幹部早早來到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實地瞭解節假日疫情防控情況。時下雖已深冬,但在村口已有遊客開始排隊進村。

在村子裏,家家戶戶也早早起牀忙碌,準備迎接今天的遊客。在他們之中,大米粑粑製作專業戶楊彩芹正在準備做大米粑粑的第一道工序——泡米。

司莫拉,在佤語當中寓意爲“幸福的地方”。但在前些年,由於土地零碎、人均耕地面積少,缺技術、產業發展上不去,村民們的生活與“幸福”還有距離。

“看寨不是寨,茅草壘成堆;夏恐屋漏雨,冬怕寒風吹。”回想起村裏之前的情景,楊彩芹記憶猶新。作爲曾經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爲了養家餬口,她隻身一人前往外地打工,洗碗、當服務員、進工廠……“最難的時候,每個月領了2000塊的工資,只敢給自己留50塊的生活費,其餘全部寄回家。”

近年來,在國家扶貧政策的指引和幫扶下,當地大力發展產業、實施道路硬化工程及人居環境提升,紀檢監察機關開展扶貧領域專項督查,着力發現並解決漠視侵害羣衆利益問題。如今的司莫拉,泥水路變成了水泥路、籬笆房變成了寬敞明亮的瓦房,不僅摘掉了貧困村的帽子,還發展成了國家3A級旅遊景區。

隨着司莫拉佤族村入選“2020年中國美麗休閒鄉村”,來村裏旅遊的人越來越多。楊彩芹也不再外出打工,夫妻倆通過參加寨子裏的旅遊專業合作社,在自家新房外的庭院裏專門銷售司莫拉的傳統美食——大米粑粑。

來往遊客的增加,讓楊彩芹一家的粑粑生意越來越紅火,一年下來,銷售收入突破了12萬元。最近,她正在政府的幫助下申請貸款,準備開個農家樂,把生意做得更大一點,“日子過得像大米粑粑一樣甜”。

“通過充分挖掘本地秀美自然風光和佤族文化優勢,發展萬壽菊種植、生豬養殖、鄉村旅遊,讓貧困羣衆獲得穩定可持續收入。”清水鄉紀委書記周家健說,通過走訪,進一步瞭解村民的收成和困難,在新的一年,要繼續用嚴明的紀律守護好羣衆利益。

在佤族民俗文化陳列館的大門口,一名遊客拿起鼓槌,對着木鼓,敲響了“三聲鼓響”,旅遊引導員大聲祈福“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四海昇平”,那鼓聲悠揚悅耳,振奮人心。

漁事忙碌笑顏開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陳昊 通訊員 何焱紅 蔣塑唯

1月1日,福建省霞浦縣北壁鄉河山村村民陳月釵在整理漁具。(寧德市紀委監委供圖)

1月1日,天剛亮,在福建省霞浦縣下滸鎮外滸沙灘上,北壁鄉河山村村民陳月釵將一根根麻繩整理有序,又在上面繫上細細的海帶苗,準備和村民們一起運上漁船,投放到養殖區裏。雖然寒風刺骨,陳月釵卻幹得熱火朝天,忙碌的漁事讓她喜笑顏開。

陳月釵的丈夫2016年去世,她獨自一人帶着四個正在上學的孩子,以打零工維持家庭生活,微薄的收入支撐不起子女的學費,2018年被列爲貧困戶。

“我是新上任的北壁鄉紀委書記,是你家的幫扶責任人,現在家裏情況怎樣?還存在哪些困難?”2019年8月,北壁鄉紀委將陳月釵確定爲掛鉤幫扶對象,並由鄉紀委書記張國煜結對幫扶。

瞭解情況後,北壁鄉紀委很快根據陳月釵家的實際情況制定出幫扶計劃:先幫助她爭取小額貼息貸款,並且介紹其到外滸村的一家海帶養殖加工廠打工,提高家庭收入,而後再幫助她的四個子女申請助學補助,減輕學費壓力,並將該幫扶計劃詳細記錄在她的扶貧幫扶手冊裏。

聯繫鄉農村信用社申請3萬元小額貼息貸款、參加農技培訓班學習海帶養殖技能……隨後的日子裏,一項項幫扶措施逐一落地,在鄉紀委的幫助下,陳月釵還投入3萬元入股下滸鎮一家海帶養殖加工廠,並在該加工廠從事海帶養殖工作,每個月固定工資有2000元。如今,陳月釵一家年人均純收入達7520元,順利實現了穩定脫貧。

“孩子有學上,大人有活幹,我的心裏就踏實了。日子越過越紅火,看到孩子們認真努力學習,我每天干活都特別有勁,我相信新的一年會更好。”陳月釵的臉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相關文章